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氯碱制造业 1948年5月,嫩江省财政厅投资在榆树屯建黑龙江碱厂。翌年4月1日建成。时有职工234人,固定资产原值131.4亿元(东北流通券),厂房3673平方米。
1950年,省投资230亿元在南浦路12号(齐齐哈尔针织厂处)建黑龙江碱厂分厂。1952年,分厂独立,称黑龙江第一碱厂,原黑龙江碱厂称第二碱厂。当年两厂共生产苛化固碱7328吨。1953年初,由于生产原料不足,企业亏损,第一碱厂关停,第二碱厂恢复黑龙江碱厂名称。年产苛化固碱3323吨,硫化碱641吨,1956年,因烧碱成本高于国家规定的出厂价格,企业亏损,于同年5月停产。1959年11月,重建隔膜法烧碱车间,年产烧碱93吨,完成产值86.5万元(新人民币)。1962年l~4月生产烧碱165吨,亏损92.7万元。同年7月,再次停产。
1970年4月,新建水银法制碱车间,年产l400吨水银液碱、l322吨盐酸,完成产值152.2万元,亏损99.1万元。1977年,生产水银烧碱5800吨,新增氯仿、液氯、三氯化磷等产品。吨碱耗盐、耗电均达到国内中小碱厂上游水平,企业盈利8万元。
1985年,黑龙江碱厂有固定资产原值l599万元,净值696万元。厂区占地79.4万平方米,有ll条流水生产线,设备501台(套);有铁路专用线2364延长米;有职工125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14人。生产水银液碱7837吨,氯化钠试剂160吨,高纯碱906吨、液氯1357吨、盐酸8837吨、氯仿736吨、氯苯221吨。完成工业总产值862万元,实现利润75万元、税金97.9万元,均为历史最好水平。产品除在本市经销外,还销往北京、天津、沈阳等地。
氯碱制造 1949年4月,黑龙江碱厂投产后,以当地土碱为原料,采用苛化法制取氢氧化钠固体烧碱。年产碱363吨。产品含氢氧化钠达90.64%
1950年,开展反浪费、提合理化建议、创生产记录活动。年产碱1084吨,产品含氢氧化钠92.87%。1951年,开展增加生产、支援抗美援朝活动。产量进一步提高,年产碱1998吨,产品含氢氧化钠93%。1952年,第一、二碱厂同时生产,因原料供应不足,第二碱厂一季度停产。5月,为解决碱土供应不足,二碱厂试用含碱量低、硬度大、杂质芒销多的大布苏碱为原料恢复生产,年产碱1132吨。两厂共产碱7328吨。
1953年初,一碱厂转产,二碱厂年产碱2262吨,产品含氢氧化钠93.75%。同年6月,新产品硫化碱试制成功并投产,年产235吨。1954年,生产烧碱3323吨,硫化碱641吨。1956年,烧碱成本每吨587.4l元,高于国家统一规定的每吨450元的出厂价,企业亏损,于5月停产。年产碱332吨,含氢氧化钠94%。
1959年11月6日,以食盐为原料的隔膜液体烧碱投产。产品用隔膜电解槽电解食盐溶液,制成含氢氧化钠610~650克/升液体烧碱,年产98吨。1960年产碱1197吨。1961年,产碱364吨。1962年7月,企业关停。
1966年4月,重建年产3500吨能力水银液碱车间。1970年,制成氢氧化钠600~700克/升液体碱。产品用途比苛化碱、隔膜碱广泛。1974年,产碱3468吨,产品含氢氧化钠42.3%,达到省内规定的质量标准(省标含氢氧化钠42%以上)。产量、质量均创1970年投产后最好水平。1975年初,水银烧碱生产能力由3500吨提高到6000吨,氢氧化钠含量42.78%吨碱耗盐比上年下降82公斤,年产碱4330吨。同年还生产滴滴涕、氯化苯等6种产品。
1977年初,碱厂增加了两套整流装置和22公里高压线路,使水银烧碱年生产能力由6000吨增加到9200吨。由于与烧碱生产配套的氯气滞销,三氯乙醛原料酒精供应不足,设备运行1个月即停产。8月恢复生产,年产碱5000吨,含氢氧化钠42%。吨碱耗盐1567公斤,耗直流电3494度,达到国内中小碱厂上游水平。新增产品有氯仿、液氯、三氯化磷等。1978年,电解槽开槽率达到99%。年产碱6482吨,含氢氧化钠46.01%。
1981年,由于管理不严,工艺操作混乱,经常出现盐水不合格、含氢量高等不安全因素,被迫降低电流维持生产,年产碱6919吨。1982年,企业进行整顿。同时,更新化盐装置、盐水泵及配电线路,使烧碱产量、质量都有回升,年产碱6035吨。但消耗大、含氢量高、盐水不合格等问题仍未彻底得到解决。
1985年,企业经过全面整顿,各项制度逐步完善,年产碱7837吨,达到1970年水银碱投产后的最高水平。吨碱耗盐l609.6公斤,耗直流电3562度,接近历史最好水平。产品质量稳定,氢氧化钠含量44%。
技术改造 1950年5月,省政府投资230亿元(东北流通券),扩建年产7000吨苛化固体碱分厂。由碱厂自行设计,采用较先进的多澄清池、三效蒸发,强制对流技术。翌年11月建成投产。1953年1月,利用烧碱副产品芒销试制硫化碱获得成功,利用废旧钢材自制设备,建成年产600吨能力的硫化碱生产线。
1958年3月,采用国家化工部年产3500吨能力的隔膜碱定型设计,开始筹建隔膜法制碱车间,新建厂房2715平方米,增设变压器、整流器、虎克电解槽、蒸了器、合成炉、纳式泵等设备96台(套)。翌年10月,建成投产。
1975年3月,省拨款79万元,进行扩大水银碱的生产能力建设,设计能力由年产3500吨增至6000吨。增设电解槽8台(原有14台),建盐水高位槽和泵房厂房360平方米。同时,工厂自制非标设备31台,并配套建设一条三氯化磷生产装置。1977年1月,省和企业共投资116万元,再次进行扩大水银液碱生产能力的建设。烧碱生产能力由年产6000吨增加到9200吨。增加830KvA35Kv/6Kv变压器1套,增加2套120V/12000A硅整流设备,氯气站加大冷却塔,2台氢气泵由PMK—2型10KW,改为PMK—3型20KW。架设高压线路22公里。
1983年,从日本引进万吨离子模制碱技术及成套设备,总投资2257万元。1985年,完成投资1132万元(预计1986年建成,1987年投产)。
经济效益 1949年4月至1956年5月,3年盈利、3年亏损。
1959~1962年,由于设备不配套,企业管理不善,4年共产碱1624吨,只达到设计能力11.6%。1960年,因物料消耗大费用高,吨碱成本831.37元,高于售价近1倍。1961年,吨碱成本高达1905.79元,高出售价近3倍。4年亏损额高达200.9万元。
1970~1985年,产品产量逐年提高。经过1975、1977年两次技术改造,产品品种增加,产量大幅度上升。由于企业生产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只有1977、1978、1984年分别盈利8万元、1万元和30.4万元。1985年,利润达75万元,为历史最好水平。
1970~1985年齐齐哈尔市氯碱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单位:吨、万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