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各区概况

第四章 区乡概况

第一节 各区概况


  市区位于全境略偏东南,面积108平方公里。区划为向阳、工农、兴山、东山、南山、兴安6个区。
  向阳区
  位于市区北中部,东北、北部以红军一道街、矿务局北山白灰厂、矸石砖厂与兴山区、蔬园乡分界;东以排水沟、南翼大桥与东山区分界;西至鹤岗线铁路;南以选煤厂至新一矿铁路与南山区分界。全区地势北、西部高,东、南部低。北部丘陵地区有连绵不断的小山。煤海公园内的西山、景山两峰,海拔229米。全区面积约8平方公里,人口22900户,78660人,其中男性40117人,女性38543人,非农业人口76269人。辖红军、胜利、光明、南翼、北山5个街道办事处,55个居民委员会。区党政机关驻红军路五道街。
  向阳区是本市历史上最早的居民区之一。1929年,鹤岗煤矿公司总务部,在今老街基开放地号,各种店铺逐渐多起来,在今振兴街、振兴商场一带形成街市,是矿山镇最热闹的商市地区。1939年,日伪当局强令该地区商户向今新街基地区动迁。从此,老街基的名称延续下来,现仍有老街基之称。解放后,于1946年建政,称西山区,1966年9月改为红卫区,1970年更名为向阳区。
  解放后,兴建大批住宅。近年来,四层以上住宅楼群正在兴建。红军路经过加宽修建,宽阔笔直,绿树成行。以红军路、振兴路为骨干,连接全区各主要街巷。红军路两端,有通往全市各区的公共汽车线路,交通方便。
  向阳区是全市政治、经济中心。市党政机关、矿务局机关驻红军二道街。第一百货商店、振兴商场、第一副食品商店等国营商店,坐落在红军路、振兴路。市人民银行、邮电局、鹤岗日报社、鹤岗广播电台、新华书店、矿区文化宫、矿务局总医院、市中医院等单位均在本区。辖区内有中学8所、小学6所。
  区街工业有煤炭开采、建材、水暖件加工、制鞋、日用化工、包装纸箱、木制品、酱菜等工业。1985年有职工3597人,总产值665万元。牙签、童鞋曾进入国际市场。区办文教卫生事业有:小学5所、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站。
  工农区
  位于市区西北部,东临向阳区,西接蔬园乡,南邻南山区。地势,东北、西南较高,东部是高坡和连绵不断的山峦。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人口34963户,131280人(包括蔬园乡),其中男性66976人,女性64304人,非农业人口105398人。辖湖滨、团结、解放路、新南、文化路、红旗路6个街道办事处,61个居民委员会。区党政机关驻解放路。
  1937年前,这个地区人烟稀少,草木丛生。1938年,日伪当局决定在今新街基开辟商市地区。1939年强令老街基商户及非矿居民向该区动迁,并将该地区划分八个区。日伪命名的奴化中国人民的地区名称,只能在官方使用,中国人民不予理睬。因为是新建的房屋、新辟的街巷,人们叫它新街基,并一直延续至今。随着商民大批动迁于此,商店、旅店、饭馆、浴池、诊所等相继出现。敌伪统治机构的街公署、警察署也相继在此设立。解放后,1946年建立民主政府,称新街基区。1966年改为工农区。因本区居民工人、农民较多,故称工农区。
  工农区是本市地方工业基地、文化教育中心、商业贸易集中地区。以公共汽车中心站(转盘道)为中心,向五个方向延伸的育才路、解放路、南山路、工农路为工农区的骨干街道。北起胜利桥,南止中心站的五里长街,市井繁华,车辆穿梭,为商业贸易中心地区,也是全市交通枢纽。火车站、公路客运站、宾馆及全市最大商店煤城商场均在解放路。工厂路为本市地方工业厂区,有平板玻璃厂、起重机械厂、仪表厂、农药厂、汽车修配厂、鞋帽厂、纺纱厂等。市师范、矿师范、教育进修学院、矿务局工干校、省重点中学鹤岗市一中、聋哑小学等设于本区。辖区内有中学9所、小学10所。市图书馆、地下科学宫、影剧院、体育馆坐落于解放路两侧。1958年全市人民义务劳动修建的人工湖在区的北部,当年湖水荡漾,碧波粼粼,夏日里是游泳场地,近年来失修干涸。湖滨的人工湖广场,面积一平方公里,建有检阅台,全市大型集会及历届体育运动会在此举行。
  区街工业有化工、印刷、陶瓷、造纸、煤炭开采等工业。1985年有职工3195人,总产值856万元。
  区办文教卫生事业有:小学8所、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站。区人民医院的中医骨伤科颇有盛名,医院设住院部,近年来增添了不少医疗设备。
  兴山区
  位于市区东北部,南邻向阳区,东邻东山区,西与蔬园乡接壤,北与青岭林场相连。面积约26平方公里。人口13901户,51247人,其中男性26253人,女性24994人,非农业人口47528人。辖沟南、沟北、岭南、岭北4个街道办事处,44个居民委员会。区党政机关驻红星路。
  兴山区解放前称笔架,因附近有笔架山得名。头道沟子、南北工棚子两处是最早的居民区。解放后称兴山区,因该区是兴山矿所在地而得名。1966年9月曾改名红星区,1970年改称红卫区,1980年恢复原名称兴山区。
  本区地势南部低,北部高。南部处于连绵不断的小山群地带,西部高坡连接北山开采的白灰石和建筑石山地。山地一般在海拔300米左右。地区中、西部为商业、区街工业区。主要街道有红星路、岭北路、青岭路、公园路、兴山路。
  兴山地区是兴山矿矿区,矿机关位于北大岭,矿务局十三厂位于本区北部。辖区内有中学4所、小学7所,市重点中学三中在本区。兴山矿职工医院在中心地区。兴山矿俱乐部、十三厂俱乐部坐落本区南北,为全区文化活动中心。
  区街工业有煤炭开采、建筑材料、玛钢件、木器家具、化工等工业。1985年有职工3412人,总产值748万元。
  区办文教卫生事业有:小学2所、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站。
  东山区
  位于市区东北部,东、南、东北与东方红乡为邻,西、西南与向阳区为邻,北、西北与兴山区相连。面积约21平方公里。人口23140户,83838人(包括东方红乡、团结乡),其中男性42704人,女性41134人,非农业人口63320人。辖东山、新一、工人村、三街4个街道办事处,48个居民委员会。
  东山,是本市最早的居民区之一。1918年,沈松年与孙丙午成立兴华煤矿公司开发石头河地方煤矿,即在本区境内。随着煤矿的开发,逐渐形成居民区。因地处矿山东部,称东山。解放后,1946年建政称东山区。1958年成立新一区,因新一矿驻地而得名。新一矿工人村地区及东山区的十三至二十共8个居民委划给新一区管辖。1966年9月后,东山区先后改为东风区、群力区,新一区先后改为新风区、反修区。1980年,群力、反修两区合并,恢复原名称为东山区。
  本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连接山岭,西部平缓。小石头河流经本区西南部。
  全区分为东山、三街、新一、工人村四个居民集中地区。区政府在上述四个地区设4个街道办事处。东山路为本区平整的柏油路,南起东岗路北至自建路,长2000米。区党政机关及岭北矿机关坐落在东山路北端两侧。
  新一、岭北两个煤矿在本区境内。新一矿位于本区中部,岭北矿十里露天直达北部山区。处于本区中心的东山大楼,是本市解放后盖起的第一座楼房,1949年12月落成,居住900多名独身矿工,楼内福利设施齐全,是解放后矿工生活改善的标志,称为“工人之家”。现为岭北矿职工医院和岭北矿俱乐部。
  区街工业有煤矿、建筑材料、合成化学原料、日用金属制品、耐火材料、造纸等工业。黄纸板、骨胶、木锉、珍珠岩等产品,销往省内外。1985年有职工1979人,总产值272万元。
  辖区内有小学9所,中学4所,岭北矿职工医院,新一矿职工医院。
  区办文教卫生事业有:小学5所、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站。
  本区东部东岗路北侧,新一矿东侧有“东山万人坑”,坑内埋着日伪统治时期死难的无数中国人民的遗骨,是日本帝国主义残害中国人民的铁证。1968年挖掘了“东山万人坑”的一角,发现遗骨千余具。1970年建筑了保护性房屋和展室,为鹤岗矿务局阶级教育展览馆,以教育后人永志不忘。“东山万人坑”被列为省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南山区
  位于市区中南部,东接东方红乡,南邻兴安区,西南以小鹤立河为界与红旗乡相望,西与工农区为邻,北至选煤厂、新一矿铁路与工农区、向阳区交界。全区地势北高南低,丘陵起伏。全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鹤岗铁路啊哈萝公路在本区穿过。人口30006户,111663人,其中男性56987人,女性54676人,非农业人口104551人。辖铁西、铁东、六号、大陆、富力、麓林山6个街道办事处,72个居民委员会。
  本区解放前称南岗,因南岗采炭所得名。解放后,改称南山矿,区称南山区。1966年9月后,南山区先后改为红光区、东风区。大陆区先后改为红岩区、跃进区。1980年,东风区与跃进区合并,恢复原名称为南山区。区人民政府驻南山路中段西侧。跃进街、商业街已成为南山区繁华商市。
  南山煤矿、富力煤矿、大陆煤矿、矿务局机电修配厂、南山选煤厂均在本区境内,其各种福利设施及文教卫生事业单位均分布于本区。富力矿俱乐部坐落在跃进街,南山矿俱乐部坐落在铁东地区,大陆矿俱乐部在大陆地区,机电修配厂俱乐部坐落在麓林山地区。
  区街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有煤矿、制鞋、光学仪器、铸锅、土木建筑、铁木工厂、冰棍、汽水等工厂企业。光学厂生产的矿山挂罗盘、地罗盘和制鞋厂生产的毡底棉鞋销往省内外。“南山冰棍”誉满全市。铸锅厂年产铁锅万口,在市场上铁锅紧缺时期,南山区生产的铁锅,解决了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矛盾,因而颇有盛誉。1985年工业总产值1150万元。区街工业职工4773人。
  辖区内有中学7所、小学16所。区办文教卫生事业有:小学5所、妇幼保健站、区人民医院,大陆,六号、铁东地区均设门诊部。
  兴安区
  位于市区西南部,东、西、南三面和红旗乡接壤,北面与南山区为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居民大多数集中于兴安台和峻德两区域。小鹤立河在兴安台中间流过,将兴安台分成河西、河东两部分。全区地势南低北高,东低西高,属丘陵地带。区辖兴安路、兴建路、河东路、峻德路4个街道办事处,62个居民委员会。人口35256户,131652人(包括红旗乡、新华乡、新华农场),其中男性67554人,女性64098人,非农业人口80711人。区党政机关驻兴东路。
  兴安区是一新兴矿区。1954年建政,称兴安台区。1966年9月,曾改名为红旗区,1980年恢复原名称为兴安区。
  兴安区,根据地名“兴安台”得名。解放前,只有几十户人家,自从1952年8月动工兴建兴安台竖井后,开始在河西建设工人新村。1956年7月兴安台竖井移交生产后,人口迅速增加,逐渐形成以河西转盘道为中心的居民区,城市建设发展较快,当时有“卫星城”之称。峻德居民区是1975年8月峻德竖井动工兴建后开始兴建的,到1978年11月竖井移交生产,这一新居民区形成,现已楼房林立,街道整齐。兴安台河西转盘道周围和兴长路是主要商业区,有商店、饭店等数十家。农贸市场繁荣兴旺。矿区铁路从本区通过,每日有定点通勤客车。从兴安台至市内有汽车客运线路。
  区街工业有煤矿、生活用塑料制品、酱菜食品等工业。1985年工业总产值346万元,区街工业职工1622人。区办文教卫生事业有:小学2所,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站。区人民医院设有住院部。
  辖区内有中学6所,小学7所,矿职工医院2所。兴安台、峻德均设有职工俱乐部,为全区文化活动中心。
  街道办事处名录
  鹤岗市各区设街道办事处,为市辖区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下辖居民委员会。1985年全市各区共设29个街道办事处,342个居民委员会。
  街道办事处名表
  表1—3



  续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