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灯泡制造业 1958年,为调整全市工业产业结构,将铁锋区的铁东服装厂转产,改为铁东灯泡厂,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有职工170人。1960年5月,试制白炽灯泡。翌年,进行技术改造后,日生产能力200只普通灯泡。
1961年4月,铁东灯泡厂与电子管厂合并,改称齐齐哈尔市灯泡厂,厂址迁至新江路66号,仍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有职工370人。同年,为扶植工厂完善生产条件,市人民委员会先后投资172万元,用于建筑新厂房和添置专用生产设备。1962年,因“三管”、泡壳等不能自制及生产条件简陋,经营亏损,工厂关闭停产。
1968年,投资575万元,在原址复建灯泡厂,企业性质改为全民所有制,定名为齐齐哈尔灯泡厂,有职工50人。设计能力为年产灯泡800~1000万只。1969年8月,职工增到449人。工厂建成第一条普灯生产线,人工吹制泡壳,年生产白炽灯泡23万只。1970年,增添74头封口机、28头圆排车、80头烘装机、28头芯柱机、绷丝机等设备。年产灯泡205.3万只。1973年,建成玻璃炉,并以8头吹泡机代替人工吹制泡壳,泡壳生产开始实现机械化。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产品综合合格率低,企业仍然亏损。1976~1977年,年度亏损均在百万元以上。
1978年,进一步完善了生产条件,相继建成400
1980年,市人民政府在灯泡厂进行改革企业领导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改为职工代表大会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行政主管部门向企业放权,由企业职代会自主决定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同时,赋予厂长以人事任免权和生产经营指挥权。这项改革,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工厂利用原有的5条生产线和新上的3条生产线,加强组织调度,改革分配办法,大幅度提高了生产能力。当年,灯泡产量高达814.3万只(普灯801万只、高压汞灯3.9万只、低压灯9.4万只),比1979年增长近1倍。40瓦以下灯泡成本每只降到O.35元,比1977年以前的0.71元降低51%。实现利润16.4万元,首次扭亏为盈。
1984年10月,投产300万元,从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引进1台70年代国际先进设备24m型吹泡机,日产玻壳达10万只。玻壳的外观光滑,厚薄均匀,质量合格率达90%。燃油消耗降低,万只玻壳耗油540公斤,比原设备节油55%。
1985年,齐齐哈尔灯泡厂与上海亚明灯泡厂实行联营。上海派来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小组,帮助齐齐哈尔灯泡厂进行工艺整顿和设备改造。更换调整喇叭机、芯柱机、封口机等50余台(套)机器设备。举办技术学习班,培训骨干,全面提高了生产能力。工厂还依照联牌生产的协议,启用国内名牌上海“亚”字牌商标,使销售市场迅速扩大。产品不仅占领省内市场,还远销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陕西等盛市、自治区。同年,灯泡制造业有职工111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9人,工厂占地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990万元,净值775万元。有8条生产线,269台(套)设备。年产值。767万元,生产灯泡l400万只(普灯1385万只,汞灯3.4万只,低压灯11.6万只),产品质量综合合格率为83.4%。普通白炽灯有7个规格获省优质产品奖,年销售收入602万元,实现利税81.6万元,其中利润0.5万元。产量、质量、效益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1969~1985年齐齐哈尔市灯泡制造业经济指标一览表
单位:万元、元、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