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乳制品加工业 1936年,白俄罗斯人黑力斯·道夫在昂昂溪开办牛奶作坊。主要制作炼乳、奶油、奶酪和少量的奶粉。随后,齐齐哈尔有5家乳制品作坊陆续开业。从业人员19人,产品有奶油、奶酪等。
1951年始,市人民政府逐步接管私营牛奶作坊,在昂昂溪组建牛奶合作社。生产炼乳、奶油和奶酪,其中奶酪出口朝鲜。1956年,成立齐齐哈尔乳品厂。牛奶合作社并入乳品厂,有职工70人,地址榆树屯齐齐哈尔碱厂院内。
1957年,为解决奶源不足问题,国家投资31.7万元,齐齐哈尔乳品厂自筹5万元,支援集体和个人发展畜牧业。同年,购进80头乳牛成立牧场,建设乳品原料基地。年收购鲜奶1520吨,年产乳制品234.18吨,产值118.7万元。1959年,由于乳品厂与化工厂毗邻,乳制品不符合卫生标准,工厂迁至乳品街278号。1960年,由于收奶量减少,乳制品生产出现低潮,乳品厂转向生产乙醚淀粉和糖果等。1961年11月,因牧场大部分奶牛死亡,奶源供应不足,乳品厂解散,人员并入黑龙江碱厂。
1962年,市人民委员会采取以奶换料等措施,保护农民养牛积极性,使鲜奶产量增加。但因无乳品可以加工,使135吨鲜奶变质,经济损失达5万多元。1963年,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恢复齐齐哈尔乳品厂。1964年,国家投资137万元,扩建乳品喷雾生产线,实现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日处理鲜奶200吨。1964~1965年,由于安装新设备,影响生产效益,乳品业连续2年亏损计23.5万元。1966年,新设备投入运行,年产乳制品548吨,并开始为军工生产“长城”牌奶粉和援越奶粉,产品销往马里、罗马尼亚等国家。从1967年始,“长城”牌奶粉改名“红梅”牌全脂淡奶粉,出口罗马尼亚、马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1968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工厂的总产值、利润分别下降到217.1万元和11.6万元。1969年,总产值降至199.8万元,利润降至4万元。
1976年,乳品生产逐渐发展。自1978年起,齐齐哈尔乳品厂试生产婴儿全脂奶粉,维他奶粉和适合老年人食用的胆固醇低的豆乳粉等新产品。1979年,生产婴儿适用的“瑞雪”牌全脂婴儿奶粉。1980年,启用第二条生产线,日处理鲜奶50吨,乳品年产量达1182.74吨,首次突破千吨大关。完成产值518.6万元,利润67万元。1981年,国家投资:320万元,扩建婴儿奶粉车间,生产能力为日处理鲜奶50吨,获利润129万元。1966~1981年,产品连续出口,出口产品质量稳定,各项技术指标均达部颁标准。齐齐哈尔乳品厂被列为黑龙江省四家重点乳粉出口厂之一。1982年,生产“红梅”牌淡奶粉648.48吨,名列出口厂家第二,获利207万元,连续两年突破百万元大关。“红梅”牌全脂淡奶粉连续两年被评为部级优质产品。
1984年,华齐乳品厂投产,生产全脂甜奶粉。同年,两个乳品厂生产乳品3393吨,成品合格率达99.95%,完成产值l45l万元,实现利润183.7万元。
至1985年,乳品加工业有职工67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9人,产品有全脂甜奶粉、婴儿奶粉、“红梅”牌淡奶粉,全脂蜂王浆奶粉。年产量3885吨,成品合格率99.96%。总产值1387.5万元,利润198.1万元,税金102万元。产品销往河南、山东、四川、贵州、江苏、广东、广西、辽宁、北京等十几个盛市。
1957~1985年齐齐哈尔市乳品加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单位:万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