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油毡制造业
第三节 油毡制造业
1951年,市人民政府投资9.6万元,建齐齐哈尔市油毡厂(南浦路109号)。翌年,生产180克油毡6.5万卷,实现利润5万元。1955年,试制成功200克、400克油毡。1956年,产量增到14.4万卷,产值172万元,实现利润29万元。1958年,生产油毡27.8万卷。1960年,产量增至47万卷,产值564万元,实现利润31.6万元。196l~1963年,生产下跌,年产油毡纸12~18万卷。1965年,产量恢复到20万卷,产值251万元,实现利润36万元。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生产波动较大。1967~1968年,油毡最低年产量17万卷。1970年、1971年,产量分别达到50.4万卷和42.8万卷。1972~1973年,生产又急剧下滑,产量仅有29万卷。1976年,生产形势好转,年产油毡55.7万卷,产值775万元,实现利润56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油毡厂对氧化、制毡车间进行技术改造,产品产量得到提高。1979年,产油毡62.8万卷。1980年,贷款105万元,对氧化车间进行改造,年产油毡64.2万卷。1981年,产量增长到81.5万卷。“工程牌”油毡获省优质产品奖。1983年投资199万元,新建2258平方米厂房,提高了生产能力。年产油毡83万卷,完成产值1078万元,实现利润151万元。“工程牌”油毡获部优质产品奖。1984年,油毡产量达105万卷。
1985年,油毡制造业有固定资产原值812万元,净值654万元,有职工55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9人。年产油毡110.1万卷,创历史最高记录,完成产值1430万元,实现利润193万元,上缴税金137万元。产品销售市场主要是市区附近各县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