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污染治理

第二节 污染治理


  水污染治理 嫩江,属多功能水域,水产资源丰富。自50年代“南厂北迁”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使地方的工业企业迅速发展。随之,向嫩江排放的污染物大量增多。仅工业废水就日排万余吨,至80年代已达到日排40万吨左右。给嫩江水域造成严重的污染。为此,市政府、市环保部门对污染源积极进行治理,并已取得初步成效。至1985年,污水处理率已达到60.6%。
  含酚废水治理
  1959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讲师马中汉带领毕业实习学生对含酚废水污染开始研究,提出了酚水闭路循环的治理方法。1961年,第一重型机器厂对煤气站洗涤水实现封闭循环,兴建脱酚装置及贮水池,含酚污水基本不入江,使嫩江水体通过自净作用逐步得到恢复。1964年,渔业生产开始恢复正常,但含酚废水循环使用仍存在“跑、冒、滴、漏”的问题。1972年,齐齐哈尔钢厂的煤气发生站又扩建6个沉淀池,完善酚水的闭路循环。1978年,黑龙江化工厂在二期工程建设中投资500万元,修建萃取脱酚和生化处理装置,增设2条下水管道,实行净污分流,1979年投入运行。日排500吨的含酚废水经萃取、生化处理后,含酚浓度由2500~3000毫克/升降到0.15毫克/升,氰化物含量由20毫克/升降到O.3毫克/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1985年,市灯泡厂含酚废水采用塔式生物滤池方法进行处理。
  引污治嫩 1970年,第一期“引污治嫩”工程,建成容积1300万立方米、日容污量10万吨的污水库。对入江污水进行截留集中处理。
  同年11月,“引污治嫩”工程投入使用,把中心城区排入嫩江的8万吨/日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截流引入污水库,自然净化,冬贮夏灌。此项工程达到了保护和恢复嫩江水质的效果。大民江桥、富拉尔基上下游、泰来江桥4个断面的溶解氧,从1968年1月的O.9~3.4毫克/升提高到1971年1月的7.0~9.0毫克/升,渔业生产逐渐恢复,嫩江水域齐齐哈尔江段水质得到改善。为保证嫩江下游的工厂生产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的质量,市三废办公室同有关地市联合制订保护嫩江的长远规划,开始对污染源进行有计划的治理。
  1978年开始,松花江水系保护领导小组以抓限期治理项目为重点开展嫩江污染防治工作。对14个单位下达25项限期治理项目。其中,齐齐哈尔市的12个单位有21项治理项目。至1984年8月,已完成17个项目。

  1978~1984年齐齐哈尔市嫩江污染限期治理情况一览表



  市人民政府和环保部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嫩江水系的污染进行治理。1978~1981年,共筹集资金874.7万元,安排95个治理项目。
  1983年,“引污治嫩”的污水库超储,使净化能力降低,时有溃堤和跑水的事故发生。1984年6月24日,市人民政府决定,把原大民屯西侧,占地面积800公顷的“引污治嫩”工程污水库,改建为氧化塘,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3年,计划1987年末竣工,届时日处理污水量可达25万吨。
  1985年12月,嫩江水系领导小组先后两次检查红光糖厂、黑龙江造纸厂氧化塘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保证冬季污水不进江,使齐齐哈尔江段的溶解氧稳定在4~5毫克/升,黄粘絮状物减少,水质进一步改善。同年,嫩江水质的各项指标为:枯水期拉哈断面为一级水体;高崖子、浏园断面为二级水体;富拉尔基断面为四级水体;泰来江桥断面为三级水体。平水期、丰水期各断面均为二级水体。


  污(废)水治理 60年代中期,开始对工业废水进行治理。1966年国家拨给齐齐哈尔12个工厂专用污水处理资金52万元。至1985年,治理工业废水投资项目35项,总投资额4734.83万元。其中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投资项目有25项,投资额为4140万元。主要对造纸、含油、含酚、含氰、食品、含铬、制革、含酸及电石渣等9种的工业废水进行治理,工业废水处理量6684万吨。
  至1985年,除建华机械厂铆焊分厂、仪表厂等仍采用有氰电镀工艺外,其余的60个电镀单位均采用无氰工艺,占电镀厂点的90%。对含铬电镀废水处理中,采用电解法、离子交换法和膜分离法处理的有15家,废水处理量占含铬电镀废水总量的30%左右。
  1982年开始,重点对医疗污水进行治理。当年传染病院采用液氯消毒处理污水达30吨/日。1985年,富拉尔基纺织厂职工医院采用日处理150吨CO—1型污水净化设备。齐齐哈尔钢厂采用氯酸钠法处理职工医院的污水。同年,市区40家大型医院中有10家医院用液氯消毒法和臭氧法处理医院污水,年处理量49.5万吨,占污水量的30%。

  1981~1985年齐齐哈尔市工业废水分类治理一览表
                      单位:万元、万吨、%



  大气污染治理 改造燃烧设备 1973年始,市环保部门对污染严重耗能高的锅炉、窑炉、茶炉进行更新改造。1974年,推广简易混式重力除尘装置。1975年,富拉尔基热电厂研制成低油压、低气压条件下雾化状态好的D型喷嘴。同年,改造锅炉近500台,增加了除尘效果。
  1978年,富拉尔基热电厂在高压蒸气炉上采用导风器进行消烟除尘,锅炉热效应提高7.3%,节煤15%,烟气粉尘浓度降低80.5%。富拉尔基区有各种锅炉120台,改造34台,安装除尘器的4台,使境内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为贯彻执行《环保法》,加快污染治理步伐,1981年,市环保局颁布第一批限期解决锅炉消烟除尘的单位45个,按期完成的有22个。同年,市人大提出要解决火车站至糖厂街道两侧148个单位,205个烟囱冒黑烟的问题,有37个单位采取了措施。同时,市环保局从改造燃烧设备和净化烟气技术人手,组织指导生产新型锅炉、下饲式燃煤机、民用半煤气炉、安装除尘器、改造更新窑炉等工作。1982年3月,市环保局对当年计划生产的626台锅炉所需消烟除尘器都落实了生产单位。1983年,开始推广使用下饲式燃煤机和双层炉排锅炉。
  1985年,开始研制一蒸吨以下锅炉安装燃煤机和往复平推炉排的节能治污措施,并举办了“双层炉排燃烧技术培训班”。年改造锅炉252台,茶炉253台。
  1981~1985年,共改造一蒸吨以上锅炉997台,占锅炉总数的59%,淘汰旧式锅炉57台;更新茶炉265台,占茶炉总数的15%;改造工业窑炉427座,占窑炉总数的61.4%。万元产值耗能量(折标准煤)1980~1985年平均每年以2.8%的速度下降。1985年与1980年相比共下降3.61吨/万元。
  集中供热 60年代初,城区开始以节能为中心,进行余热和可燃气体的回收利用,实行集中供热,防治“煤烟型”污染。齐齐哈尔车辆工厂1961年开始把蒸汽锤排出的废气用于厂房、办公室、宿舍采暖,原来采暖用的6座锅炉房和22台锅炉全部拆掉。
  1975~1983年,富拉尔基区利用发电总厂排放的温水二次加热循环供热,先后投资86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80万元),建成生活用联片供热网,采暖受益面积43.4万平方米,加上生产采暖总供热面积达到195万平方米,占该区域采暖面积的85%。
  1982年,市区联网供热面积增加60万平方米。控制少建烟囱20座,拆掉烟囱17座。1983年,增加集中供热面积68万平方米。市区集中供热面积达418万平方米,共减少锅炉220台,每年少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达2300吨。
  1984年,在市区推广消烟除尘炕,至1985年共改搭除尘炕11264铺,减少了低空排放的污染源。
  1985年,新增联片采暖、集中供热面积29.2万平方米,取消锅炉101台,减少烟囱78座。年末,市区联片取暖、集中供热面积已达到1168.8万平方米,减少锅炉236台,年可节煤20万吨,少排烟尘1.3万吨。
  工业粉尘、工艺废气治理 1955年,开始对粉尘进行回收治理。相继采用了机械排尘、通风排尘、砂尘回收等措施。1973年以后,多采用布袋除尘器。1980年以后,富拉尔基发电总厂、第一重型机器厂等企业开始使用高压静电除尘器,使车间粉尘含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以下。富拉尔基水泥制品厂等企业年回收水泥3000吨,各种粉尘800吨。
  1982年,榆树屯化工厂用排污费返还款兴建一座石灰乳池,解决了氯气污染。1983年6月,又增设一套喷淋装置,使尾气含苯由100~110克/立方米降到20克/立方米。市区在工艺废气治理上,还重点对焦炉、氧化腊尾气等可燃性气体进行回收、利用和处理。1980~1983年,黑龙江化工厂的焦炉尾气每年回收7965万立方米,供齐齐哈尔钢厂用于炼钢,年节煤5万吨。黑龙江肥皂厂于1980年完成氧化腊尾气回收燃烧处理工程,解决了氧化腊尾气污染的问题。
  1985年,市区工业生产过程中,工艺废气排放量54.7亿标立方米,净化处理10.7亿标立方米,处理率达19.6%。工业粉尘产生量4.07万吨,回收量1.89万吨,排放量2.18万吨,回收率达46.4%。
  噪声污染治理 1956年6月,市人民委员会颁发《关于减少城市噪音的通告》,要求各单位外部设置的播音喇叭,音量不得超过5瓦,安设的高度不得超过3米。1958年10月,重申1956年的通告,对违反通告的单位,按治安处罚条例规定予以处理。
  1984年9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正式颁布《齐齐哈尔市城市噪声管制暂行办法》。对卜奎大街、安顺路、劳卫路、龙华路等8条主要街道采取疏散车流,划定禁止机动车辆鸣喇叭路段,限制鸣喇叭时间和次数,限制高音喇叭等一系列措施。同时,对龙华路、中华路、建设路、劳卫路、市府路等十几条较窄的街道进行扩宽改造。
  1985年开始,市环保部门对商业网点、文化娱乐场所、施工现场的噪声污染实行严格管理。中心城区共取缔广播喇叭100多个,商业集中区的噪声由80分贝下降到65分贝。年末,中心城区噪音平均等效声级为55.9分贝;富拉尔基区噪音平均等效声级为59.6分贝。
  “三废”综合利用 60年代初,各工厂及企事业单位,加强对“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综合利用。在1962年,收回纸浆l155吨,相当于3234立方米木材。
  1963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和齐齐哈尔钢厂炼油分厂等单位建立了“三废”综合利用的协作网络,齐齐哈尔市利废厂同市区22个单位建立了定点收购、定点供应合同,保证用废企业的生产和原料供应。市区各种废渣年产生量40多万吨,其中炉渣18.2万吨,粉煤灰10万吨,钢渣9.5万吨。1964年,废焦油渣2.5~3万吨,废铁屑l万吨,占地l000亩。为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当年,从480吨各种固体废弃物中,炼出有色金属96.6吨,焦炭15吨,创产值38.2万元。
  1965年,有79个工厂和526个街道工业全部或部分的从事利废生产,产品达300多种,产值2450万元。第九砖厂、劳改砖瓦厂、硅酸盐厂、铁路砖厂、房地局砖厂利用富拉尔基热电厂的粉煤灰和齐钢各大厂的炉灰渣生产地沟盖板、网桩、门窗过梁等产品。年产炉渣砖200万块。
  1970年,制定齐齐哈尔市“三废”综合利用“四五”规划,通过污废水的综合利用减轻了对嫩江的污染。1971年,从“三废”回收中生产硫酸亚铁1800吨,碱60吨,铬酐4吨,酒精318吨,炉渣砖610万块,水泥3000吨,磷肥2000吨,白银1400两,白酒180吨,肥皂8000块,纸浆6000吨,创产值94.97万元。对“三废”的综合利用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发展不平衡。同年,有炉灰渣44万吨,冶金废渣13.18万吨没有利用。
  1973年,贯彻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精神后,促进了“三废”综合利用的发展。1974年,市区“三废”综合利用产值达200万元。1974~1978年,利用工业“三废”生产化工、建材等新产品几十种,总产值1240万元。
  1977年,市区工业废渣产生量3195吨/日,年产生量达95万吨。其中炉灰渣30万吨,钢渣7.8万吨,综合利用量63万吨/年。
  1981年,齐齐哈尔钢厂等23个工厂企业,从“三废”中回收32种主要物质。其中黑龙江肥皂厂修建一处氧化腊废水打捞池,每天回收石腊1.5吨。1982年,市区综合利用产品有16种,创产值l233.6万元。1983年,回收利用“三废”87.8万吨,创产值1942万元。榆树屯化工厂1983年6月增设一套喷淋装置,每年可从氯苯车间产生的尾气中回收苯30吨,盐酸1000吨,价值10.3万元。该厂含汞盐泥多年堆积在厂区内污染空气和地下水,通过协作,年产288吨的汞渣被湖南新光汞矿全部回收利用。同年,齐齐哈尔磷肥厂年产生近万吨的矿渣被齐齐哈尔水泥厂用作生产水泥的原料。齐齐哈尔造纸厂增设白水回收系统,回收流失纤维730吨/年,价值36.5万元。齐齐哈尔市第一制砖厂、建材厂、第九制砖厂等企业,利用粉煤灰17.75万立方米,炉灰渣7万吨,节煤4.3万吨。黑龙江化工厂改革生产工艺,实行循环用水,日用水量由原来的8.2万吨下降到5.3万吨;齐齐哈尔糖厂采用辐流式沉淀池处理废水,使废水循环利用率达到54%;齐齐哈尔造纸厂电站冷却水每天回用8000吨。1985年,市区工艺用水重复利用率达18.5%,万元产值排水量由1980年的606吨下降到400吨,有效地控制了工业废水的排放量。
  1980~1985年,市区工业废渣产生量678.5万吨,其中综合利用量304.6万吨,占产生量的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