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密度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密度


  伪满时期,伊春林区人口多分布于绥佳铁路沿线和汤旺河沿岸的浩良河、南岔、五道库、翠峦、伊春、带岭、朗乡、小白等地聚居或散居。1949年,伊春人口数为28911人。其中,城镇人口数为23031人,乡村人口数为5880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20.34%。1952年成立伊春县时,有户数24284户、146647人;多居住县辖的4区9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45人。随着伊春林区大规模开发建设,人口机械增长率猛增,同时人口出生率亦不断上升,导致人口净增率高,城乡人口分布变化较大,人口密度加大。1957年,撤县建市时,有户数56883户、277908人。其中,城镇人口268505人,乡村人口9403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3.3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11人,多居住在辖区内。其中,伊新(伊春)区47150人,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85.83人;翠峦区19091人,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24人;南岔区65084人,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72人;带岭区18866人,蜜度为每平方公里18.12人;美溪区34434人,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24人;五营区10642人,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22人。
  1961年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首次出现人口迁出大于迁入5.7万余人局面。1964年伊春市改伊春特区时,有户数96825户、502593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57人,多居住特区辖的15个区。
  1970年伊春特区改伊春地区,铁力、嘉荫二县划归伊春地区,共有户数169924户、916980人。全地区城镇人口787865人,乡村人口129115人,乡村人口占14.0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7.90人。其中,铁力县255618人,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70人;嘉荫县26590人,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5人;伊春区71458人,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90.97人;西林区31408人,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2.33人;带岭区32540人,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1.25人;南岔区116866人,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人;大丰(金山屯)区40345人,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81人;友好区68915人,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9.14人;上甘岭区2.41万人,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8.07人;红星区21766人,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4.74人;新青区34441人,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84人;东风(汤旺河)区28017人,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44人;乌伊岭区17909人,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39人。
  1979年恢复伊春市建制后,随着改革开放,农民进城办工业、做买卖,城乡人口比重变化明显。1981~1985年,全市人口机械减少7588人,年均人口净增30993人。截至1985年底,全市常住户数为309087户,其中市区203264户。全市人口1254126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8.15人。其中,市区818764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1.57人;铁力县370018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5.89人;嘉荫县65344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70人;伊春区114958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86.72人;友好区7695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52人;上甘岭区25185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76人;汤旺河区35937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7.5人;新青区51224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84人;乌伊岭区27275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9.52人;南岔区142271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7.47人。
  在市区人口中,城镇人口760702人,乡村人口58062人,乡村人口占市区总人口7.09%。市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伊春区,最小的是美溪区。人口分布最多的是南岔区,其次为伊春区、友好区、新青区、翠峦区、金山屯区、美溪区,最少的是乌伊岭区,其次是红星区、上甘岭区、汤旺河区。(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