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汽车运材 伪满时,大丰施业区在冬季冻板道上曾用汽车运送木材至桦阳。1953年,大丰、美溪森工局首先开始汽运。1956年,上甘岭森工局开始汽运。1958~1960年,翠峦、南岔、新青林业局有了汽运。1962年,东风、桃山林业局汽运相继投产。1965年,乌伊岭、朗乡林业局又相继有汽运。1970年后,带岭、乌敏河、丰林、红星林业局先后由森铁运材改为汽运。至1980年,除友好、铁力林业局为森铁运材外,其余大都是汽车运材或主要靠汽车运材。1953~1985年,全林区汽车运材66488262立方米,其中运到贮木场65812798立方米,运到中楞675464立方米。
一、车型
1953~1964年,主要有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的达脱拉T-111柴油汽车在大丰、美溪、上甘岭、南岔、桃山、东风使用,该车一次载原木20~25立方米。1965年,引进捷克斯洛伐克的达脱拉T-138柴油汽车更替达脱拉T-111汽车,投入大丰、上甘岭、翠峦、桃山、乌伊岭林业局使用。1974年,引进捷克斯洛伐克的达脱拉T-148柴油汽车在大丰、南岔、美溪、带岭林业局使用。1975年,引进瑞典的斯康尼亚LT-110柴油汽车,在上甘岭、乌伊岭、东风林业局使用。1983年,引进瑞典的斯康尼亚LT-112汽车,在朗乡、上甘岭、带岭局使用。
除引进进口柴油汽车外,1962年,首先在东风、桃山林业局使用国产解放牌CA-10B汽车运材,以后丰林、乌敏河等林业局陆续使用。1970年后,国产东风EQ-140汽车投入运材。在东风、翠峦、大丰、美溪、南岔、桃山等林业局。1976年,红星林业局改为汽运后,先使用解放牌CA-10B汽车,后使用东风EQ-140汽车。
此外,60年代翠峦、桃山等林业局还使用过苏联吉尔-130、吉尔-164,乌伊岭、东风林业局使用过吉尔-104,美溪林业局使用过国产江苏-140。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带岭林业实验局使用过维别斯柴油汽车,翠峦、上甘岭、南岔林业局浩良河汽车队使用过哈尔滨林业机械厂试生产的新曙光、林海牌汽车,大丰林业局还用过1台美国准将牌大型柴油汽车。1984年,乌伊岭、东风林业局还使用了国产柴-815汽车。至1985年,大丰、翠峦、上甘岭、南岔、乌伊岭、汤旺河、桃山等林业局都曾在同一时期内使用了2种以上型号的汽车。
二、工艺
汽运开始时,装、运、卸工艺较简单。汽车空载行驶至原木山楞或中楞场进入装车线,对好楞头、楞位后,由装车工进行装车。最初,全系人力装车,装完后捆好绳索,将原木运至中楞或贮木场,由卸车工卸车。1953年开始汽运时,大丰、美溪森工局均由山上楞场运材至河边中楞再行推河流送。1955年,上甘岭森工局利用达脱拉T-111汽车牵引冰爬犁运原木,每趟拉3节冰爬犁,运原木50~60立方米。1955年12月,美溪森工局507伐木场利用达脱拉T-111汽车带单轴拖车试运原条直运128贮木场(缓岭)。次年,大丰森工局带双轴拖车运原条也获得成功。从此,汽车运材生产工艺发生较大变革,由汽车本身运原木变为汽车带拖车运原条。其生产工艺比原木生产时增加了摘挂拖车、装卸场地带拖车转向、拖车在架杆下对位等,逐步实现了采用机械装卸车带拖车运原条。最初,本车与拖车通过交叉钢索连接,拖车容易跑偏,后改用连接杆连接,空载运行中拖车跟着本车在后面跑,仍不利安全。1964年,翠峦林业局汽车队取消了连接拖车的连接杆,实行了下行(空车)运行拖车上本车。其具体作业程序为:汽车空载发车前,将拖车吊放在本车车体上,再行发车;至装车场由装车机械将拖车卸下,使拖车和本车保持适当距离,对好位置装车。
此期间,东风林业局解放牌CA-10B带拖车运原条试验成功,开创了我国国产汽车运原条的历史。同时,翠峦林业局汽车队学习北京汽运八场、天津汽运四场、哈尔滨三棵树汽车二队汽车保养经验,制订了达脱拉T-111汽车保养工艺流程,制作了一套拆卸汽车各部零件的保养机具,修建了检车台和洗车台。次年国家林业部推广了翠峦的工艺改革和机具保养经验。
1973年,省森工总局又在翠峦林业局召开经验交流会,推广翠峦经验。此后,各汽运单位普遍效法。1976年,乌伊岭林业局汽管处学习翠峦作法,形成了19项配套成龙的检修保养机具和检修保养工艺流程。全林区汽车检修保养生产工艺从此步向较配套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1978年,带岭林业实验局采用预装架方式试行原条、枝丫预装获得成功。上甘岭、丰林、乌伊岭、南岔、红星等林业局先后搞了推广试点。1980年,上甘岭林业局在此基础上,又试验成功钢索式原条、枝丫材的预装,时称“双预装”。丰林林业局在枝丫预装的基础又实行了枝丫大捆机具化集装和组织枝丫材流水作业取得成功。同年3月,瑞典专家来伊春参加了林业部召开的斯康尼亚汽车使用保养座谈会,参观了乌伊岭汽管处的检修保养机具。1981年,市(林管局)在上甘岭召开现场会,推广了上甘岭的“双预装”和丰林林业局的枝丫大捆机具化集、装,但预装没有普遍推广。1985年,朗乡林业局在创建高效车队中推广了预装取得较好的效果。此外,还有少数原木生产单位。仍用本车运输原木,不带拖车。
三、生产组织管理
1953年开始汽运时,大丰森工局设机运车间,车间下设运材中队,美溪森工局设汽车队,下设小队。车间主任或队长按月计划将任务分配到中队或小队,中队或小队每天按日进度计划安排本队汽车至中楞装运原木,车间或车队按装运检尺野帐统计日任务完成数量。1954年,实行计划管理,配了调度。1955年,实行包车制,每1台汽车为1个包车组,汽运调度开始参照森铁运行图试行汽车运行图。1956年后,部分林业局的汽车队改称汽运管理处(汽管处),一般下辖运行段、检修段、调度室,以包车组为基本生产单位,形成处(队)、段、组三级管理网络。1958年开始,开展创“万米车”竞赛。日评比、月奖励、戴红花、吃“光荣桌”。形成大跃进组织生产的管理形式直至60年代初。此期间,丰林林业局王仁宽被评为全国林业战线的劳模。1963年,推广翠峦林业局的汽车运输,签订装、运、卸联保合同,建立了包修、包养、包检的三包责任制。1964年,东风林业局将汽车分到各林场,由林场负责装、运作业,林业局调度指挥行车,汽运生产组织管理变为局、场(队)二级管理。其它林业局,借鉴东风林业局生产组织管理经验,将汽车分给林场,或成立林业局直接领导的运材综合小工队。小工队的生产组织形式:一种以运材为中心,同时承担装车和汽车维护保养任务;一般配1台汽车起重机或绞盘机,4~5台运材汽车装运结合进行综合作业。另一种以单台汽车为主配司机、助手、装车工和一定数量的修理工进行装、运、修综合作业。1965年,鉴于汽车分散到各林场给统一管理带来困难,各林业局又恢复了汽管处(车队)
1966~197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林区汽运生产组织管理秩序被打乱。1973年,在翠峦林业局召开的“全省林业汽车运输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再次号召学习翠峦的管理经验,生产组织管理得以恢复。70年代末,大型汽车队一般除有负责运行管理的运行段、负责组织指挥生产的调度室、负责技术管理的技术室、负责保证设备状态的检修段或保养厂外,处(队)机关内部设有财务、材料、技术、保安等业务职能股或组,开始了每年1次的从林管局至林业局分层次的同行业创造先进车队的检查评比竞赛活动。自70年代末至1985年,在汽运战线先后涌现出五营林业局的赵德波、汤旺河林业局的温彤、孙树印等先进包车组和先进个人。
初期,汽运调度一般用生产专线电话与局、林场调度进行通讯联络,80年代开始,乌伊岭、桃山等林业局汽运处(队)开始试用无线电对讲机。1985年,朗乡林业局汽车队在创建高效车队中选用性能较好,技术比较先进的对讲机组织指挥生产。截至1985年对讲机的使用在全林区汽运战线还处在选型试验阶段。
四、运材公路
1953年,全林区有运材公路60公里,系只能在冬季近距离运材的简易公路和冻板道。1956年,大丰森工局开始修建正规的运材公路。1960年后发展较快,至1966年,运材公路达1012公里。1971年,达1388公里。1985年,全林区拥有运材公路5839公里,其中林管局管辖5432公里,内干线1421公里,支线2356公里,岔线1317公里。50年代,修建冻板道工程量小,投资少,修建时只需将伐根锯与地面齐平,清除树木、石头等障碍物,待封冻后利用冰雪将路面填平,冻实即可。
简易公路参照交通部门公路的一些技术标准修建,路基宽度单行线为4~5米,间隔一定路段设会车线。双行线为7~8米。一般不设边沟,个别路段只设简易边坡。50年代中期后,逐年修建正规标准公路,简易公路也向标准公路过渡。进入60年代,大部分运材干、支线变成标准公路。资源较少、使用时间短的夏季伐区运材岔线,则修建枝丫、小杆垫底,上面培土的简易木杆道。70年代后,除修建标准的伐区岔线外,还修建冻板道,每年冬季,全林区均有相当数量的冻板道承担汽车运材。
林业专用公路技术标准 1961年前,基本依据原中央人民政府森工部颁发的《木材运输道路与河道勘测设计纲要》的有关技术规定设计施工。1961年后,按林业部制定颁发的《林区汽车运输道路设计暂行技术规程》设计施工。1977年后,按国家农林部颁发的《林区公路工程设计规程》设计施工。
林业专用公路桥涵 50年代为木结构,跨度小,承载能力低的公路桥涵。进入60年代,建造了永久性、半永久性的桥涵,并对木结构桥涵进行改造。截至1985年,全林区(不含带岭实验局),林业专用公路共有桥梁827座、13963延长米。其中永久性的131座、6085延长米;半永久性21座、439.5延长米;木结构的675座、7438.5延长米。涵洞9339个。其中永久性的2495个。
运材公路养护与管理 50年代初,在汽运车间或车队下设若干养路段,负责公路的养护与管理。60年代开始,各汽运林业局先后建立公路管理处(电讯合一的称路电管理处),处下设段和道班。自此,从粗放管理走向科学管理,从不计成本费用到讲究经济效益。养路经济承包责任制,计有养路评分计奖责任制,养路承包奖惩责任制,养路费用大包干责任制,联劳联责计奖责任制,成本包干增利分成责任制等多种形式。截至1985年,全林区共有大型路管单位9个,场属养路段9个。
50年代初期,公路维修养护没有正规的工艺规范,哪里出现搓板路、马蹄坑等就到哪里去填土上沙,修好路拱,补好路肩,疏通堵塞水沟。冬季路面出现冰湖就去刨冰。使用的工具为锹、镐、水桶等。养护所用的沙子就地撮取。60年代,形成作业规范。按不同季节安排不同的维修工艺和养护办法,春季主要是清除积雪,疏通排水设施,搞好春融路害防治;夏季进行以预防为主的全面维修养护和薄弱地段的技术改造;秋季搞好秋封路面、防冻防雪;冬季进行次年的备料,维修设备,防雪防滑,大修桥涵和处理冰湖。1964年,翠峦局路管处开始采用翻斗汽车备料、送料、撒料。1975年后,五营林业局路管处组装了凿眼机打沙,采用撮装机装沙,使用改装为三角自流大厢的CA-10B解放牌汽车运沙撒沙。乌伊岭、大丰、翠峦等林业局先后自制了刮道机、路肩除草机等。东风、上甘岭、美溪林业局路管处开始进行除雪机的研制。全市运材公路战线逐步采用各种机械投入公路养护,养路工艺开始由落后的手工作业逐步向工序较衔接的手工作业、半机械化、机械化配合作业过渡。至1985年,各公路养护单位都实现了有部分机械配合的养路作业。全市有各种养路机械171台。其中洒水车5台、推土机30台、压道机7台、刮道机12台、手扶拖拉机29台,其余为解放CA-10B汽车。
50年代中期,运材公路的路况技术状态和养护质量,随同汽运的技术管理工作进行检查。1963年,开始建立公路养护管理技术责任制和定期质量检查制度,建立路桥档案。路况技术状态标准参照交通部门的标准。1966~1972年,公路养路管理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养路人员减少,冬季大部分养护人员抽出从事他业,公路普遍失修、失养,质量下降。1973年,全省林业汽车运输翠峦经验交流会后,开始配齐公路养护人员,学习翠峦、方正、清河3林业局养路部门固定路段,实行科学养护,消灭搓板路、马蹄坑和不合格路段的经验。1973~1975年,林业部分3年拨专款修复失修失养公路。1975年,按交通部《公路养护管理规程》,全市建立了分优、良、次、差4个等级的统一路况标准,参照《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开始贯彻“全面养护,加强管理,统一规划,积极改善”的方针。1979年,提出贯彻“管、用、养、修、护并重,以预防为主,维修、改造统筹安排,综合治理”的原则,健全技术责任制,坚持按优、良、次、差等级和路基、路面、桥涵、标志、绿化5项内容定期检查评定路况质量。开展了建设红旗道班、标准路段活动,要求公路逐步做到道床、路肩、边沟、绿化树木四成线。1980年,健全了各种原始记录,统计报表。1985年,林管局木材生产局制定颁发了《伊春林区林业专用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林业公路养护技术操作试行规程》和《林业公路养护安全技术规程》,以确保全面养护,综合治理。(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