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家畜生产

第二节 家畜生产


  奶牛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东铁路通车时,由俄籍员工和俄国商人带入境内少量奶牛。1934~1937年,日本开拓团和日本侨民相继从日本带进少量荷兰奶牛。1949年,奶牛存栏。744头。当时奶牛饲养和管理粗放,多采用半放牧、半舍饲方式饲养。
  1953年,市委确定“郊区为城市服务,发展蔬菜生产和饲养业”方针,成立奶牛管理委员会,加强奶牛生产管理。到1954年,有438户饲养奶牛,存栏奶牛达1510头。1956年,奶牛作价入社,实行集体经营,统一管理。成立5处奶牛合作社、场。
  1957年,恢复个体养奶牛政策,从奶牛合作社中第一次退给养奶牛户一批奶牛。但限制个体户只能养1头。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个体奶牛再次收归集体或作价转给国营畜牧场所有。由于饲养方法简单,留料少,造成奶牛营养不良,产奶量下降。1960年12月,市人民委员会将平调个人的部分奶牛第二次退还给社员,但只允许每户养1~2头。1963年,市委、市人民委员会采取以奶换料的办法,使奶牛生产发展很快。1965年,个体养奶牛达1117户,存栏奶牛2400头。全市奶牛存栏达5323头,比1954年增长253%。
  “文化大革命”时期,个体养奶牛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个体奶牛第三次归入国营和集体畜牧场经营。一些场、队经济基础薄弱,奶牛饲养管理不善,造成奶牛瘦弱,产奶量下降。1969年,市委、市革命委员会把国营和集体畜牧场的个体奶牛第三次作价退给个体养牛户。但只准社会救济户、生活困难户和就业困难户养奶牛。对奶牛生产继续实行以奶换料办法,加强奶牛生产管理,整顿国营、集体奶牛场,建立、健全饲养管理制度和卫生防疫制度,奶牛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72年,奶牛存栏7497头,比1965年增长40.8%。1973年,由于经营机制不完善,个体养奶牛受到限制,奶牛生产开始下降。1977年,奶牛存栏5269头,比1972年下降30%。
  1979年,全市畜牧工作会议后,提出发展畜牧业,变以养猪为主为以养牛羊为主,突出发展奶牛。取消禁止和限制个体养牛的规定,实行国营、集体、个体并举,在资金、物资、饲料、牛源等方面扶持奶牛生产。奶牛生产很快得到发展。1982年,奶牛存栏达9366头,比1979年增长38%。1982~1983年,市人民政府对奶牛生产专门下发文件,落实各项发展奶牛政策。先后三次提高鲜奶价格。普及推广科学养牛知识,使养奶牛由粗养向精养转化。1985年,市区奶牛存栏发展到17844头,比1982年增长1倍。
  黄牛 齐齐哈尔解放前主要饲养本地黄牛。多为棚圈饲养,体型小,毛多并呈黄褐色,体质健壮,耐粗饲,适应性强,是农耕及短途运输的主要畜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市郊有黄牛16802头。1950年后,对黄牛繁殖实行奖励政策,发放贷款和救济款,扶持农民购买黄牛,黄牛生产发展较快,1952年,黄牛存栏达20603头,比1949年增长22.6%。
  1956年,黄牛大部分被作价入社。由于农民缺乏集中养牛经验,到1957年,黄牛存栏下降到9513头,比1952年下降53.9%,耕畜出现严重不足。市人民委员会采取按黄牛头数划给饲料地、留饲料粮等措施保护黄牛数量,使黄牛生产回升。1962年,黄牛存栏1.4万头,比1957年增长47.3%。1968年,黄牛存栏数已达20687头,比1957年增长1.17倍。
  1970年后,农村生产队役牛多数被役马取代,黄牛也由役牛转为菜牛。1976年,市革命委员会因势利导,号召开展黄牛改良,变黄牛为乳肉兼用型牛,改良的黄牛体长、体重、出肉率和产乳性能均一代比一代提高,经济效益越来越显著。农民养牛也由粗养向精养转化。进入80年代,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集体黄牛下放给社员饲养。养牛户进一步改善饲养条件,科学搭配犊牛饲料,牛群体况越来越好,数量不断增加。到1982年,黄牛存栏达23398头。1985年,黄牛(包括改良牛)存栏2.19万头。
  羊 清末,养羊成为农民主要副业,主要饲养绵羊和少量山羊。此外,在修筑中东铁路时,俄籍员工带进萨能羊和吐根堡羊。1921年,齐齐哈尔城郊养羊2500余只。沦陷时期,羊的数量逐年下降。1946年,齐齐哈尔市有羊仅千余只。
  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府重视发展养羊生产,加强羊的饲养管理。1952年,市农业科举办首次养羊学习班,讲授科学养羊和人工繁育技术。年末,全市养羊4374只。
  1958年,大部分羊划归集体所有。由于集体饲养条件改善,养羊生产发展较快。年末,羊存栏达1.39万只,比1952年增长1.18倍。1960年,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纠正“一平二调”的规定,将平调社员的羊退给社员,并大力扶持社员家庭养羊。1963年,羊存栏达3.24万只。
  1965年,贯彻省人民委员会颁布的《关于收购农副产品奖励办法》,进一步放宽对社员家庭养羊的限制。给养羊户划定放牧地和采草地,安排贷款以帮助社员购买羊只,加强繁殖改良、防疫灭病等工作,使养羊生产进一步发展。到1970年,市郊羊存栏4.54万只,比1965年增长81.6%。
  1980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人民政府把由国营和集体饲养的羊承包给职工和社员饲养,社员个人养羊不受数量限制,并帮助养羊户解决购羊贷款,羊配种和防疫治疗等问题。农民养羊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到1982年,市郊羊存栏达8.68万只,比1980年增长近32%,为历年羊存栏数最高水平。1983年,羊毛、羊皮收购价格偏低,地产羊毛销路不畅,导致羊被大量宰杀。到1984年,市郊羊存栏减少到4.84万只,比1982年下降42%。
  1985年5月,齐齐哈尔市实行合同内羊毛价格每公斤上浮20%的办法,并扩大羊毛收购量,使养羊生产转降为升。年末,羊存栏为6.35万只,比1984年增长3l%。
  马 清末,汉族农民开始饲养耐力久、体轻健的本地马(蒙古马)。光绪二十四年(1898),修建中东铁路的俄国员工将少量的奥尔洛夫马带入齐齐哈尔。
  1914年,黑龙江巡按使朱庆澜在城东建成第一个牧场,繁育本地马。
  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带进“佩雷龙”和重型“普鲁顿”良种马。由于日本侵略者不重视疫病防治,鼻疽和炭疽等疫病流行,马匹数量日趋减少。1938年,齐齐哈尔马匹存栏2690匹(包括骡、驴)。
  1945年,苏联红军进入齐齐哈尔,苏联的“卡巴金”、“顿河”、“苏重挽”、“三河”等良种马流入齐齐哈尔地区。
  1946年,市政府多次发布“保护耕畜,发展畜牧业”的指示,并积极开展马的疫病防治工作,马匹数量开始逐渐增多,到1949年末,马(包括骡、驴)存栏发展至1.55万匹。
  1950~1955年,农村开展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运动,牧业生产有所发展。1955年,马(包括骡、驴)存栏达2.25万匹,比1949年增长45.1%。1958年,实现农村人民公社化,马匹全部入社。所有制改变后,宰杀了一批老、弱马,加之当时缺乏集体饲养经验,管理不善,马匹生产下降,比1956年下降8.4%。
  1959~1961年,农业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牲畜饲料不足,缺乏精料,马匹膘情下降,又发生多种疫病,养马生产损失较大,存栏数停滞在2.3~2.4万匹之间。
  1962年,推行黑龙江省农业厅的“三推七改”养马技术措施。到1963年底,马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马(包括骡、驴)存栏2.72万匹,比1958年提高20.8%。
  “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匹生产继续上升。1976年,马(包括骡、驴)存栏达4.17万匹,比1958年增长85.3%。
  80年代初,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农耕和运输动力逐步被小型拖拉机取代,马匹生产下降。1985年,市郊马(包括骡、驴)存栏3.46万匹。
  猪 从清末开始,养猪是齐齐哈尔家庭主要副业之一。光绪二十四年(1898),修建中东铁路的俄籍员工带入俄国白猪,以后逐渐被普遍饲养。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对齐齐哈尔畜牧业进行掠夺,生猪生产逐年下降。1937年,生猪存栏仅2927头。
  1947年,市郊实行土地改革,农民养猪积极性得到提高,生猪生产发展较快。年底,养猪近2万头。1949年,生猪存栏达3.77万头。
  1954年,市农林局多次举办养猪技术人员培训班,推广养猪技术。年末,生猪存栏5.05万头,户均养猪2.52头,比1949年增长33.9%。1957年,继续执行私有公助政策,扶持社员发展家庭养猪,国营农牧场实行派养派购,机关、部队、学校等创造条件养猪。城市居民养猪,国家供应部分饲料。同时,生猪收购价格在原收购价基础上提高3.21%,年末,生猪存栏达5.39万头,比1954年增长6.7%。
  1958年人民公社化初期,农民饲养的生猪作价收归集体所有,大办集体养猪,推行以“公养为主”的方针。因缺乏科学饲养技术,养猪设施不健全、不配套,加之因自然灾害而致农业减产,猪饲料难以筹集,养猪生产出现波折。1959年,生猪死亡6913头。
  1960年12月,市人民委员会根据黑龙江省委《关于纠正一平二调和退赔的决定》,把平调社员生猪退还给社员饲养,并提出恢复“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发展养猪方针。1963年,养猪生产开始回升。1965年,市人民委员会推广先进养猪经验,鼓励城镇居民养猪,养猪生产持续发展。到年末,生猪存栏14.95万头,养猪生产达到历史上最好水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农村家庭养猪被当成“发展资本主义”而遭到批判,养猪生产下降。到1969年,生猪存栏8.31万头,比1965年下降44.4%。
  1970年3月,市革命委员会贯彻黑龙江省革委会“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的指示精神,成立市猪禽生产办公室,统管城乡猪、禽生产,推动养猪生产发展。到1976年,城乡生猪存栏13.27万头,比1969年提高59.7%。
  1980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生猪生产结构发生新变化。市郊由集体养猪迅速向专业户、重点户养猪转化。千家万户的小养猪受到冲击,农民择利经营,养猪数量逐渐减少。到1984年,生猪存栏下降到4.02万头。
  1985年3月,市人民政府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取消生猪派养派购制度,全部放开经营,实行购猪合同制。农民也可自销或联销。同月,又根据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调整猪肉、粮油价格的决定》,取消猪肉统一定价,在价格上随行就市,议购议销,放开经营,养猪生产开始回升。1985年末,生猪存栏6.16万头,比上年增长53.2%。

  1949~1985年齐齐哈尔市主要家畜存栏数量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