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准备作业 1943~1950年,准备作业一般由作业所业务所长或山场技术员到伐区现场凭经验测定位置,估算工程量,然后进行施工。准备作业主要是盖工棚、修建集材道和楞场。
1951年后,各森工分局森林调查队把准备作业纳入调查设计。准备作业开始按伐区设计所定项目、位置和工程要求进行。还增加了拖拉机集材道、机库、绞盘机房等项目。
伐区工棚由船底式改为起脊式,设置了窗户。集运材道的技术要求也更高。畜力集材道不准有马耳楂子、偏脸子、“兔子窝”。冰雪滑道梗要坚固、滑槽要圆滑,槽底要修成圆弧形。集材道根据山形地势条件,力求吸引木材多、坡度小、工程量小、避开重车逆坡、路面平整。装车楞场根据存材量、集材方式和装车方法确定面积,选设在地势平坦、干燥、木材比较集中,集材距离比较近,易进易出的地带。
1953年,东北森工管理局制定了《采运准备作业规程》。由此,准备作业按规程设计施工。
1954年,随木材生产常年作业,准备作业开始打破秋季施工冬运前完成的惯例,春、夏季节也照常作业。1956年,随木材生产原条流水作业,伐区生产工艺设计和准备作业的要求更高,森工管理局为此制定了《伐区生产设计及准备作业暂行规程》。据加强准备作业施工力量和组织领导需要,伐木场成立了准备作业工段或工组,建立了准备作业施工卡片和交接验收制度。准备作业工程竣工,需经伐木场主任(生产主任)和有关人员验收。
1957年,森工管理局制定颁发了《伐区准备作业施工验收规程》,对准备作业的工程质量、技术要求、交接验收做了更具体的规定,并要求每年入冬前由森工局组织一次全局的检查验收。
各森铁运材局普遍推广了乌敏河林业局刘兴武岔线工段修建无路楂岔线的经验,组建了专业岔线工段。
1960年以后,随汽车运材的增多,为使汽运岔线能伸入伐区腹部,缩短集材距离,夏季增加了枝丫、木杆道准备作业工程。在冬运作业中,为充分利用冬季冰雪冻土,节省财力、物力,在准备作业中增加了修建冻板道工程。
1972年2月,省以龙林总〔1972〕字第175号文件发布了《林业伐区作业管理规程》,此后各项准备作业均按规程进行。
1982年,省林业总局制定颁发了《伐区准备作业规程》和《伐区作业检查评比办法》。特别规定了严禁修木刻楞机库、工舍和动用经济材。对砍道影、打楞场所砍的树木按《木材规格》和《造材技术规程》规定进行合理造材,归到道(场)旁及时运出。《检查评比办法》中,规定每年入秋冬运前林管局、林业局对集材道、装车场(楞场)、拖拉机库、绞盘机房、临时工舍、运材岔线等按项逐级组织检查或抽查,不合格的要返工。此后,林管局根据《评比办法》每年都组织检查评比。
自70年代后,由于无路楂岔线浪费木材逐渐被淘汰,汽运冻板道岔线则逐年增加。1980~1985年,每年有500~600公里的冻板道工程。修建集运材道路、装车场,存材楞场等准备作业爆破工程,自50年代开始,一度采用雷管、炸药并用导火线点火引爆,此法不甚安全。1985年,乌马河林业局引进电控引爆新技术,并在准备作业施工中推广应用。
50年代初,工棚由船底式改为起脊后,采用木刻楞结构。拖拉机库最初1库存放几台拖拉机。自1952年开始,逐渐改为1机1库,库设火墙取暖。50年代中期,实行原条流水作业后,工棚和机库逐渐改为板夹泥房或帐篷。1970年后,部分生产工段采用活动房工舍,拖拉机库按照“有机必有库、有库必保暖、保暖必安全、严禁明火取暖”的原则,火墙生火的炉子改在库外。1980年后,南岔、桃山林业局学习绥棱塑料机库经验,在准备作业中推广使用了他们有所改进的塑料薄膜工舍,机库和绞盘机房取暖推广了枝丫热水锅炉。1985年,朗乡林业局试用自行设计的移动式绞盘机房和朗乡林业局设计,牡丹江林机厂制作的宿营车,开始在林区推广。(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