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桥梁
第二节 桥梁
大鹤立河桥位于兴安区西侧,长胜屯通往红旗钢铁厂的道路间。始建于1958年。桥长18米、宽5米,承重4吨,木结构。这座桥梁是市区通往东风林场、青石山采石场公路的重要建筑。
长安桥位于小鹤立河与大鹤立河汇合处南半公里,是红旗路接通峻德煤矿工人村公路跨河桥梁。兴建于1969年,1980年夏交付使用。此桥为灌注桩基础,高桩承台、板梁式桥面。长70米,宽9米,路面宽度为7米,两侧人行道各0.9米。由矿务局设计处设计,煤建处施工建设。
曙光桥原名新曙光桥。位于兴安区小鹤立河下游,是兴安区河西、河东交通要塞桥之一。1957年开发建设兴安台竖井以后所建。建桥时木结构。桥长44.3米,宽5米,高度4.6米,承重8吨。1969年改建为永久性建筑。新建的桥身长59米,宽9米,承重15吨,为五孔悬砌花岗岩拱形桥。1979年更名为曙光桥。
红旗桥坐落在兴安区小鹤立河下游。因兴安区改为红旗区,兴安煤矿更名为红旗矿而得名。本桥原名为跃进桥,于1960年4月10日峻工。当时桥体为木结构,桥体跨度38.8米,宽7.5米,高4米,承重6吨。1970年扩建重修为永久性建筑。新建的红旗桥为四孔悬砌花岗岩拱桥。桥长60米,宽7米,可承重15吨。这座桥梁现已成为兴安区河西地区接通市内各区的交通要卡,是红旗路与兴安路的连接纽带。
富力铁索桥俗称悠荡桥,吊桥。位于兴安区东北小鹤立河套的新农二队砖厂处。建于1959年。当时,兴建富力煤矿的煤建处许多工人居住在小鹤立河西,上下班要趟河而过。富力矿为了方便工人,在今桥址北侧修建了一架木桩台墩的铁索吊桥,悠悠荡荡很不安全。1974年又重新修筑了这架桥梁,将木桥墩更换为钢铁桥架,架上钢丝绳,上面铺装木板,桥板两侧设有桥栏。这是鹤岗唯一的一架吊桥。如今河西、新农二队和胜屯的居民通往富力矿、麓林山街时,都以此桥为便。
麓林山桥位于麓林山西麓小鹤立河上。兴建于1970年,开辟通往二砖厂、钢铁厂的道路时辟建。桥身长28米,宽5米,承重15吨。轻型桥台,混凝土结构的桥梁。桥身太窄,往返车辆只可单行,有待加宽扩建。
支农桥 原称结核院鹤立河桥。位于解放路西端,与鹤伊公路相接。始建年代不详。原为木结构,1960年重修,桥身跨度31米,宽6.5米,高度4米,承重6吨。1976年重新扩建成花岗岩悬砌拱桥。桥长30米,宽8.5米,承重18吨。是鹤岗至伊春公路的咽喉。
青岭沟桥位于兴山区北大岭文革村南、兔子山东南处。跨越石头河上游支流,东西方向的木结构桥。桥长15米,宽6米,承重4吨。为青岭路北端的路间桥。
广场街桥位于北大岭三道坝南,广场街东端,跨越石头河上游支流的木结构桥。桥长21米,宽5米,承重8吨。兴建于60年代。
岭北工农街跨河桥无正式名称。位于广场街北部,北大岭一道街南。木结构桥梁。桥身长9米,宽4米,承重5吨。
东兴路石头河水泥桥无桥名。位于东兴屯石头河桥南200米处。东兴路接通东山区南一街道路的跨河桥梁。始建年代无考。桥长5米,宽6米,承重8吨。
东山老桥位于南翼东山路八道街跨河木结构桥。桥长5米,宽4米。承重6吨。民国时期所建,现年久失修,加之道路改线,已易为人行桥。
南翼石头河大桥又称东山石头河大桥。位于向阳区与东山区交界的石头河上,是南翼路接通东山路的连区桥梁。1951年修建哈萝公路时,在原木结构桥梁基础上,改建扩大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长40米,宽8米,承重30吨。是鹤岗市区连接边境萝北、绥滨等县的重要公路桥。
获胜石头河桥位于石头河中游,南山区铁东路中段跨河桥。桥长10米,宽4米,承重9吨。木结构桥梁。1980年9月改建为永久性桥梁。
东兴屯石头河桥位于石头河中游,东山屯通往煤建处农场路间跨河桥。长8米,宽4米,承重2吨,木架桥。
竖井街桥南山区竖井街至建兴屯道路跨河桥。桥下为南山矿井水沟。桥长5米,宽3米,承重4吨。木结构桥体。
奋斗路桥位于南山区奋斗路中段。桥长5米,宽3米,承重4吨。此桥为新兴屯至奋斗路交通桥。
跃进街桥位于矿务局机修厂东北,跃进路上的跨河桥.桥长7米,宽5米,承重13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
新兴屯桥位于东山区新兴南屯之南,新兴屯至河东道路跨河桥。桥长18米,宽4米,承重7吨,木结构。
富力桥位于富力煤矿附近,长、宽各6米,承重8吨。混凝土结构。
红旗路富力桥位于红旗路干线上。桥身长12米,宽14米,承重13吨。此桥是红旗路扩建时重建。原为木结构3米宽的桥梁。
北新屯鹤立河桥位于北新屯至麓林山百货的道路跨河桥。桥长23米,宽5米,承重4吨,为城乡道路桥梁。
红卫桥位于蔬园乡靠山屯,是横跨黎明沟的永久性桥梁。桥长20米,宽9米。承重10吨,为花岗岩悬砌拱桥。始建于1952年,原为木结构。1967年10月重修,桥头牌字迹为鹤岗市著名书法人士魏显章先生所书。
庆丰桥位于工农区解放路西段。初为木结构,1964年扩建重修为石材悬砌拱桥。桥长12米,宽12米,承重8吨。
欣虹桥位于工农区解放路西段。原为木结构桥梁,1984年扩建重修为砌石拱桥。桥长30米,宽12米,高度1.9米,承重18吨。
水上公园枕流桥位于市区水上公园人造湖大坝。架于1959年夏天。桥长5米,宽4米,混凝土结构。1979年,因洪水使桥身破坏,现桥栏及桥头碑已全部拆除,正待修复。
人造湖坝下桥位于工农区第十五中学门前。原为木结构,1964年始建,1980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永久性桥梁。
工农桥位于工农区工农路北段,蔬园乡俱乐部南侧。始建于1939年初,木结构。1949年重修,改为木面石墩。桥长8.3米,宽5.6米,高度2.4米,承重6吨。1967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长13米,宽9米,承重15吨。
煤泥河桥位于工农区育才路南端。始建于1959年,原为石墩木结构。1981年改建为永久性桥梁,为轻型桥台,上部混凝土结构。桥长6米,宽12米,承重12吨。
兴山二道沟桥位于兴山区兴山路北段。桥身原为木结构,1985年大修拓宽兴山路时,翻建为混凝土结构双涵管过水桥。
兴山三道沟桥位于兴山区岭北路南段三道沟子之上。原为木结构小桥,80年代初,扩建为轻型桥台,上部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长6米,宽5米,承重9吨。
老街基振兴桥俗称“洋灰洞子”。位于向阳区振兴路与南翼路相接处。兴建于1936年(伪康德3年),是鹤岗市区的第一座立体交叉桥梁。桥上面是矿区铁路集配站通往兴山、岭北的铁道线,桥下面是市区干道。桥跨12米,中间有两孔,地表至桥底高度为3.5米。这座桥梁的高度与桥宽都已不适应现代化生产与生活的需要,运载超高的大宗材料的车辆都无法在此桥下通过,亟待更新改造。
团结桥位于向阳区与工农区交界处,红军路与解放路相接于此桥。兴建于1957年。桥体跨度24米,桥长18.5米,宽10.4米,桥体高度8.9米,承重10吨。1977年因解放路与红军路拓宽改造,此桥也随之扩建重修。重修的团结桥由市城市建设局市政工程技术组设计,市政工程处施工建设。扩建后的桥身长22米,宽12米,承重20吨。桥下面为矿区铁路集配站至北山采石厂铁道线路。
胜利桥俗称跨线桥。位于解放路北端。是市区横跨铁路线联接工农、向阳区的一座单孔双悬臂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梁式桥。市中心区东西交通的咽喉要卡。
这座立交桥是鹤岗市城市建设局建筑设计室工程师戴万生、陈士安等设计,并经黑龙江省建设委员会、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市政设计院、上海市政设计院等单位协同审议通过。该桥设计图1975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列入《城市桥梁图集》。
这项工程是1972年初,由黑龙江省计划会议确定的项目。由鹤岗矿务局煤建工程处施工。是年9月份开工,年底完成基础工程。当年完成17.8万元的工作量。1973年由矿务局煤建处完成东部土方撤土工程。当年完成投资19.3万元。1974年8月份开始进行桥体上部结构施工,完成40万元投资。1975年全部桥梁安装就位,完成省建委110万元投资。1976年7月份,完成全部排土任务。是年10月全部工程竣工。由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彭诚命名为胜利桥。此桥主体长43米,其中跨径长26.8米,悬臂长8.1米,宽17米,桥墩深30米。东西两侧设有引道,东引道长73.44米,与团结桥相接;西侧引道长218.16米,沿坡上桥。桥心道两侧设有人行路板,桥栏为混凝土栏柱,铸铁栅栏镶嵌在栏柱上。桥引道两侧外护坡用大块青石镶护,并植有白杨树。此桥承重标准为18吨。参加这座桥梁建设的单位有鹤岗矿务局煤矿建设工程处、鹤岗矿务局运输处、鹤岗市物资局、城市建设局、商业局、鹤岗市建筑工程公司、建材公司等。黑龙江省建设委员会、哈尔滨铁路局、牙克石林业建设公司、鹤立林业工程公司等单位给予大力协助。
天桥位于工农、向阳区两区之间,是国家铁路与矿区铁路编组站线上的钢架镶嵌木板的人行桥梁。最初兴建于1957年。桥长77.2米,宽4米,高度8.7米。70年代初重修一次。1985年夏,因在此处兴建市区最大的立交桥工程,随之将此桥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