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财政收支

第三节 财政收支


  预算内收支新中国初期(1949~1952年)鹤岗财政收支比较单一,收入主要有各项税收;支出有一少部分机关、事业单位经费。1952年鹤岗市建立一级财政。当时财政收支就东北币折人民币计算,收入完成239万元,而税收即占97%,与1949年收入(29万元)比较,每年平均递增101%;支出仅为22万元。
  1953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面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农业实现合作化,工商业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鹤岗市财政收支出现明显增长。1957年收入完成1199万元,与经济恢复时期1952年收入比较增长5倍,每年递增38%。其中税收占81.8%。财政支出实现258万元,与1952年支出比较增长12倍,年递增64%。其中经济建设支出递增60%,社会文教卫生支出递增79%,城市建设支出递增116%。除各项支出外,五年还上缴国家2978万元,显示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是较快的。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年),1958年财政收入2355万元。1960年达到4319万元,与1957年收入比较增长3倍多。1961年收入急剧下降到1960万元。1962年则下降为1392万元。企业经营开始出现亏损。财政支出由“一五”期间递增64%下降为9.2%,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支出不仅没有增长,还分别下降14.9%和35%。
  1963~1965年财政收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企业年年出现赤字。1965年收入完成1380万元,比1962年收入减少12万元。财政支出三年期间年递增17.3%。
  1966~1976年10年间,生产处于瘫痪状态,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整个财政收入这一期间每年平均增长3.16%,财政持续多年出现赤字预算;财政支出也由“二五”计划时期递增的9.2%下降为8.34%;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从1977年开始到1985年9年间,整个国民经济发生了急剧变化,财政收支状况出现新局面,基本实现年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1983年财政收入完成5284万元,是新中国35年中财政收入最高的一年。与1953年比较增长22倍;与1976年比较年递增12.56%。财政支出实现3628万元,每年递增9.4%。比较突出的是文教卫生事业经费7年间支出总额达6132万元,平均年递增17.2%,为建国后35年支出总额的53.7%,是1949~1976年28年支出总额的1.16倍。
  预算外收支:1980年以前的预算外资金仅是把财政管理部分纳入计划,收入项目比较单一,只有地方三项附加收入(农牧业税附加、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其它附加),收支数字也不大,故一直由预算部门兼管。1963年以前每年平均收入预算外资金近20万元,为预算内收入的13%强。1964年到1973年10年间年平均收入95万元,占预算内收入的7%。1974年到1981年8年间年平均收入增为212万元,占预算内收入的6.8%。1985年收入仅为预算内收入的6%。预算外资金每年收入额有所上升,但赶不上地方预算内收入增长快。预算外支出,主要用于文教卫生事业和城市维护建设支出。1961年到1983年间用于文教卫生事业方面支出1241万元,占总支出的35.5%;用于城市维护建设支出1295万元,占总支出的37%,二项支出占总支出的72.5%。
  随着经济和财政体制的逐步改革,企业自主权的扩大,自主财力逐年大幅度增加,财政资金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给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市财政局于1981年成立了预算外资金管理科,1984年改称综合计划科,人员配备1981年为3人,1985年增为7人。资金管理方面从1982年起不仅把财政部门管理部分纳入财政计划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及主管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也纳入预算外资金管理,编制预决算报告。行政事业单位实行资金专户储存,企业实行计划控制。1982年预算外资金收支决算中三项(地方财政部门预算外资金收入、事业和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国营企业及其主管部门预算外资金收入)总收入为1610万元,为地方预算收入的36.6%;1985年三项总收入增为2916万元,为预算收入的68.5%。
  由于预算外资金的不断增长,已成为地方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补充地方财力不足起到积极作用,基本改变过去企事业单位花钱全靠国家解决的局面。

  鹤岗市1949年1985年财政收入情况表
  表12—3
                单位:百元


  续表



  鹤岗市1949年1985年财政支出情况表
  表12—4
                单位:百元


  续表


  
  鹤岗市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表
  表12—5
                单位: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