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豆制品加工及酿造业

第八节 豆制品加工及酿造业


  康熙三十年(1691),地方就有私人豆腐作坊。光绪十四年(1888),第一家酱园六合居在南大街开业。至宣统三年(1911),豆制品加工及酿造业已发展到10户,其中豆腐坊9户,酱菜作坊1户。
  中华民国时期,豆制品加工业有较大发展。1919年,正德酱园在正阳街53号开业。有工人13人。日产酱油2000斤、大酱300斤。1930年,义和酱园和大同酱园分别在正阳街184号、启明街28号开业。日产酱油2500斤、大酱400斤左右。
  至1931年,已有豆制品加工及酿造业89户,其中豆腐坊67户、酱菜作坊22户。
  齐齐哈尔沦陷后,日伪当局强制推行豆制品配给政策,致使部分业户倒闭,1945年,齐齐哈尔解放前夕,豆腐坊仅余7户,酱菜作坊尚存正德酱园等9户。
  齐齐哈尔解放后,市政府制定发展生产、保护私营经济的政策,使豆制品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1947年,豆制品加工及酿造业增加到91户,其中豆腐坊47户,酱园44户。
  1956年,在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正德、联合等7家私营酱园成为公私合营企业,改称齐齐哈尔市正德酱菜厂。同时,将36家豆腐坊按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分别组建成齐齐哈尔市第一、第二两个豆腐生产合作社。富拉尔基、昂昂溪、碾子山共60家豆腐坊,也在本地区分别组建成豆腐生产合作社。同年,按照行业归口管理的原则,将市人民委员会军属豆腐坊、市委党校豆腐坊和铁锋、龙沙、建华等区办的军属豆腐坊合并,组成全民所有制的齐齐哈尔副食品加工厂。至此,地方豆制品加工业结束了由一家一户私人经营的历史,全部实现社会主义合作化的经营模式。1957~1965年,市人民委员会投资对豆制品加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先后新建、改建、扩建13个车间,建筑面积达3900平方米。豆制品加工开始使用电力机械,改善了职工的劳动条件,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受到冲击。1971年,11户企业(豆腐业7户、酿造业4户)共完成总产值786万元,生产干豆腐1753吨、水豆腐5171吨、酱油9506吨、食醋1065吨、豆粉528吨。1975年,对酿造企业的设备和工艺进行技术改造,采用风力送料、球罐蒸料、通风制曲、水浴发酵、加热灭菌等新工艺,使生产有所增长。当年全行业共完成总产值851万元,比1971年增长8.3%,生产干豆腐1709吨、水豆腐7183吨、酱油ll217吨、食醋l492吨、豆粉218吨。其中酱油、醋的产量,较1971年增长20.2%。同年,成立齐齐哈尔酱菜厂,产品以酱菜为主,兼营青、红方,年产值34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行业领导体制和管理机构进行改革,组建齐齐哈尔市酿造工业公司,实行行业管理,理顺了原料供应和生产经营的关系。1980年,生产酱油11424吨,比1976年增长8.5%;生产食醋1929吨,比1976年增长41.6%。1983年,酱菜厂的“香辣丝”和“味液黄瓜”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1985年,有豆腐加工厂7户,酿造厂5户,拥有职工216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3人。年总产值1266万元,比1984年增长8.62%;年产豆制品8500吨,酱油1.5万吨,综合产品产量28474吨,比1984年增长5.790%,实现利润44.3万元,上缴税金6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