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第六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一、组织沿革
1959年1月,成立伊春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青任主任,市文化局局长李新任副主任。5月7日,市文联正式成立,市委副书记刘杏厚当选主席,其时有专职干部1人。1963年,设专职秘书。1964年6月,文联撤销,其工作归属市文教局文化科。1980年4月,恢复文联机构。1981年,市文联下属7个协会。1984年2月,人员增至12人,内设编辑部、组联室、办公室,协会增至8个。1985年底,市文联拥有会员183人。其中,省会员106人,全国林业文学协会会员11人,国家会员5人。
二、重要会议
1959年1月7日,伊春市第一届文代大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100人。会议号召专业与业余文艺工作者组织起来,为建设新林区努力奋斗。1963年1月24日,伊春市第二届文代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120人。李新作《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积极参加国内外阶级斗争,为争取我市文艺工作的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会议通过了第二届文代大会决议,选举了主席、副主席及文联委员,并成立了创作、曲艺、美术、戏剧等组。1964年8月12~22日,市委召开全市文艺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文艺单位代表109人,此次会议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1985年3月2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优秀文学美术作品奖励大会,市委副书记印廷文作《大鼓励,大团结,争取我市文艺创作更大繁荣》的报告。会上奖励1978年~1984年的优秀作品。一等奖33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38个,鼓励奖15个。
三、主要活动
(一)培养文艺新人
60年代,市文联一面组织发挥全市专业文艺队伍作用,一面通过各种形式培养专业、业余创作员。1961年3月,举办文艺创作班,全市20余名业余作者参加。其时,烟草紧缺,市委副书记李文太为创作员特批:“我市小作家开会,务望给予照顾”。1963年7月,市文联举办业余作者小说创作班,参加者20余人,伊春市著名作者以及编辑人员讲辅导课。此间,屈兴岐、关延武还参加了全国青年文艺工作者大会。《人民文学》曾辟一专栏,发表周永久、高大中、王汉亮等人的散文。《伊春文艺》、《伊春演唱》刊登本市“小作家”的作品。80年代初,市文联先后举办小说创作班,文学学会、诗歌创作班,邀请《北方文学》编辑及李准、邵燕祥等国家、省、市24位作家讲课或予指导,有67人先后参加学习。到1985年,伊春市培养的作家已有5人。
(二)创办文艺期刊
50年代后期,伊春文联与市文化馆合作,创办了《伊春文艺》(不定期,内部发行),至1964年文联撤销,《伊春文艺》出版17期、150万字,发行4125万册。该刊曾刊登小兴安岭的诗人、作家郭小川、沙鸥、巴波、白苗欣、门瑞瑜等人的作品。1981年,《伊春文艺》复刊并易名为《林苑》(季刊),向全国定期公开发行;1984年,其改为双月刊。到1985年底,《林苑》出版22期、200余万字,发行10万册。
(三)组织参观采风
1964年初,市文联组织本市业余作者在带岭采访并进行创作。此后,连续接待国内著名诗人、作家、画家到伊春参观采风。1982年夏,组织业余作者7人到嘉荫、五营等地采风,《林苑》曾开“嘉荫行”专栏发表本次采风作品。同年秋,《林苑》编辑部派3人到南京市、九江市及庐山文联学习,沿途进行采风。1985年夏,组织6名作者骑自行车到佳木斯、牡丹江市采风,行程数百里,作品在《林苑》发表。
(四)组织协助拍摄影片
1966年前,长春电影制片厂在伊春市拍摄由本市作者潘青作为编剧之一的故事片《万木春》;“文化大革命”中故事片《沸腾的群山》在本市拍摄。以上均由文联协助。198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请到大森林里来》以及由本市作家董玉振等创作的故事片《死证》(后改为《雪地忠魂》),文联予以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