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植被

第五章 土壤植被

第二节 植被



  一、自然植被

  伊春林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是以红松为建群种的针阔叶混交林,以及正处于演替阶段的各类阔叶次生林。在沼泽地发育起各类沼泽植被。

  (一)原始森林

  阔叶红松林 是小兴安岭南坡的地带性植被,也是伊春林区的主要森林类型,分布广;50年代初期占原始林面积的53.8%,多分布在山地各部位排水良好的暗棕壤上。除五营丽林自然保护区有小片纯红松林之外,其余完全呈混交状态。随山地坡位不同具有不同的混生树种和下木。①陡坡柞树红松林,分布在山脊、阳坡的上部,混生柞树多为单层异龄林(俗称清塘林)。下木有兴安杜鹃、胡枝子、乌苏里锈钱菊、疣皮卫茅等。下草主要以羊胡子苔草为主,还有单花鸢尾、土三七等。土壤为山地薄层典型暗棕壤或原始暗棕壤。每公顷蓄积量最高可达500立方米。②斜坡椴树红松林,在中低山岗腿或山坡中、上部的各坡向都有分布。阳坡较多伴生树种为紫椴、色木等。下木有毛榛子、胡枝子、山梅花等。下草有凸脉苔草、舞鹤草、兴安鹿药、大叶紫胡等。土壤为中厚层腐殖质典型暗棕壤。每公顷蓄积可达350立方米。③缓坡枫桦红松林,分布于山坡中、下部缓坡地段,半阳坡最多。土壤为中厚层腐殖质典型暗棕壤。伴生树种较多,主要有枫桦、云杉、冷杉、榆、椴、水曲柳等。下木有毛榛子、刺五加、青楷子、花楷子等。下草有毛缘苔草、蕨类等,还有藤本植物五味子、狗枣子、山葡萄等。本类型在伊春林区分布最广,是主要用材类型。生产力为中等,每公顷蓄积250~380立方米。④台地云冷杉红松林,主要分布在宽广河谷及山麓平缓坡地,呈带状分布,面积较小。土壤为厚层腐殖质潜育暗棕壤。林内伴生多种阔叶树和云冷杉。下木主要有花楷子、龙牙葱木、毛榛子、刺五加、黄花忍冬等。下草主要是蕨类、错草。土壤水分多,土温低。生产力不高,每公顷蓄积常为200~250立方米左右。
  落叶松林 天然落叶松主要分布在上甘岭以北地区,尤以北坡为最。一般分布在河谷两岸的泥炭沼泽土或缓坡地上,主要有3个类型。①坡地落叶松林,分布在山坡上部、岭岗或缓坡的中、下部的各个坡向上。土壤为中层薄(中)腐殖质典型暗棕色森林土,但山坡下部多为中(厚)层腐殖质潜育暗棕色森林土。下木主要为毛榛子、绢毛绣线菊、蓝靛果忍冬等,盖度30~65%。下草主要为小叶樟、兴安鹿药和真藓等,盖度为85%左右,林相单层。②谷地落叶松林,分布在缓坡下部、谷地和沿河阶地,上部与坡地落叶松林相接,下部与沼泽地落叶松林相连,土壤多为腐殖质潜育土或潜育暗棕壤、草甸暗棕壤。下木总盖度为40~60%,主要有蓝靛果忍冬、乌苏里绣线菊等。下草主要有真藓和苔草等,盖度为90%左右,林相有单层和复层。③沼泽地落叶松林,一般分布在低洼的积水之处,有很厚的泥炭层,30厘米以下有永冻层。下木主要为丛桦、柳叶绣线菊、杜香、水越桔、越桔柳、蓝靛果忍冬等,盖度30~50%。下草主要为泥炭藓、塔头苔草和三叶鹿药等,盖度90~100%。在厚泥炭土上为落叶松纯林,郁闭度与疏密度0.3~0.4。在中层或薄层泥炭土的地段上,多为落叶松纯林,有时混有白桦,郁闭度与疏密度0.4~0.6,更新幼树以落叶松、白桦为主。
  云冷杉林 云冷杉林分布范围较广,但面积不大,仅占天然林面积的1.8%,蓄积占天然林蓄积的1.5%,林下主要为棕色针叶林土。而在山间河谷呈带状分布的云冷杉林,土壤为潜育暗棕壤或沼泽土。根据分布的海拔高度及林分组成划分为①亚高山云冷杉林,它的分布仅限于海拔800米以上的宽广分水岭或亚高山中、上部的缓斜坡上,土壤为棕色针叶林土。下木稀少主要以青楷子、花楷子为主。下草为蕨类与藓类占优势。林木组成以鱼鳞云杉、冷杉为主,有时混有岳桦,多为复层异龄林。林下有较好的更新,每公顷幼苗数6000~8000株,组成以鱼鳞云杉和臭松为主,其次为红松及红皮云杉。②谷地云冷杉林,在山间狭谷地带呈带状分布,面积较小,土壤为潜育暗棕壤或沼泽土。林木组成以红皮云杉、臭松为主,混有少量的白桦与红松。下木很稀疏,主要有花楷子、柳叶绣线菊、刺醋李等,盖度仅10~30%。下草以蕨类与藓类为主。

  (二)次生林

  皆伐或火灾后,天然更新起来的次生林分布面积较广,按优势树种可分为柞木林、杨、桦林、阔叶杂木林和软阔叶林等。
  柞木林 主要分布在低山的南坡、西南坡以及丘陵山岗地带,林分地源萌生多于实生。柞木林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生物生产力很高,水土保持能力强,分布越来越广泛,是缓冲生态恶化,为红松和其它珍贵阔叶树更新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优良树种。
  杨桦林组成以杨桦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多呈单层林,混交树种以杨、桦、椴为主。根据地形部位和优势树种分为坡地杨树林、缓坡白桦林、光平地杨桦林。
  阔叶杂木林 多分布在伊春南部几个林业局的低山山麓和丘陵地带,坡度8~13度。土壤一般为中厚层典型暗棕壤。树种有榆、色、水曲柳、黄波萝、胡桃揪、椴等。下木主要有暴马子、毛榛子、黄花忍冬、刺五加、溲疏等,盖度40~50%度。下草主要有蚊子草、假王孙、铁线藏等。林分结构由椴树、色树、榆树、杨树、桦树等组成单层阔叶混交林。
  硬阔叶林 主要分布在河流溪旁或土层深厚的山谷地带,以水曲柳、胡桃揪、黄菠萝三大硬阔树种为主,亦有小块纯林或三者混交。

  (三)草甸植被

  杂类草草甸 呈带状分布在落叶阔叶林的边缘地带,以地榆、裂叶蒿、野碗豆等多种中生杂类草共占优势为特征。草群高而密,总盖度达100%,以中生杂类草起建群作用。其中,起优势作用的植物有地榆、裂叶蒿、大叶草藤、小黄花菜、细叶百合等,常见的伴生植物有小叶樟、线叶菊、马克蒿、苔草等。
  根据优势层的变化,五花草甸又可分成①灌丛化的五花草甸,中生灌木兴安柳、沼柳形成明显层,多分布丘陵阴坡森林的外围。②典型五花草甸,分布面积最广,一般见于丘陵坡地。③草原化的五花草甸,一般分布在森林草甸地带的外围与草原群落相邻的地段。④轻度沼泽化的五花草甸,分布在森林草甸地带的缓谷、沟头,以草群中出现湿中生的苔草层为特征。
  苔草沼泽化草甸 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的平川、低山、河滩、湖滨及山地沟谷和针叶林的林缘地带,地下水接近地表或有短期地表满水,土壤有不同程度的潜育化现象。共有3个群系。在伊春林区分布的群系中仅有瘤囊苔草、小白花地榆沼泽化草甸,常分布在海拔300~400米的小河漫滩上及林缘缓坡岗地。土壤经常为水分所饱和,并有季节水积水。群落的种类组成较贫乏,覆盖度为100%,本类草甸在采取排水改良措施下可开垦。

  (四)沼泽植被

  沼泽植被分为木本沼泽、草本沼泽和藓类沼泽3个植被类型,下分19个群系,本区分布有木本沼泽和草本沼泽的部分群系。
  杜香、泥炭藓沼泽 本群系属木本沼泽,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林区的宽阔河谷、平缓山坡的低洼地带,地表常年积水或过湿。土壤为泥炭沼泽土,泥炭层厚可达1米左右。灌木层优势树种有狭杜香、笃斯越桔、蓝靛果等,盖度30~60%。草本层高0.5米左右,盖度30~50%度,主要优势种有乌拉苔草、白羊胡子草等,伴生种有沼妾陵菜、驴蹄草等。藓类呈线毯状覆盖地表,盖度90%以上,主要有詹化泥炭藓,塔藓等。本类沼泽有兴安落叶松渗入,孤立状生长,不成林。
  乌拉苔草沼泽 本群系属草本沼泽,多分布在山地坳沟地带或低洼谷地,又称“塔头甸子”。地表呈斑点状草丘,丘高20~80厘米,直径20~70厘米,草丘密度50%左右。丘间积水,土壤为泥炭沼泽土。群落外貌浅绿色,草层高30~50厘米,盖度60~70%。乌拉苔草为建群群种,塔头苔草为优势种。常见伴生种有毛果苔草、沼苔草、白羊毛胡子、毛水苏,偶见小灌木越橘柳,在塔头间积水处可见睡菜、金银莲花等。此外,常有黄叶细湿藓、稀孔泥炭藓、阔叶泥炭藓等构成苔藓地皮层。

  二、人工植被

  (一)人工林

  伊春林区的人工更新造林始于1952年,至1985年34年间共更新造林17200176亩,保存面积7227259亩,保存率42%。
  在7227259亩的人工林中,人工与天然混合更新1523548亩,纯人工更新造林5703711亩。其中,红松人工林占40.9%,落叶松人工林占40.5%,樟子松人工林占2.6%,云杉人工林占5.4%,水曲柳人工林占2.1%,大青杨人工林占1.1%,其它人工林占7.4%。
  红松人工林 从1953年开始红松育苗,1956年开始人工造林,至1985年共有人工红松幼林2330326亩。最大的红松人工林在南岔林业局浩良河经营所已有33龄,平均树高达12米,平均胸径达16厘米,公顷蓄积达220立方米;正处于旺盛的生长阶段,每公顷年生长量10立方米以上。科学预估红松人工林在75龄时就可以轮伐,平均胸径32厘米,平均树高22米,每公顷活立木蓄积482立方米,总收获量达665立方米。
  落叶松人工林 落叶松人工造林始于1952年,至1985年伊春林区有各类落叶松人工林2308717亩。其中,已郁闭成林1465320亩,活立木蓄积549.2万立方米。因为它早期速生,落叶松人工林在最好的立地上,30年生每公顷蓄积量可达300立方米,对于缓解森林可采资源枯竭有积极意义。落叶松是小兴安岭南坡的非地带性植被,但落叶松人工林却在人工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这一比例仍在增大,这对伊春林区的生态环境会产生重大影响。1975年、1982年两次大规模发生的西伯利亚松毛虫使大面积落叶松人工林被害,当年生长量损失80%以上。
  红皮云杉人工林 1958年,朗乡林业局神树林场在含井沟始采用红皮云杉人工造林。1962~1964年,乌马河林业局安全林场、美溪林业局缓岭经营所、翠峦林业局翠峦河经营所采用移栽野生苗方法造林,获得成功。1962年,美溪林业局周化群工程师开始在桦皮羌子林场、对青山经营所较大规模育苗人工更新造林。在此同时朗乡林业局六道沟也开始用红皮云杉人工造林。70年代后期伊春市开始大规模用红皮云杉育苗造林,使红皮云杉造林数量与比例跃入第三位。这一树种在伊春有广泛适应性,成活率、保存率高。
  樟子松人工林 50年代中期,从大兴安岭引入,并开始试验性造林。60年代造林数量最多,已成林111600亩,活立木蓄积42.2万立方米。由于鼠害严重,材质较差。80年代造林规模开始大幅度下降,现约占更新造林总数的5%。

  (二)载培作物

  主要有谷物、蔬菜、果树、中草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