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水运

第一节 水运


  伪满至50年代初,庆安林场(双丰)至绥佳线、汤林线的汤旺河中下游为水运。当年田升(双丰)林区利用安邦河,铁力林区利用依吉密河、二股河、上小呼兰河,带岭林区利用永翠河,南岔林区在汤林线汤旺河中下游,利用石头河、大柳树河、浩良河、朱拉必拉河、亮子河及伊春河上游的乌马河流送木材。1950~1951年,翠峦、五道库、大丰、乌敏河、双子河森工分局分别利用么河、五道库河、大丰河、乌马河、双子河流送木材。田升森工分局在于城(后称九公里),铁力森工分局在北关和南绠出河,翠峦、双子河森工分局在本流河口出河,乌敏河森工分局流送至伊春出河,大丰、伍道库森工分局流送至浩良河出河。1952年,双子河分局改在伊春一二四出河场,美溪分局改在新建的白林出河场出河。1953年伊春林区水运木材计有田升、铁力、翠峦、五道库、双子河、乌敏河、大丰7个森工分局。50年代中期后,水运逐步被森运、汽运所代替。1957年,只有大丰、美溪、乌敏河、翠峦4个森工局尚有水运。1965年,林区全部取消了水运,结束水运生产木材的历史。本林区一直采用单根赶羊流送方式。1956年,曾在美溪森工局五道库河下游,用1根阔叶树夹2根针叶树,用“扒锔子”连接混合编成6根木材的小排进行放排试验;在翠峦森工局么河进行针阔混编小排和阔叶树流送试验,皆因沉河较多未能继续。
  建国初本林区流送出河木材30多万立方米,至1953年达到高峰,为130多万立方米。1959年后逐年减少,至1964年只有近40万立方米。1949~1964年的16年间,本林区共完成木材流送出河11040923立方米。
  流送作业包括刨冰、推河、赶羊、出河等道工序。
  刨冰 1940年林区试行刨冰作业;建国后根据苏联专家建议大力推行。刨冰准备作业在上年开始。结冰前,做好刨冰作业的调查,确定刨冰处所,找出正流,立上标记。入冬后,准备尖镐,冰镩、土筐、铁锹和铁丝编的捞冰笊篱、棉胶鞋、炸药、雷管、导火线等。次年2月下旬或3月上间,根据天气情况分段刨冰。首先从各水闸开始,在水闸上游刨开与河面同宽,长50米以上的冰面,在水闸下游刨成漏斗形冰槽。一般冰槽的宽度3~4米,弯曲或有沿流水的地方刨4~5米,水浅处刨到底水深处刨1~5米,且前后有倾斜度。然后水闸与水闸间分段作业。如作业人数较少,则从下游向上游刨,遇有冰层过厚则利用炸药炸开。
  刨冰作业量,在沿流水未下来前一般每人日刨8米,大量沿流水下来后每人每日只能刨2~4米。除刨冰外,伪满、建国前后也曾在冰面上撒炉灰、木炭、马粪、黑土等,使冰面提前融化。从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取消水运作业,刨冰作业工艺没有大的变化。
  推河 伪满和50年代初,基本上以在推河楞场至河边铺楞腿,利用自然坡度,采用滚楞的操作方法进行推河作业。1954年,推广捅钩推河作业方法。滚楞推河人日均完成14.66立方米;捅钩推河人日均完成30.97立方米,提高效率1.1倍。推河,先推原木,后推电柱、枕木、坑木等。推河效率与推河楞场的选设、楞垛归的好坏相关。
  本林区1952年前后曾试用拖拉机推河,但未能推广。
  赶羊 1952年前,推河原木数量与利用闸水及赶羊的挑头、中间、归尾子作业配合缺乏经验,各工序常衔接不好,多延误流送时机,流送结束时间延至9月末,洪水过后仍有扫尾子作业。1953年,开始推广“定点流送”、“一条龙闸水”,统一开关闸时间,充分利用闸水,各工序合理衔接,生产工艺逐渐科学。旺水时一般为5~6小时放一闸水即1天4闸水;瘦水时一般为7~8小时放一闸水即1天3闸水;枯水时1天只放一闸水。
  日伪时期及建国初赶羊流送,需人下水开关闸,多人身事故。1954年,翠峦森工局和平车间木工王国峰,创造翻板式闸门和游动滑杆,实现了不下水关闸,后被命名为“安全关闸法”并在东北林区推广。
  建国后,林区的赶羊作业基本采取分段负责的方式。即将河流分成若干段设立专责人,将河内的木材由本段送往下段。在河川较短、楞场比较集中的地方,也用大赶羊的方式。即将工人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工人跟着先头木材负责挑头作业;一部分工人在中间负责顺木头,遇有插垛即行拆垛;一部分负责扫尾子作业。间或运用游击队方式,不细分段,流送工人由负责人据情调动。工人跟随原木顺流而下,哪里出问题,便集中人力解决。
  为使赶羊流送顺利。每年都提前对河川进行清理、修建固定和临时的河道工程设施。当时,主要是清除河川中的卧牛石及阻塞的河岔,修建三角架、偏闸等。建国初期,汤旺河各支流大都新开发利用,河川清理工程量较大,进入50年代中期,工程量逐年减少。
  建国初期,多发生插垛。1953年,乌敏河森工局水运作业所第四车间王洪德工队徐风山小组,创造稳水漩水接浅滩薄哨处,设拦河漂子消灭插垛的经验,以后在全林区推广。
  1963年,大丰森工局组成自行车挑头赶羊流送小分队,及时挑头插垛,大大减少插垛事故。后为部分森工局仿效。
  木材流送依靠自然条件,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损失。
  出河 建国前出河以人力、畜力为主,只有小部分采用出河机。50年代,机械出河比重逐年增加,作业工艺也由手工作业向机械作业转变。
  人力出河 建国前后林区的人力出河,多在坡口用压脚子、搬钩向上推与卡钩人抬相结合的方法,一般与人力选材、归楞结合进行。出河效率,距离30米左右每人每日可出河7~10立方米。50年代后,人力出河只在少数地方采用。
  畜力出河 50年代初,林区各出河场,一般利用人赶着马(牛)牵引绳索拖木材上岸,实属一种人畜结合的作业工艺,即在出河坡口(坡度在20度以内)铺设木坂或原木,用牲畜直接将原木向上拖;在出河坡口斜坡上铺设铁轨并在河岸与斜坡衔接处修1站台,台下设选材轻便轨道。作业方法,用钢丝绳缚着木材的两头,拴在马套上横着往上拉,拉到台上后将木材推到台下台车上,进行选材归楞。50年代末期,畜力出河已基本不用。
  机械出河 50年代初,伊春、翠峦、浩良河等出河场装备有锁链循环式出河机与铁绳往返式卷扬机,任务紧张时配备克特-12拖拉机,双子河出河场全部采用拖拉机出河,以蒸汽为动力的50马力锁链循环式出河机,出河锁链上端与四角牙轮吻合,牙轮通过大小齿轮与汽力机连接,下部连接在坡口刁嘴子的四角牙轮上。出河作业时,把原木顺着搭在坡口锁链上,锁链每隔若干距离有倒齿,通过倒齿将原木从水中牵引上岸,然后再滚到选材平台的台车上,分选归楞缴库。其效率较高,1小时能出河110~120立方米。(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