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虫灾
第七节 虫灾
一、农业虫灾
在伊春林区的大田和菜地里,危害作物的害虫有草地螟(二十八星瓢虫)、蚜虫、夜盗虫、水稻钻心虫、蝼蛄、菜青虫及地蛆等。其中以草地螟危害最大,此虫分布广繁殖快,是农业的大敌。1982年6月上旬,发生全市性的草地螟灾害,使粮食和蔬菜减产3成以上。受害最严重的是大豆,铁力县亩产只有71.5公斤。
二、森林虫灾
伊春林区的森林虫灾多发生在人工林内,原始森林很少发生虫害,只有过火林地常发生象甲、天牛、小蠹虫等病虫害。
据1979年伊春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的森林病虫害普查资料记载,该年伊春林区发生虫灾面积共计10552万亩。
在伊春林区的人工林内分布的害虫有30多科、150多种。主要的有20种,即松梢象鼻虫、松大象鼻虫、松大蚜、红松球蚜、杨干白尾象甲、落叶松花绳、松梢螟、落叶松毛虫、落叶松鞘蛾、落叶松卷叶蛾、落叶松球蚜、落叶松红蜘蛛、、落叶松腹叶蜂、舞青蛾、天幕毛虫、松纵坑切梢小蠹虫、松十二齿小蠹虫、松六齿小蠹虫、松八齿小蠹虫、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主要危害叶部的虫种为球蚜、落叶松毛虫、落叶松鞘蛾等,危害枝干部的虫种为松梢象鼻虫,危害种子和果实的害虫为落叶松花绳,危害幼苗根部的害虫有蝼蛄类和金黾子类等。
球蚜 有危害落叶松的落叶松球蚜和危害红松的红松球蚜两种。落叶松球蚜,分布于伊春林区各林业局的人工落叶松林内。1979年普查,全市共发生被球蚜危害的落叶松及云杉人工林面积为280222亩,主要危害部位是针叶嫩梢。红松球蚜,是黑龙江省东部山区红松幼苗和幼树的主要叶部害虫,在伊春林区的人工林内普遍发生。1979年普查伊春林区人工红松林内发生红松球蚜面积为241054亩。
落叶松毛虫 属鳞翅目、枯叶蛾科。1979年普查,全市发生落叶松毛虫面积为51194亩。1974~1985年,共有3次大面积发生——猖獗期。第一次发生在1974~1975年,发生面积2~3万亩。主要发生地点为双丰林业局、桃山林业局、朗乡林业局、带岭林业实验局、南岔林业局的一些经营所。平均每株落叶松树上的枝叶有虫口密度在150条以上。第二次发生在1981~1982年期间,发生面积10~15万亩以上。发生地点除乌伊岭、汤旺河等林业局的落叶松人工林面积较少外,其他大部分林业局普遍发生。虫口密度,伊春以南为300~400条/株,伊春以北为200条/株以上。其中朗乡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站长金振浩曾在1株落叶松树上找到3~4龄落叶松毛虫2000条以上。第三次发生在1985年,主要在双丰、桃山、朗乡、南岔等部分林业局的大片人工落叶松林内。虫口密度50~100条以上。
落叶松毛虫在伊春林区的人工林内发生发展的规律:①每隔5~6年猖獗一次,俗称“高峰年”,延续1~2年。②松毛虫的增减与气温和降水有直接关系,高温干旱年份虫口密度大,持续时间长。③松毛虫的数量与天敌种群数量的增减成反比例关系,即松毛虫天敌种群多、种群强壮,则松毛虫数量减少,反之增多。当其猖獗期间,天敌寄生率≥50%时,则第二年可以不用人工防治,松毛虫虫口密度则会自然下降。如1975年西林区三公里经营所的落叶松林内松毛虫猖獗,但当年松毛虫蛹上的寄生蝇及寄生蜂的寄生率达49.5%,翌年未用人工防治,松毛虫的虫口密度自然下降到10条/株以下。
松梢象鼻虫 该虫在伊春林区的人工红松林里,凡是由于扶育不当,透光强度大,造成天窗空地的林分内均有分布。透光度越大,虫口密度越多。
该虫主要危害红松幼树新梢和樟子松主梢。其危害方法是由红松或樟子松当年生长的主梢钻口侵入而至髓心,成虫吸食韧皮部内树液,致使主梢枯萎弯曲,危害多年,使树木成倒枝或帚状小老树。1979年普查红松人工林遭害面积231611.5亩,占全市虫害面积1055202.7亩的21.9%。是伊春林区人工红松林最危险的害虫。
落叶松鞘蛾 又称简蛾,属鳞翅目鞘蛾科。在伊春林区的人工落叶松林内均有发生。1975年,在南岔林业局松青经营所的人工落叶松林内大面积发生,受害严重的树的上部叶子全被吃光,全树变成赤褐色。1979年普查落叶松鞘蛾发生面积为2385亩。
落叶松球果花蝇 属双翅目花蝇科。在伊春境内主要分布在五营、红星、新青等北部林业局的人工和天然落叶松林内。其幼虫严重危害落叶松球果中的种子和果鳞。1个球果只要侵入1条花蝇幼虫,便可食掉球果内的80~100%的落叶松种子(30~50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