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铁路运输 货运据1935年《鹤岗煤田调查报告》载:1935年货运量为331961吨,日均910吨,收入为432236元(伪币)。1939年秋,佳木斯至莲江口松花江铁路大桥修通后,改变了运煤到莲江口转运外地的状况。鹤岗装出的煤车,由佳木斯机车拉到莲江口甩下,再由南岔机车从佳木斯来莲江口挂运到南岔及其他地区。机车多是日本杂型的蒸汽机车,每次只能牵引600吨左右。车辆大多是20吨至30吨的小型货车,每列挂运20辆左右。1945年民主政府接管了铁路,在佳木斯、南岔成立了铁路办事处,修建了兴莲至半截河的连结线,由鹤岗直接经半截河、兴莲通往南岔外运。1949年鹤岗车站货运装车38627辆,日均106辆,货物发运量1313318吨,其中煤炭为37167辆,日均102辆,共1279738吨,日均3506吨,卸车3692车。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日装车189车,货物发运量为6398吨,其中煤炭日装171车,5959吨。1957年货物发运日均15835吨,其中煤炭日装车406车,15536吨。1960年,全年装车234749车,日均641车,货物发运量10846840吨,日均29636吨,其中煤炭装车229355车,日均629车,发运煤炭10675726吨,日均29247吨,占货物运出量的98.7%。1962年货运量下降到日装车330车,发运量为4970532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煤炭产量下降,铁路运输管理处于混乱状态,运输吨位急剧下降,日均装车仅224车,货物发运量为3643484吨,日均9955吨。其中煤炭日均装车214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铁路运输生产逐渐得到恢复。1983年全年装车258784车,日均709车,外运货物总量为14023245吨,日均38420吨,其中煤炭装车254241车,日均697车,外运煤13822318吨,日均37869吨。同年9月份,全月装车25253车,创出历史上货物发运量高水平。1985年装车257285车,货物发运量13889955吨,其中煤炭251718车,13623408吨。从1950年至1985年,鹤岗站共发运货物2533亿吨,其中煤炭2485亿吨。
货物到达量 1950年鹤岗车站卸车4973车,到货139244吨。1952年卸车10794车,到货302000吨。从1954年开始,由于双鸭山矿务局没有选煤厂,部分原煤运到鹤岗矿务局选煤厂加工,使到货量增加。1955年卸车29571车,到货1040000吨。除煤炭外,其他货物到达量比1950增加300%,其中木材19.7万吨,占46.9%;矿建材料13.8万吨,占32.8%;粮食2万吨,占4.76%;石油0.21万吨,占0.5%;其他货物6.29万吨,占15%。1959年双鸭山矿务局新建的选煤厂相继投产,运到鹤岗入选煤开始减少。1961年,货物到达量为790000吨。1964年到货量821193吨,卸车22754车。“文化大革命”期间,货物到达量急剧下降,总到货量为470000吨,卸车13157车。1979年,运输生产形势逐渐好转,货物到达量大增,装卸货物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增加了电动吊、蒸汽吊、大电铲、叉式电车等机械化运输装卸工具。1979年卸车33284车。1985年,货物到达量1380000吨。全年卸车30913车,其中:到鹤岗站卸车27376车,占88.6%;峻德站卸车3437车,占11.4%。
鹤岗站到达货物量
表8—8
单位:吨
客运新中国成立前,鹤岗车站仅有通往佳木斯的一对客货混合列车。1952年改为普通旅客列车,由佳木斯站始发,运行2.26小时,上车旅客104702人,日均287人;到达下车旅客108700人,日均297人。发运行李、包裹6015件,重量为175909公斤。1957年开始增加一对客车,为175/176次和315/316次。1958年改为267/268次和269/270次。1960年又增加一对客车221/272次。1961年改为255/256次,273/274次,275/276次,均由佳木斯始发。1962年6月1日,鹤岗站始发一对直达三棵树客车,车次353(4)/354(5)。1970年开始客车运行时间比1952年分别缩短72分和82分不等。1975年9月21日开始,通鹤岗的有四对客车:422/423次和452/458次客车通佳木斯;455/456次客车直通三棵树;421/424次客车直通牡丹江。1981年新建鹤北线正式通车营运,10月11日起,车次为515/516通到新线建三江。1985年4月1日开始,三棵树的客车停运,其他车次为551/552、553/554次终到佳木斯;555/556次由佳木斯始发,终到鹤北站。1985年共运送旅客1120266人,日均3069人。比1949年增加10.8倍,是历史上运送旅客人数最多的一年。其中:鹤岗站的上车人数为988968人,日均2709人,峻德站的上车人数为131298人,日均360人。“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实施以来,办理发运和到达的包裹量剧增。1985年到达的包裹量2697499公斤,发运的包裹量为998405公斤,为1951年的7倍多。1950年至1985年共外运旅客1813.2万人次。
铁路运输收人 1952年日均收入22083万元(旧人民币,1万元换新人民币1元),其中货运收入日均21473万元,客运收入为612万元。1955年后,客货运输收入逐渐增加。1972年运输收入为3640万元,其中货运收入3413万元,客运收入为227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客货运输量的增加,货运收入成倍增长。1980年运输收入为7044.6万元。1981年运输收入为7323万元,是1972年的两倍多。1984年运输收入为13068.3万元,比1972年增加近3.6倍,其中货运收入12632.6万元,为1972年的3.7倍,客运收入435.7万元,为1972年的1.9倍多。1985年运输总收入为13862.8万元,是1972年的3.8倍。其中,鹤岗站收入为8541.3万元,占总收入的61.6%,峻德站收入为5321.5万元,占总收入的38.4%。
1981——1985年鹤岗站旅客运送量
表8—9
单位:人
联运 鹤岗铁路联合运输办公室成立于1965年6月,隶属市政府经济委员会领导。成立初期,服务范围仅限于市内的铁路与公路联合货物运输。1968年10月成立鹤萝(鹤岗~萝北)联运办公室,开始实行鹤岗市、萝北县、绥滨县之间的联合运输。1973年市与萝北、绥滨的联运组织分开,成立市铁路公路联合运输办公室和萝北、绥滨铁路公路联合运输办公室。附表8—10。
联运各项任务完成情况
表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