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制砖业 清嘉庆年间,私营砖窑相继在杨家窑一带开业。1914年,制砖业发展到70户。1930年,减至18户,年产青红砖850万块。1943年,制砖业有36户,(日本人开办6户),年产青红砖32ll万块。1948年,私人制砖厂有17户,年产红砖l830万块。
新中国成立后,制砖业发展很快。1950年,私营制砖厂增加到45户,从业人员3336人。1952年,先后建省一砖、二砖和市砖瓦厂,年产红砖13万块。1953年,成立市一砖厂,并将省一砖厂一分为三,成立市三、四、五砖厂,市砖瓦厂又分出第六砖厂。同年,还新建第七、九砖厂和富拉尔基砖厂。全年共产红砖623万块。1954年,因压缩基本建设项目,造成红砖积压,遂将市第二、三、四、五、六、七、八等7个砖厂关停,只留一、九两个砖厂。一砖厂地址铁锋区曙光大街l号,九砖厂厂址富拉尔基科研街九砖路。1956年,将私营的义和砖窑、振兴窑、巨兴窑、巨丰窑和同兴瓦厂等并入国有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其余个体小砖窑均自行停业。
1958年,“大跃进”期间,年产红砖3415万块。1959年,增到4533万块。1961年,受自然灾害影响,一批基建项目停建,红砖产量随之下降,年产红砖2499万块。1963年,经过国民经济调整,年产红砖5679万块。1964年、1965年,产量分别达到7750万块和8155万块。“文化大革命”初期,砖产量仍维持在8700万块左右。自1967年起,产量逐渐下降。1968年,砖产量降到6770万块。1970年,生产开始回升,年产量9106万块。后连续三年,年产量均达9000万块以上。1974年,红砖产量首次突破1亿块,达到ll552万块。1977年,增至13600万块。
1978年,富拉尔基区战备砖厂划归建材局管理,改称齐齐哈尔市第五砖厂,厂址富区景新公路建材胡同11号。改革开放后,产量呈逐步上升趋势。1979年,九砖厂生产的红砖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0年,红砖总产量达到20350万块。1981年,九砖厂生产的红砖获国家建材局优质产品奖。1982年,铁锋区砖厂划归建材局,改名为第四制砖厂(集体所有制),厂址铁锋区曙光大街。同年,投资274万元,对九砖厂进行技术改造,使生产能力由年产8000万块,增至15000万块。后将其三车间分出,成立第八砖厂,厂址富拉尔基区科研街八委。同年,生产红砖2l740万块。
1985年,市区共有制砖企业29户,其中属于市建材局系统的有一、四、五、八、九砖厂等5户,有职工2570人,工程技术人员28人。年产红砖,27437万块,总产值116l万元。实现利润155.4万元,税金118.4万元。产品市场以市区为主,少部分销往邻近各县。
1952~1985年齐齐哈尔市制砖业产值、产量一览表
单位:万元、万块
1985年齐齐哈尔市制砖业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单位:万元、万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