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技术

第二节 技术


  基础工程 清末民初,齐齐哈尔房屋多为规模小、结构简单、荷载轻,平地起房。为防止房屋局部下沉或过早倒塌,根据房屋间数,用4、6、8、10、12根20公分粗圆木当柱脚,下旋垫上50×50×15厘米的石板,然后砌墙。光绪二十一年(1895),沙俄攫取修筑中东铁路特权后,在齐齐哈尔、碾子山、富拉尔基、昂昂溪火车站修建砖木结构的铁路职工住宅和售票室,基础均为砖砌体。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始,采用沉砂基础、木桩基础、毛石基础。1923年起,应用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
  沦陷时期,1936年,建齐齐哈尔火车站五层楼(包括地下室),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至新中国成立前,高层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基础工程普遍采用砖基础、毛石基础、毛石混凝土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1953~1957年,建筑工程项目增加,基础工程除砖、木、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基础继续应用外,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和沉箱基础。1955年末,北满钢厂(齐齐哈尔钢厂)锻压车间立式淬火炉工程,采用沉箱基础,沉箱长30米,宽10米,入地深14.6米。混凝土量l212立方米。1956年12月,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制造厂铸钢、水压机、铸铁、粗加工、热处理、大型金工车间、铸造清理及锻压等8项工程,应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用1.8~2.5吨打桩机将12~16米长10760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打入地下。1957年5月,第一重型机器厂井式热处理炉沉箱工程,由国家建设部直属建筑工程公司采用气压沉箱法施工新工艺,安装井式热处理炉。
  1970年,开始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基础工程可在冬季施工,缩短工期,节约建设资金,延长工程寿命。1975年起,预制桩基础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和住宅工程。1975年齐齐哈尔造纸厂二期扩建电站工程,1982年齐齐哈尔市老干部活动室,齐齐哈尔玻璃厂原料车间、富拉尔基第二发电厂l号、2号、3号7层住宅楼等工程均采用打入式钢筋混凝土预制桩。
  1977年,开始采用爆扩短桩基础。由齐齐哈尔车辆工厂基建公司承建的铁道部齐齐哈尔车辆工厂一幢5层住宅楼工程,应用爆扩短桩基础,基础桩直径30厘米,不仅缩短工期,还节省费用30%以上。
  1980年,采用振动机沉管灌注桩技术,便于专业化施工。其造价低,工效高,适应性强,适用于地下水位过高地区的正常施工。此项技术多应用于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和公用建筑等。
  1984年,齐齐哈尔市建筑科学研究所助理工程师王祝陶、技术员张天生、孙建杰推广应用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研究所的共振法试桩技术,获得成功。此项技术适用于各种土质条件下的预制桩和灌注桩。同年8月,由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联合通过技术鉴定。1985年10月,通过冶金部和黑龙江省建委主持的技术鉴定,获冶金部科技成果三等奖,省建设系统技术进步三等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墙体工程 齐齐哈尔建城以前,境内房屋建筑十分简陋,以泥土、草木为墙体,如土坯墙、板夹泥墙、板条夹锯末墙、干打垒墙、垡子墙等。康熙三十年(1691),建齐齐哈尔城,内城为木城墙,外城为土城墙。砖墙只限于官府、庙宇,民房一般仍为泥土草木墙体。乾隆四年(1739),建关帝庙(龙沙公园内)时,墙体为青砖砌筑,外墙清水白灰勾缝。光绪二十五年(1899),齐齐哈尔内城改修青砖墙。光绪三十四年(1908),建永安市场门市房29栋,全部是青砖灰瓦结构。同时,建造了一些木结构房屋,内墙是板条抹灰墙体,外墙是木板夹锯末复合墙体。在城郊或农村,土墙仍为主要墙体。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建材工业的发展,墙体材料不断更新。
  1960年始,推广应用硅酸盐砌块墙体。齐齐哈尔车辆工厂二层宿舍楼,应用硅酸盐墙体砌块施工,6个月竣工,荷载轻,保温性能好。
  1964年,市建材厂生产的加气混凝土大块,应用到办公楼、住宅楼、学校、商店墙体建筑工程,其特点是体积轻,施工进度快,保温性能好。
  1976年9月,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助理工程师赵安国在黑龙江化工厂建硝铵造粒塔时,应用液压滑模施工新工艺,仅用67天,成功地滑升到顶部,中心偏移平均31毫米(符合国家规定),墙面平整,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缩短工期1/4。同时,采用钢模板代替木模板,节约大量木材。1977年,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在红星小区建五层住宅楼,采用钢筋混凝土大板墙体砌筑,预制楼梯、横梁等装配焊接。加气混凝土砌墙作为框架轻板建筑体系的配套墙体材料,即保温,又扩大了房间面积。同年,应用浮石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浮石混凝土大板现场浇铸,外墙喷涂水泥砂浆,防寒性能好,墙体轻(比砖体轻1/2)。
  1979年,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助理工程师赵安国,在建富拉尔基电厂180米烟囱的施工中,应用滑模施工新工艺。工期短(150~210天),质量好,节省木材,被省建委评为乙级(银牌)工程。
  1982年,开始采用预制大板墙体。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建筑商品住宅楼,楼板、屋面板、楼梯、阳台、檐板、过梁均采用预制大板墙体,并应用内浇外砌新技术施工。主体施工(建筑面积6082平方米)仅用121天,内墙表面光滑,不用抹灰,减少内装饰的工序,整体性能好,抗震性能强。1984年,被黑龙江省城乡建设委员会评为全优工程。
  混凝土及钢筋凝土工程 光绪三十三年(1907),俄国人修建的道胜银行(原市二轻局办公楼);1934年,日本人建筑的电报电话株式会社大楼,1936年;日本人建筑的齐齐哈尔火车站;1938年,日本人建筑的解放门白楼(今建华区委办公楼),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捣制的楼梯和楼板。但是,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工程用量很少,施工技术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1月,建联营商店等项工程中,开始现场浇注钢筋混凝土地面、楼板、楼梯和梁等。对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厂、北满钢厂、齐齐哈尔车辆工厂、建华机械厂、和平机器厂等施工项目中,大量使用现浇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混凝土养护采用蒸汽养护窑、折线窑“真空作业法”,缩短养护时间4/5~6/7。1956年,工业建筑大跨度厂房增多,普通钢筋混凝土满足不了结构的需要,开始应用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齐齐哈尔车辆工厂4.7万平方米、24米跨度货车车间,应用预应力屋架“后张法”施工,现场预制吊装。1957年开始,在冬季进行混凝土施工,采取暖棚法、蓄热法、蒸汽加热法、冷混凝土等。1958年,预制构件应用范围由工业建筑逐步发展到公用事业建筑和民用建筑。1959年,混凝土搅拌法和捣固基本实现机械化,钢筋施工采用切断机、弯曲机并以焊接代替绑札。1960年,推广应用防冻外加剂,采用低流动性混凝土。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的齐齐哈尔钢厂钢锭模车间24米屋架,采用预应力组合拱型粗钢筋“电弧法”施工。
  1961~1973年,中小型预制件采用冷拔低炭钢丝做预应力钢筋的“先张法”。1964年,始用混凝土成型工艺,大多数构件厂家采用钢模具平模流水和坐模技术。1969年,第二建筑工程联合厂构件车间采用“后张法”描环描固18米屋架。1971年起,普遍应用冷拉、冷拔,对焊、点焊工艺,钢筋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1972年,各种外加剂广泛用于混凝土工程。采用硫酸钠早强剂及三乙醇氨等多种复合早强剂,用于冷作业的T40混凝土抗冻外加剂,提高了混凝土强度,节约水泥,保证冬季施工质量。1975年,齐齐哈尔造纸厂电站工程,采用高强钢筋的后张自描屋架和薄腹梁。1977年,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制造厂第29车间厂房应用18米、24米、30米跨度的预应力拱型桁架,混凝土量756立方米,现场预制、张拉,用胶轮吊车和小西北吊车吊装。
  1975年起,应用滑模施工新工艺。多用于圆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筒仓、水塔、烟囱、冷却塔等,亦用于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齐齐哈尔市水泥厂的20米筒仓;齐齐哈尔造纸厂的100米烟囱;富拉尔基二电厂的180米烟囱均采用“无井架液压双滑”施工工艺。获省优质建筑工程奖牌。
  1977年8月,应用升板施工新工艺。黑龙江肥皂厂CI—4次酸车间工程,应用升板施工工艺,缩短工期近1/2,节约木材140立方米,节约工日2000个。开创黑龙江省升板施工的先例,被齐齐哈尔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评为优秀科技成果。1980年6月,齐齐哈尔市肉联厂5000吨冷藏库工程,用升板施工工艺节约木材l200立方米、工日8000多个。评为市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0年起,建筑工程应用混凝土养护新工艺。混凝土养护由自然养护发展到平窑蒸养、自动化立窑养护,及利用太阳能养护、热介质定向循环养护等新工艺。太阳能养护工艺是用塑料薄膜直接覆盖在刚成型的混凝土构件上,它比自然养护缩短周期1/3~1/2,比一般露天生产约增加l~1.5个月生产时间。齐齐哈尔市建筑构件工程公司推行成都热介质定向循环混凝土预制构件养护新工艺,对旧式坑窑进行节能改造。减少养护时间20%,提高膜板周转率20%。混凝土工程的冬期施工,主要采用掺防冻剂法、综合蓄热法等。市农垦大楼工程13层现浇框架结构建筑,在5~7层现浇框架混凝土施工中,采用大型暖棚进行冬期施工。
  屋面工程 清初,民房建筑均为泥土和草泥屋面。屋面多用芦苇、小叶章苫顶。嘉庆二十三年(1818)建关帝庙时始用灰色起脊瓦屋面。光绪二十九年(1903)开始,城内建筑多数采用平顶屋面,用炉灰渣或珍珠岩作保温层,用沥青、玛碲脂,或油毡做防水层。时建齐昂铁路办公室(市第一幼儿园),采用的是铁皮屋面、白灰锯末保温。居民建房开始采用小砖瓦和筒瓦。1932年,城市一些重要建筑开始应用红粘土瓦、水泥瓦、铁皮屋面。
  新中国成立后,机械工业、钢铁工业和国防工业等建筑工程的屋面,开始采用水泥瓦、石棉瓦、大型屋面板等,多为坡屋面,少数为平屋面。1958年起,平屋面逐渐取代了坡屋面。
  1960年,民房建筑屋面工程,平房采用炉灰渣和白灰渣砸屋面的工艺,屋面重量减轻,保温性能好。同年6月,市第一、第二、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推广应用砖薄壳屋面施工新技术。
  1963年起,绝大多数民用住宅工程屋面采用钢筋混凝土空心楼板。工业厂房屋面普遍采用槽型板或大型屋面板,其特点是坚固耐久,节约木材,缩短工期。
  1983年开始,推广应用新型建筑材料防水冷胶料,防水冷胶料具有高温不流淌、低温不脆裂、弹塑性能好、干燥速度快、老化缓慢、无气化污染、冬夏季均可施工等特点。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在市老干部活动室的施工中,推行冷水法屋面,提高工效一倍。
  装饰工程 齐齐哈尔建城初期,城内和城郊的民宅多为泥草木结构,墙面用羊胶泥抹面,室内为纸棚。嘉庆二十三年(1818)六月,修建关帝庙三层大殿,采用了木雕、油漆、水彩壁画等传统修饰工艺。光绪三十三年(1907),俄国人修建道胜银行二层楼,室内用白灰砂浆抹面,室外用水泥砂浆抹面,檐头、门窗框边四周用水泥砂浆抹装饰线。光绪三十四年(1908)起,居民住宅室内装饰采用墙壁粘纸,木隔段间壁墙,刷白灰水。
  1939年,建日本旅行社时室内外开始贴瓷砖或做水刷石,地面做水磨石,厕所地面贴玛赛克。同年,建齐齐哈尔火车站,室内墙面白灰砂浆抹面,每层天棚下旋四周角抹灰线,钢筋混凝土预制梁和井字梁下角抹灰线,木制窗帘盒、地板、窗台板,门厅、走廊、楼梯和扶手均为水磨石,厕所墙面贴瓷砖、地面贴玛赛克。
  1953年开始,房屋室内普遍用白灰砂浆抹面,外砖墙多为水泥勾缝,门窗膀水泥抹面,刷红土子,个别工程采用水泥抹面或水刷石饰面。1960年,建齐齐哈尔湖滨饭店,外墙采用水刷石饰面。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内四壁以花纹布镶贴,镶木板裙,顶棚中央装珠花串成的花篮形玻璃吊灯,贴石膏花,楼口呈莲花形。1970年起,水刷石、干粘石、剁假石、假面砖等广泛应用。1975年,站前旅社五层楼外墙抹桔红色干粘石。至1980年,装饰材料日益增多,出现丰寓多彩形式多样的装饰工程。大型高层公共建筑及沿街建筑物外装饰瓷砖、玛赛克、大理石以及新型涂料,内装饰彩色水磨石地面、水磨石窗台板、塑料壁纸墙面、漏花喷色。民用住宅内墙刷803涂料,漏花喷色,贴塑料壁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