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白酒酿造业 1914年,马子良开的聚源涌烧锅在海山胡同开业。1933年,吴佐轩在东菜市街66号开设裕泉涌烧锅。1935年,龙江泉烧锅在东盛街20号开业。1946年,万源长烧锅在南大街55号开业。4家烧锅日产白酒五六百斤。
齐齐哈尔解放后,聚源涌作坊由西满军区后勤部接管,转为公私合营企业。1947年,改为地方国营企业。1948年,改称聚源涌制酒厂,日产白酒3000余斤。1949年,裕泉涌作坊更名为齐齐哈尔第二制酒厂。1951年,聚源涌制酒厂与第二制酒厂合并,称齐齐哈尔制酒厂,厂址龙沙区海山胡同26号。职工由150人增加到232人,其中技术人员5人,年产白酒901吨。1955年,开发红果酒、山楂酒、桔子酒、五加皮酒等7种新产品。
1956~1959年,盛市投资30万元,制酒厂进行技术改造。新建2500平方米制酒车间,增加4台自动吊车,8台扬楂机,并将“曲匣制曲”改为“通风制曲”。1959年,产白酒2.543吨,比1955年增长182%,实现利税347.5万元,比1955年增长4.3倍。
1960年,开始研制优质白酒,先后3次派人到贵州茅台酒厂学习。结合齐齐哈尔的气候特点,采用“池上堆积”、“酒尾浇量”、“清蒸混做”等方法,试制成功地方优质酒“北大仓酒”。经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该酒“酒质清澈,色泽微黄,酱香突出,醇香浓郁,人口柔和,回味绵长”。同年,产白酒2158吨,其中北大仓酒6吨。1961~1963年,因农业遭受自然灾害而造成制酒原料不足,使白酒产量大幅度下降。1961年,产白酒619吨(北大仓酒14吨),比1960年减产71.3%。1962年,生产白酒761吨(北大仓酒11吨),比1960年减产64.7%。1963年生产略有回升,白酒产量增加到1083吨(北大仓酒16吨),但比1960年仍低50%。1964年,北大仓酒年产量达到33吨。除在省内销售外,还远销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四川、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区。
“文化大革命”期间,酿酒业受到冲击,生产不够稳定。1966~1968年,产量较低,年产白酒1300~l700吨之间,实现利税150~240万元左右。1968~1976年,年产量维持在2000~2600吨,年实现利税350~360万元。1976年,工厂新建l500平方米瓶酒车间,从罗马尼亚引进1条瓶酒自动灌装线,实现刷瓶、灌装、压盖、贴标等工序的机械化。
1980年,北大仓酒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向日本、菲律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出口13.8吨,价值20.5万元。同年,齐齐哈尔制酒厂改称齐齐哈尔北大仓酒厂。
1981年,贷款284万元对普通白酒进行技术改造,建成年产5000吨的酒精车间,新增蒸馏塔及附属装置1套,大型发酵罐13个,于1982年第三季度建成投产。改造完成后,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酒精度稳定在96度以上,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
同年,将富拉尔基造纸厂改建为北大仓酒厂分厂,总投资340万元,建2200平方米北大仓酒车间,980平方米瓶酒车间及420平方米的动力车间。设计能力为年产北大仓酒1000吨,可储酒1200吨,能保证优质白酒3年储期的需要。
80年代,生产发展较快。1983年,生产白酒9633吨(北大仓酒783吨)。1984年,生产白酒9846吨(北大仓酒1037吨)。同年,北大仓酒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至1985年,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504万元,净值1295万元;有职工1337人,其中技术人员68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815万元,实现利润105.7万元,上缴税金470.5万元。
1949~1985年齐齐哈尔市白酒产量一览表
单位:吨
1949~1985年齐齐哈尔市白酒酿造业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单位:万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