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煤化工业

第一节 煤化工业


  1958年12月,黑龙江化学肥料厂改称黑龙江化工厂,厂址富拉尔基向阳大街。该厂是国家自行设计、自行建设的煤化工企业。1970年6月,设计能力为年产30万吨焦炭的1号焦炉建成投产,填补省内有煤无焦的空白。1971~1978年,产品产量逐年提高,1978年,生产焦炭188010吨、焦油6000吨。由于化工、化肥配套工程项目末上马及管理不善等原因,使企业一直亏损。
  1979年7月,年生产能力为30万吨的2号焦炉投产,化产回收的硫酸铵相继投产,年产焦炭257012吨、硫酸铵1048吨、焦油10020吨,结束了工厂只能生产焦炭,不能生产化工产品的历史。198l~1983年,在全国焦化行业厂际竞赛中,黑龙江化工厂分别被评为第六、第三、第一名。
  1958年3月至1983年9月,国家、省、市和企业共投入资金14522万元,对煤化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建成具有年产30万吨能力的焦炉两座和相配套的化产回收装置,形成完整、配套的国家大型煤化工企业。1984年,扭亏为盈。
  1985年,黑龙江化工厂拥有职工3919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4名。产品以焦炭、硝酸铵为主,同时生产甲苯、二甲苯、洗油、防腐油、粗酚、二蒽油、沥青等26种化工产品。
  煤化生产
  1970年6月,黑龙江化工厂1号焦炉产出第一炉合格焦炭。当年产焦炭85952吨、焦油3001吨。1972年,转为正式生产。由于设备、管理等原因,生产一直处于慢速加热,低负荷运行,至1976年,年产量一直徘徊在13万吨左右。
  1979年5月,2号焦炉投产,与其相配套的化产回收装置基本建全,开始生产硫酸铵等产品。为提高焦炭的产量和质量,改变了以推焦四段为主的老方法,重点加强炉温管理和炉体维护。同时,发动职工开展竞赛活动,强化生产管理,加强调度衔接,促进焦炭产量提高。年产焦炭257012吨、硫酸铵1048吨、焦油10020吨。1980年,生产焦炭387955吨、硫酸铵2058吨、焦油17605吨。1982年,为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了粉碎机,使焦炭粉碎度由69%提高到71.8%,配煤准确度由83%提高到86%。同时,制定的节约能源措施,收到显著的效果。吨焦耗煤稳定在1.32吨,全年节煤34700吨。年产焦炭368038吨、硫酸铵3162吨、焦油16619吨。
  1983年7月,对化肥合成氨、硫酸铵进行试生产。8月23日,生产出最终产品硝酸铵。黑龙江化工厂受到国家化工部通电嘉奖。同年8月,设计能力为年产3万吨的焦油精制车间试生产。9月,一次试车成功。生产出合格的沥青、一蒽油、二蒽油、粗酚、酚油、工业萘、清油、洗油等产品,填补了省内煤化工生产的空白。年产焦炭386968吨、硝酸铵8335吨、硫酸铵3040吨、焦油17738吨、工业萘170吨、粗酚90吨、洗油145吨、混合油4000吨、合成氨4660吨。
  1985年,企业进一步完善以承包制为中心的各项改革措施,实行厂长负责制,干部聘任制;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建立利润、费用、目标,单项、个人等5种类型10种方式的多层次承包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促进了生产发展。年产焦炭525966吨、硝酸铵53761吨、硫酸铵3969吨、焦油22995吨,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产品品种由只能生产焦炭和粗焦油,发展到以生产焦炭、硝酸铵为主,同时生产硫酸铵、甲苯、二甲苯、洗油、防腐油、粗酚、二蒽油、沥青等26种精细化工产品。产品广泛用于农业、国防、冶炼、轻纺、农机、医药等行业。畅销全国各地,重点销往省内及辽宁、天津等省、市。同年,向日本出口焦油3600吨。

  1970~1985年齐齐哈尔市煤化工业产品、产量一览表
                       单位:吨






  技术改造 1978年12月至1979年4月,投资40万元,将1号焦炉侧小保护板改为中保护板,解决了1号焦炉长期负压操作和年年大批更换炉柱、炉框、上升管等问题,为顺利推焦、炉体升级奠定了基础。1980年2月至11月,利用通往齐齐哈尔钢厂的旧煤气管道、管架、相应安装部分设备,将放空的焦炉气回收,年可供给齐齐哈尔钢厂焦炉气3000万立方米,仅此一项每年创收100万元。1981年8月,投资65万元,将厂内部分用蒸气取暖改为用冷却水集中供热。改造2台初冷器、建280平方米升温加压站厂房l座,安装设备7台,11月8日完工。此项改造使取暖面积由1.6万平方米增至2.9万平方米,年节煤3560吨。撤掉4台蒸气锅炉,减少蒸气排放3386立方米,减少了废气污染。每年节省资金37.5万元。
  经济效益 1970~1983年,煤化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3541万元,亏损7299万元,是1983年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的79.8%。其主要原因是,原设计要求焦炭和化产回收装置没有同时上马。化肥工程长期上不去,只能生产焦炭和粗焦油,造成了化工产品原料的巨大浪费。每天有10万立方米煤气放空,不仅使经济遭受损失,还严重地污染了环境;只生产焦炭煤气不能净化,造成焦炉经常堵塞,设备损坏严重,使设备处于低负荷运行,长期达不到设计的生产能力;管理不善,损失浪费严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煤化工业认真贯彻“工业30条”,清理“左”的影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进行综合治理。1979年,第二座焦炉投产,化产回收装置相继配套,生产由被动变为主动。在省、市政府帮助下,集中财力、物力上化肥工程。至1983年8月,化肥工程全部完成,为企业彻底扭亏创造了条件。同时,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1984年扭亏为盈,年实现利润390万元。
  
  1970~1985年齐齐哈尔市煤化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单位:万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