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平车及其他运材方式 一、平车运材
建国初期,平车运材主要用于山楞至中楞或出河场至最终贮木场短距离的单台原木运搬。50年代,平车道(俗称轱辘马道)深入伐区,并实现了多节连接放车,实现了台车上山。此后,逐渐发展长距离多节运输直达最终楞场(贮木场)。
最初,其操作方法为将装上原木的台车,用木棒(闸杠)别在台车轮上,借闸杠的紧松控制台车运行速度。在有一定坡度的轨道上,借木材自身重量产生的下滑惯性,依靠放车工人掌握放运。2人放1辆车,分别站在台车的前后,把着闸杠各放1节,遇有逆坡由人来推。2人放车常出事故。1950年,带岭实验局工人谢瑞林在孙永昌创造的安全闸基础上创造了安全放车法,改为1人放1辆。1953年初,在借鉴吉林“五三年型”平车放车经验的基础上,带岭实验局技术员苗培生创造了《带岭式》平车多节连接放运方法。从坡度9度山坡上连接4辆平车往下运材,每辆平车平均载量4~6立方米,提高效率3倍。当年6月6~12日,东北森工管理局在带岭第九伐木场推广,翠峦、南岔、上甘岭等森工局很快仿效。50年代初、中期,南岔局主要依靠平车运材完成贮木场到材任务,全局最多时共有7条平车线路,分布在木曾(松青)、小西林、大西林、缓岭等地。1957~1958年,红星森工局在森运未开通前也采用了平车运材。
建国初期,平车运材台车用人力推着回空。1953年起,距离较远的开始采用接力循环放车法,仍由人力分段回空。此后,运材距离延长(长达几十公里),又采用马拉平车回空(“马吊子”回空)。年末,南岔森工局第五平车作业所姜英祥在平车多节连放的基础上发明了“绞闸器”,经过反复试验改进,创造了1次连接32辆直接放至贮木场的多节连放,又一次实现了生产工艺的变革。随着运材距离的延长和运材任务、运材台车的增加,开始设置中间管理站,站内设置会车线,进行空重车辆的会让和台车轴箱(耳盒)注油。1954年初,南岔森工局第五平车作业所分批放车、分批回空的定点运行经验在全林区推广。翠峦森工局北山平车作业所用C-80拖拉机作动力牵引多节平车实验成功,取消了畜力牵引回空。60年代,伊春林区逐步淘汰了平车运材生产。
二、人力运材
日伪时期至50年代初,曾用人力运材。用色木等小木杆制作的小爬犁,以人力拉着爬犁在冰雪道上运行,一般运距不超过2000米。载量在0.2~0.4立方米之间。50年代末60年代初,有的林业局如东风局,在冬运生产任务紧张时为完成任务而大搞的群众运动中也曾采用过。
三、畜力运材
林区开发初,畜力运材曾是陆路运材主要方式。其动力主要为马匹,由单匹马或2匹马拉1付爬犁。爬犁用胸径16厘米左右、长3~3.5米带根的小桦木做成,宽度70厘米左右,因其下端有根形疙瘩,亦称“疙瘩爬犁”。冬季,马拉爬犁利用冰雪道运原木至贮木场,每次运载量为0.7~1.0立方米。运材距离一般在5公里以内,人力装卸。50年代初期,南岔森工局在太平沟、晨明等地采用马拉爬犁在冰道上运原木,载量比在雪道上提高2~3倍。到中期,上甘岭森工局采用马拉大冰爬犁在冰道上运材,2匹马拉1节,每趟3~5立方米原木。50年代末,初建局的东风林业局也以畜力运材为主。畜力运材从70年代起基本上不再采用。
四、大车运材
建国初期,有的地区采用大车运材。主要用两辆平板车(“大轱辘车”)或4胶轮车运原木,人力装、卸,2~4匹马拉1挂车,每趟载量1.5~3.0立方米,运距一般不超过10公里。1951年,田升森工分局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曾1次雇用200辆大铁轱辘车,由当时的三所(燕安)分别运材到高老、田升(双丰)、王杨车站装火车。1958~1960年,东风林业局也用2~4匹马拉1挂车在运距不超过10公里以内运材。60年代后,则少用大车运材。
五、拖拉机冰道运材
1950年,林区调入拖拉机后,在冬初开始用AT3(阿特兹)和C-80拖拉机牵引冰爬犁运材,后来克特-12拖拉机也投入运材。一般C-80拖拉机1次牵引8—10台爬犁,1次可拉木材120~200立方米,最多拉250立方米。AT3拖拉机一次牵引3~4台爬犁,1次拉80~100立方米。有的从山楞运至中楞,也有的由山楞或中楞运至贮木场,运材距离一般在10~20公里,1950年,运材爬犁管理试行规程中规定,爬犁载量一般不许超高每台以15~20立方米为标准,最多不超过25立方米。C-80每列以8~10台为标准,每车4套,每套备用1台。AT3拖拉机每列牵引3~4台,每列以4台为标准,每车4套,备用1台。克特-12拖拉机每列牵引4~5台,每列以4台为标准,每车4套、备用1台。AT3、克特-12拖拉机牵引的冰爬犁中心内距为2.8米;C-80拖拉机冰爬犁中心内距为3.4米。
拖拉机冰道运材,对冰道要求比较严格,必须定期扫冰、浇水、随时维修,一般每天深夜由扫道工清扫1次,然后用马套子拉着水箱浇1次冰道上的冰辙。如出现砸窝子等则及时进行局部维修,使整个冰辙保持完好状态。
1950~1952年,拖拉机冰道运材主要是由山楞向中楞运原木。1953~1954年,上甘岭森工局采用拖拉机在冰道上连楂滚运原条直达贮木场。1960年,有的林业局在冬季使用集材专用拖拉机,采用背运方法短距离运原木,或使用东方红54拖拉机利用冰雪道拉大爬犁运材到贮木场。1980年后,友好等林业局用胶轮80拖拉机接运长距离原条集材运至山楞归原条大楞,一般距离在2~3公里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