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公共交通 民国时期,镇区有四轮乘客马车,由火车站接送旅客,运送包裹。东北沦陷时期,仍由私营的乘客马车运送旅客。从火车站到新街基,每趟每人3~4角钱。抗战胜利初期,市区仍有十几辆个体车户及互助组经营的四轮马车搞市区客运。1954年8月省运输公司分别由安达、肇州调入鹤岗3辆客运汽车。其中有两台用于兴安台竖井建设工地的职工通勤。1954年11月28日西山通往兴安台的通勤客车开始运营,这是鹤岗市区第一条公共交通运营线。沿途站点有西山大楼(现矿区文化宫)、新街基市卫生院(现市人民医院门前)、运输公司、南山、六号、大陆、富力屯、兴安台河东小市、小井工地(现兴安煤矿院里)。1956年7月市内公共汽车新辟两条线路:新街基市卫生院,经水暖厂(现向阳区第一副食品商店)、监察室(现矿务局新办公楼北楼),到兴山沟子南;另一条水暖厂起,南行振兴路,经机电总厂(现老街基洋灰洞外),到东山大楼止。1957年至1958年,市区公共客运任务由合江地区运输公司鹤岗市公司承担。有西山(现二马路)至新街基;西山至兴安台;西山至东山共3条线路,每日输送乘客共14500人次。1958年,全市有公共汽车6台,市区交通线路运营长度为24公里。全年输送乘客总数达142.3万人次。全年利润达13921元。1961年市政与矿务局合办一条由西山区二马路至新街基(工业局门前)的无轨电车线。自5月1日开始运营。由二马路始发,经由新华书店、体育馆、工人文化宫,至新街基中心站返回,票价1角。当年10月份停运。1964年市政府开始筹建鹤岗市公共汽车公司。有“和平号”“松花江”“天津”“四平”四种类型旧客车7台,经改装后投入使用。有职工70人。其中司乘人员44人。1965年11月鹤岗市公共汽车公司正式成立。同年购入公共汽车8台,运营线路有3条:中心站至二马路,中心站至新一矿,中心站至兴安台(河东线)。1968年公共汽车停运一段时间。1972年,公共汽车公司亏损66400元。1974年11月,开辟新街基至兴安台河西线路。1975年汽车公司分设第一客运汽车队和第二客运汽车队。第一客运队营运线路有:中心站经工人文化宫、体育馆、市邮局,简易楼、六店、东山三粮店,至终点东山区政府;中心站经工人文化宫、体育馆、市邮局、简易楼、六店、南翼、新一竖井、阶级教育展览馆,至终点新一矿工人村;中心站经南山、六号、大陆、跃进、富力矿、河东,终点河西转盘道;中心站经平板玻璃厂、新生屯、北新村、二砖厂、兴安八粮店,至兴安台河西百货商店为终点。第二客运队运营线路:中心站经工人文化宫、体育馆、市邮局,到终点二马路;中心站经育才小学(现十七中学)、第一中学,至终点反帝大街(新南)。
自“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76年,公共汽车公司多数年份亏损。1978年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汽车公司认真抓了企业管理和整顿工作,企业面貌大有改观。1978年公司实有客运汽车43台,实际运营上线车辆38台,全年输送乘客2132.4万人次。创出历史上输送乘客量最高水平,全年盈利18111元。同年,各运营线路开始标明线路序号:二马路至新南为1线;陶瓷厂至东山为2线;二马路至麓林山为3线;陶瓷厂至工人村为4线。1980年1月,汽车公司成立第三客运队,经营3线公共汽车。1980年底,全公司有客运汽车65辆。全年输送乘客总数为1665万人次。全年实现利润84759元。同年,汽车公司被评为“市四化建设模范集体”的先进单位。1981年5月,汽车公司成立第四客运汽车队,开辟自来水公司至新街基中心站的9线运营线路。途经良种站、群楼、十七中学。同年9月1日西郊松鹤公园建成开放。汽车公司开辟由陶瓷厂始发,经由支农桥、新发屯、五道岗、检查站,至终点松鹤公园的5线运营线路,全长12.5公里。此线每年6月初始运,10月停运。1982年11月第三客运队开辟由麓林山始发,至竣德工人村的7线客运线路。到年底,汽车公司在籍客车总数为76台,总行驶里程为2352.3千公里。营业行驶里程达2172.3千公里。全年收入为233.79万元。实现利润3.9万元。到1984年市区客运线路增加到8条,总长度为81公里。各企事业单位的通勤客车由过去的十几辆增加到70辆。汽车公司全年实现利润47万元,经济效益名列全省第二。1985年3月初,汽车公司将二马路至北大岭的6线公共汽车转让矿务局十三厂经营。公共汽车公司经营1、2、3、4、5、7、8等7条路线。同年4月1日,汽车公司成立出租汽车队,有出租汽车6台。到年底,接待乘客36200人次。1985年全市公共汽车总数为69台,营运车日数达31866车日,完好车率达92%;工作车率达91%。总行驶里程388.18万公里,营业行驶里程355.86万公里。输运乘客总人数3524.96万人次,票款收入40.4万元。
市区公共交通运营线路—览表
表4—9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