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 新中国成立前,鹤岗没有中学,高小毕业后去佳木斯升学。1947年曾成立一所速成中学(即煤矿子弟中学),学习8个月,毕业后分配工作,后并入煤矿高级职业学校。1950年成立鹤岗矿务局中学,在校生474人。1953年鹤岗矿务局中学归省辖为鹤岗中学。1955年有初中学生1040名。1956年市教育局成立后,将鹤岗中学分立为第一、二中学。1957年成立市三中。1958年鹤岗有6所初中学校,2252名学生,1所完全中学,初、高中学生366名。1959年接管鹤立镇5所学校,原汤原二中改为市五中。1960年3月成立市六中,1965年1月成立市七中、十二中(二耕读)、第三耕读中学(后改称市八中)、第一耕读中学(后改称市七中)。此时初中发展到8所,在校生8850人,专职教师418名,高中发展到3所,在校学生558人,专职教师30名。同年经省煤管局批准,对企业办中学的名称进行了更改。鹤岗市第四初中改为矿务局兴安中学,富力矿中学改为富力中学,市第八中学改为新一中学,东山煤矿中学改为岭北中学。1969年成立第十一中学。1970年许多小学办起戴帽初中班,使初中迅速膨胀,当时学制为二年。1972年成立市九中。1975年成立市十中、十三中。1976年成立十四、十五中学。1977年全市有初中15所,在校生33280人。有完全中学34所,在校生17508人。1978年成立市十六中,同年8月市三中被定为市重点中学。1979年5月成立市十七中学。
1981年中等教育调整内部比例,改革教育结构,主要是办好初中,压缩高中,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把不具备条件的小学戴帽初中班砍掉,成立了市十八中、二十中,全市共31所初中,43597名学生。21所高中,7888名学生。同年8月,矿务局党委决定把原建安中学改为局直属重点中学。1982年成立市二十一中。1983年成立市二十二中。1984年成立市二十三中。
1985年,鹤岗市城市中学有49所,其中国家办23所,煤矿企业办20所,其它部门办6所。共有中学生49130人,其中教育部门24823人,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47.3%。初中学校的发展是1975年的5倍,中学生人数是1975年的2倍,教师人数是1975年的4倍。
一、学制
1948~1966年,鹤岗市的中学学制基本上是实行六年制,即初中、高中均定为三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高中招新生。1968年市内和农村部分小学附设初中班,实行七年一贯制(小学五年,初中二年)。1976年中学实行四年制,即初中和高中二、二分段制。1978年全市初中从一年级开始恢复三年制,高中仍为二年,部分学校分文科、理科。1984年普通中学又恢复六年学制,仍然是初高中三、三分段,至今。
二、课程设置
抗战胜利初期,中学遵照“维持现状逐步改革”的方针,开设马列主义政治课。1952年3月,执行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开始采用苏联的教学计划和部分学科的教材。教学时间比原颁布的暂行教学计划有所增加,政治课包括中国革命常识,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共同纲领),此外还加授时事政策。
1956年秋季起,对部分学科做了适当的调整和变动。语文分为汉语、文学,政治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中三年级增设了工农业基础知识课。
1958年上学期,开设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课。全市中学开展了“教育大革命”和勤工俭学活动。生产劳动正式列入教学计划。汉语、文学仍合为语文,三角、几何、代数合为数学。
1961~1962年度初中外语列为选设课。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被打乱。复课后,主要进行毛主席著作和语录教学。还设置了农业基础课、会计常识、革命文艺、军体课。
1970年以后,设政治、语文、数学、农业基础知识、体育和俄语等课程。1976年开设英语。1978年根据教育部规定,高中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体育,初中还设音乐、美术。有的学校高中实行文、理分科,文科学生不学物理、化学、生理卫生;理科学生不学地理、历史。1981年高中理科班增设生物课。1982年后,三中、七中、六中、十六中4所学校英、俄语兼授。
三、教学
新中国初期,中学教学沿用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1952年在教学方法上初步改造了旧教条教学的单纯注入式的方式,采用了讲授、举例、实验等教学方法,并号召自制教具,开展直观教学活动。教学上废除了体罚,纠正和改进了强制学习和教条式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收到了良好效果。
1953年7月开始学习苏联教学经验。教学运用五大环节(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好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合理应用了3种课堂类型(即综合课、复习课、练习课)。在教学中执行统一的教材,提倡各学科均衡发展。在教学时采用图片、故事、诗歌、数据和实物进行形象的描述、比较和分析,启发学生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收到较好的效果。自1956年秋季开始,实行五分制记分法。1958年整风反右后,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全体师生走出课堂,拜工农为师,办工厂、农场,大搞勤工俭学,开展了“教育大革命”的群众运动。数理科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场教学,语文科开展了文艺创作活动,体育科也开展了劳卫制锻炼,使正常的课堂教学受到一定影响。1962年纠正了“大跃进”时不重视课堂教学的一些错误做法,提倡“抓关键、突重点、破难点”、“精讲多炼”和“少而精”的教学方法。“文化大革命”中实行“停课闹革命”,教学处于逆境之中。“复课闹革命”后打乱了以往正常的教学秩序,搞“开门办学”、“走出去、请进来”,以讲阶级斗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教育界拨乱反正,文化课和课堂教学又居教学工作的主导地位。各学校开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1978年为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各学校配备电教仪器,培训实验人员,协助教师开展应用幻灯、录音、广播、电视、电影、计算器等先进技术的电化教学活动,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如爆炸、光力辐射、原子反应、细菌活动破坏性实验教学等,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收到缩短学时、增强学生理解记忆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给传统教学手段带来较大的变革。1978年后市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设有重点班和普通班,考试频繁,搞升学率竞争。到1985年上述错误得到纠正。
全市高考录取情况统计表
表21—6
单位:人
1949~1985年鹤岗市普通中学概况表
表21—7
单位:人、所
续表
1985年鹤岗市中学概况表
表21—8
单位:人、所
四、重点学校
鹤岗市第一中学。成立于1950年3月,创建初期名为松江省鹤岗市初级中学,1956年改名为鹤岗市第一中学。1963年被确定为贯彻《50条》的省重点中学,1980年被省批准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建校30余年来,第一中学为上级学校和各条战线输送6000余名高中毕业生。近年来,在高等院校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有18人,其中有4人分别在美国、英国和西德就读。学校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校舍和各种设施布局合理。校办木材加工厂每年可向学校提供2万余元资金。1985年学校有18个教学班,1031名学生,教职工111人教师曹明的《教学结构量质论》是省教育科研重点项目之一,并已投入实验。她的论文曾在国内《北京师范大学报》等5家刊物上发表和《新华文摘》上转摘。1979年数学教师田力被授予“特级教师”称号。1984年学校被市命名为“市级卫生文明单位”,1985年被市教委命名为“精神文明校”。
鹤岗市第三中学。成立于1957年8月。1978年8月被确定为市级重点中学。当时有班级28个。1979年学校有班级20个,全部实行了全日制授课,有学生1180人。1982年学校扩建了校舍,增设3个实验窒、4个教室、7个办公室和1个会议室,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面积为5200平方米,教职工100人。三中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录取大中专人数逐年增加。1985年有39名学生升入国家重点大学,108人升入普通大学(含大专班),50人升入中等专业学校,共为大学和中专输送新生197人。鹤岗三中1985年有教师95人,教学班18个,在校学生10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