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区街工业
第三节 区街工业
区街工业是由个体手工业作坊逐渐发展起来的。1953年3月,经黑龙江省手工业联社批准后成立昂昂溪铁木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制),时有社员16人。产品以硬木活为主,有大车棚、花轱辘车、木制农具等;软木活有衣箱、板椅、三屉桌等,年产值55万元。同年,建华区按手工业联社章程试办靴鞋、麻绳、皮革3个生产合作社。1954年,碾子山区成立铁业、木业、被服等生产小组。1955年,发展为铁业、木业、皮革、被服等9个生产合作社,从业人员292人。产品有小农具、成衣、皮鞋、布鞋、针织品、食品等。
1956年,合作化运动组织个体手工业者普遍建立生产合作社。富拉尔基区建成农具社、化学社、服装社、橡胶社、木器社、针织社、五金社等22个社(组),从业人员1231人。产品有犁、铧、锄板、食用碱、成衣、办公桌、书桌、针织品、食品等。同年,建华区成立63个生产合作社(组),从业人员3870人。龙沙区有机械、小五金、服装、印刷、食品等合作工厂。昂昂溪区建成食品加工、铁业、木业、制鞋、编织、豆制品等厂(社)10户,产品有糕点、糖果、冰棍、布鞋、饲料等。
1958年,贯彻总路线、“大跃进”精神,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号召各行各业“依靠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力更生、勤俭办企业”。至1959年末,龙沙、建华、铁锋、碾子山、富拉尔基、昂昂溪6个区区街企业达l451户,从业人员2000余人。有机械、化工、轻纺、建材、服装、印刷、食品等行业。碾子山内燃机厂(国营),有职工700余人,总投资146万元,厂房7000平方米,生产柴油机,是当时规模较大的区街工业企业之一。但是,一些区街工业办的并不成功,主要原因是或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或厂房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产品质次价高,造成企业亏损;或厂已建成,但不能开工生产。1958年,碾子山区街工业亏损18.9万元。1958~1961年富拉尔基区街工业累计亏损42.48万元。
1962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关、停、并、转一大批区街企业(市从区里上收一批骨干企业),使区街工业由146l户减至330户,人员减少近万人。1964年,国民经济形势好转,各区相继成立一些生产生活服务站。建华区办7个站,下属68个生产小组;富拉尔基区建成电表厂、沙布厂、化工厂、美术印刷厂等;铁锋区建成站前晶体管厂等;龙沙区办成18个生产小组。
“文化大革命”时期,区街工业受到破坏,区街企业隶属关系反复变化,市区之间上收、下放多次,对区街工业的稳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但总体上仍呈上升趋势。梅里斯区是农业区,工业很少。1975年,建梅里斯第一砖厂(集体)。1984年,建梅里斯油毡纸厂。
至1985年,龙沙、建华、铁锋、碾子山、富拉尔基、昂昂溪、梅里斯7个区,有机械、建材、化工、轻纺、电子、小五金、印刷、食品等行业工厂258户,从业人员11710人。年产值5334.48万元,利润474.7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