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总述

总述



  鹤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东南麓,为省辖市,距省会哈尔滨市576公里,地处北纬47°4′~48°19′、东经29°40′~130°41′之间,面积4550平方公里,是全国煤炭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当时汤原县“鹤字段”今鹤岗地区开始放荒招垦。北、西部为小兴安岭青黑山(原名鹤立岗山)山脉,平均海拔750米,最高的小白山海拔1022米;东、南部与三江平原相连,平均海拔80米左右。境内梧桐河、鹤立河等十几条河流坡陡流急,河槽窄小弯曲,易发山洪和造成平原内涝。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西伯利亚内陆冷空气和海洋暖气流季风影响,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冻结期10月初至翌年5月上旬,最大冻土深度达238厘米。年均降水量615.2毫米,雨量多集中在夏季,6~8月雨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2.3%。春季回暖快,降水少,易发生干旱。秋季降温急剧,常有冻害发生。无霜期129天左右。
  1914年(民国3年),鹤岗镇(亦称鹤立岗,即今汤原县鹤立镇)石头河发现煤田后,经黑龙江省长公署咨准,商人沈松年等集资创办兴华煤矿公司,于1918年11月以土法进行开采,简称兴华矿山。1920年煤矿改由官商合办的黑龙江鹤岗煤矿总公司经营,并开始购入锅炉、汽缸唧筒等用于矿山采煤,“惟地处幽僻,交通困难,故煤可采而输出非易,致影响于营业者颇巨,煤田价值因之大减”。1925年开始修筑矿山至莲江口江岸的运煤铁路,1926年建成通车。同时,煤矿北二槽露天开采,出煤量日增。1927年添置旋床、小型刨床数台及10马力汽机锅炉1台,为煤矿机械维修和矿铁及车辆维修奠定基础。随着交通、采煤业的发展,矿山人口骤增,并相继出现杂货店、成衣店、木匠铺等商业、服务业、手工业和私塾学堂。1929年,鹤岗煤矿公司在驻矿事务所总务部内设1名街基管理员,专司街基管理。这年煤矿自开办以来首次获得利润60万元,受到东北政务委员会的通电嘉奖。1930年,张学良将军投资60万元购机船1只、拖船2只,加强松花江水上运输,煤炭运输便捷,销路日广,当年又获利65万元。1931年,矿山开始建设电灯厂,发电机为54千瓦直流发电机,“对于各煤槽,凡现有人力,日后均改为机械,拟日间利用此机作动力,夜间一部燃灯,一部作煤坑抽水等原动力,并闻该矿对于运搬,亦将改机械,尚购有多数机件,值价数万元”。“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于1932年8月侵占矿山,煤矿停产。1933年(伪大同2年),伪满洲国实业部接管鹤岗煤矿公司后,矿山逐渐复工生产。日本帝国主义为推行其殖民侵略政策,加强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统制和掠夺,于1934年(伪康德元年)5月成立了满洲炭矿股份公司(简称“满炭”),接收了鹤岗煤矿公司官股。1937年6月“满炭”收买鹤岗煤矿私股后完全控制了该矿。同年12月由日本财阀鲇川义介主办的伪满洲重工业开发股份公司(简称“满业”)成立后,“满炭”逐渐被“满业”所取代。1943年,鹤岗煤矿独立成立煤矿公司,直属于“满业”。日本殖民主义者加紧掠夺,破坏煤炭资源,采用高落式等野蛮的采煤方法,资源回收率不到30%;矿工劳动条件恶劣,人身安全无保障,仅南岗(南山)三坑1943年1月一次瓦斯爆炸就当场死亡96人。鹤岗市的东山万人坑、大陆万人坑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和残害中国人民的罪恶铁证。其中东山万人坑已辟为阶级教育展览馆,列为黑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东北沦陷时期,鹤岗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活动地区,著名将领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夏云阶等均在本地开展过抗日救亡工作。抗联战士扒铁道、截火车,破坏日伪煤炭生产和运输,给日伪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鹤岗煤矿工人和兴山人民为抗日联军传递情报,掩护抗日工作人员,并利用各种机会巧妙制造生产事故,消极怠工或罢工,破坏日伪煤炭生产和矿山设施,不断进行反抗斗争。
  1945年(民国34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10日、11日,日军败兵及本地日本人坐火车仓皇南逃。8月12日,成立鹤岗煤矿临时维持会、兴山街维持会;徐挺坚、刘银喜秘密组建武装工作队(亦称鹤岗手枪队)。8月13日,苏联红军先头部队进驻兴山(今鹤岗)。9月上旬,刘银喜到佳木斯同抗联工作组负责人彭施鲁(公开身份为驻佳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取得联系,确定了武装工作队的活动范围和工作任务。11月中、下旬,王其清、陈瑞符、刘大兴、邵万才、罗仕泉、杜涛及三江人民自治军一部受三江人民自治军司令部和中共合江省工作委员会委派,先后到达兴山。12月1日,接收煤矿,成立鹤岗矿务局,鹤岗煤矿临时维持会解散。12月20日成立兴山市政府和市公安局。1946年初民主政府平息原兴山街维持会保安队的叛乱后,组织人民法庭公审处死了汉奸大把头杜文祥,发动群众组建了鹤岗煤矿职工总会和兴山市妇女建国联合会,成立了兴山市人民武装自卫总队,巩固了民主政权。4月5日,驻兴山苏联红军撤离。7月17日,经中共合江省委批准成立中共兴山市委。12月17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铁路总局党委会批准成立中共鹤岗矿务局委员会(鹤岗党委会、鹤岗矿委)。1947年进行民主改革,煤矿展开反奸清算斗争,处死“小阎王”卢光武等作恶多端的把头7人;市郊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把土地分给贫苦农民。民主改革激发了全市人民踊跃参军参战、保卫胜利果实和增加生产、支援前线的热潮,鹤岗煤矿为“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军用煤无缺”,受到东北铁路总局党委会的通电嘉奖。1949年3月,兴山市开始公开建党,积极稳妥地发展中共党员,逐步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电影公司、东北民主联军第九后方医院、东北军医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延安电影团、东北民主联军军工部第二办事处(兴山工业部)等单位相继迁到兴山,在兴山市政府和鹤岗矿务局鼎力支援协助下,很快恢复了正常生产和工作。其中延安电影团、东北电影公司合并成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大型电影厂,在兴山期间拍摄完成了电影木偶片、动画片、科教片、故事片等片种的的第一部,并开展了《普通一兵》影片的译制工作,还培训出650多名文艺干部,进行了幻灯机的试生产,为创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有益的尝试和准备了干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于当年11月24日兴山市改称鹤岗市,属松江省。1954年松、黑两省合并后,属黑龙江省,市下设街道办事处。1958年划归合江地区专员公署领导。1960年升格为地级市,设西山、新街基、南山、兴山、兴安、大陆、东山、新一8个市辖区。1966年仍为黑龙江省辖市。1980年市辖区调整为向阳、工农、南山、兴安、东山、兴山6个区。市政府、矿务局驻向阳区。向阳、工农区为城市中心区,市、矿直属机关,科研和文化教育单位,地方工业、商业、服务行业等多集中于此。南山、兴安、东山、兴山区是以煤炭生产为主体的工矿区,南山、大陆、富力、兴安、峻德、新一、岭北、兴山8个统配煤矿分布其间。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鹤岗市总人口57.6万人,有汉、回、朝鲜、满、蒙古、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侗、瑶、白、土家、锡伯、赫哲等17个民族。除汉族外,16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4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7%。全市大学毕业生、大学肄业生和在校生2746人,占应统计人口的0.23%;在12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7.8万人,占应统计人口的17.7%。全市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万人,占全市在业人口24.4万人的9.4%。1985年市辖6区5乡,区乡下设29个街道办事处、342个居民委员会和50个村民委员会。全市总人口增至58.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47.8万人,古总人口的81.3%。年末全市职工总数25.9万人,其中矿务局(包括局总公司)职工16.1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62.2%。在全市全民所有制16.2万职工中,矿务局(包括局总公司)职工占64.6%。在全市352户工业企业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97户,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255户。在所有工业企业中,除鹤岗矿务局、嘉荫河金矿2户中央直属企业分别为大、中型企业外,其余皆为小型工业企业。在全市工业总产值8.2亿元中,矿务局产值5.2亿元,市属工业产值2.9亿元,省属工业产值0.1亿元。1985年全市社会总产值13.4亿元,其中国民收入生产额5.3亿元,人均国民收入915元。
  鹤岗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已探明储量为30亿吨,按年产2000万吨的生产规模和60%的回采率计算,仍可开采90年以上。现有鹤岗矿务局8个统配煤矿开采面积为95平方公里。以厚煤层为主,薄煤层只占5.3%,煤层倾角在25°~35°左右。以气煤为主,占煤种的86.8%。属低硫(<0.5%)、低磷(0.05%)煤,发热量一般为6000~6700大卡/公斤。原煤可做动力煤和民用煤,洗精煤可做配焦煤。丰富的煤炭资源,优良的煤质,为继续大力开发提供了可靠保证。
  鹤岗是国家煤炭工业的重点建设基地之一。“一五”期间,1955年建成新中国第一对竖井新一矿,1956年建成兴安竖井,1957年建成大陆一、二斜井。增加3个新矿,改造3个老矿,总生产能力达到600万吨,原煤产量由1949年的176万吨增加到1957年的488万吨。但因受“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影响,采掘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原煤产量一直在700万吨上下徘徊。1975年,鹤岗矿务局制定老矿挖潜延深改造发展10年规划。在煤炭生产上确定边生产、边改造、边提高,3年为一步,10年三大步,指标翻一番,1985年达到1500万吨的奋斗目标。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迎来生产建设第二个春天的鹤岗煤矿212人,发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1978年原煤产量一举突破千万吨大关,鹤岗矿务局跨入全国12个大局行列。在坚持老矿挖潜改造的同时,1981年峻德竖井又建成投产,形成10对自然井(其中竖井4对、斜井6对)1处露天和3个小露天,总设计能力936万吨,核定能力1197万吨的生产规模。1984年甩掉亏损几十年的帽子,向国家上缴利润476万元。1985年原煤产量1544万吨,跃居全国第四位(列大同、开滦、平顶山煤矿之后)。
  鹤岗市是一个以煤炭工业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城市。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鹤岗煤矿的发展,全市地方工业、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也逐渐兴旺、发展起来。地方工业初具规模,由1949年的简单的机械维修、原木加工、白酒酿造等5个小厂,发展为机械、冶金、电子、化学、塑料、建材、食品、造纸、纺织、印刷等29个工业门类。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市属地方工业产值比重已由1949年的6%上升到1985年的35.5%。1985年,全市有一级大豆油、长河牌DT—75型皮带运输机、圆环链子、电机车大牙轮等部优产品4种,陈酿红粮、龙江液白酒、电动滚筒、矿车、小四轮拖拉机、电焊钳、数字高斯计等省优产品25种。有腐植酸、豆粕、大豆、大豆蛋白粉、童鞋、工艺鞋和洗精煤等24种出口商品,销往朝鲜、苏联、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西德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和个体工商业也有很大发展。农业内部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产值比重上升,农业总产值5400多万元,约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6.2%。“六五”期间,整个经济结构开始出现以优势产业为骨干,各产业适当综合发展的比较合理的新格局。供电、供水、道路、交通、邮电、住宅等城市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新闻、广播电视和体育等项事业有很大发展,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生产与生活比例失调的矛盾得到缓解。全市地方经济后续能力有所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为鹤岗市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