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造材与选材 一、造材
1955年,贮木场原条到材后,除原木生产单位外,造材均由山上移至贮木场,成为其重要工序之一。除个别贮木场如上甘岭贮木场仍用弯把锯造材,其他全用机械。最早使用的是苏联哈林-100电锯,锯重30公斤,造材时1人操锯,其动力靠电站,电缆线多,操作不方便。1956年起,采用国产移动型K-5电锯,锯重7.9公斤,1人操纵,转数高,切削快,操作方便。1957年,五道库森工局124贮木场电锯修理工贾润三改造了哈林-100电锯连接板,提高了造材效率,部分贮木场相继仿效。1960年后,全部使用K-5电锯。截至1985年,K-5电锯仍在延用。贮木场造材的技术要求与山上造材相同。当初,贮木场一般修建简易造材台,1958年后普遍修建分节,有一定坡度的造材台。每节造材台,台面宽10~15米、长25~30米,1个完整的造材台由几节组成。1节造材台一般配1道锯。其工艺是:原条卸到造材台,量材员按棵检查树身缺陷,进行量尺,确定材种、材长并在树干上标记锯截位置,由造材锯手锯截原条。造材后的原木由检尺员检量径级、确定材种、等级,并在小头端面加盖号印,同时记帐,最后,由滚木工用搬钩把原木拨入平车或传送带。至1985年,伊春林管局各贮木场计有造材台43处153节。
二、选材
伪满、建国初,林区是原木到材,以人力选材为主。用人抬或肩扛原木,按树种、材种、材长、等级进行分选,归到楞头上。人力肩抬每副肩根据原木的大小配备人员,4人或6人、8人。小径原木以人扛分选。
人力推平车选材,首先是人力使用搬钩、压脚子等将原木装上平车,人推平车至相应的楞头卸下原木,空车从返空轨道回到装车点完成选材作业。1956年,实行原条到材后,原木由造材台装车工装上平车,由选材工推至相应的楞头卸下。此种作业方法仍属手工作业。用人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俗称“车后喘”。
50年代末期,有的林业局采用循环索牵引平车选材。以拖拉机或绞盘机为动力,用钢索牵引平车循环运转。平车下设有1个夹头,可随挂随摘,比人推平车效率高得多,但循环索受牵引索长度限制,难以远距离选材。60年代起,部分贮木场用电瓶车和传送带选材。电瓶车选材以电瓶车作为主牵引车,牵引平车在762毫米轨道上运行,根据平车上所装原木的类别,到相应楞头停车,由跟在电瓶车上的选材工卸下原木完成选材作业。传送带选材开始时一般采用索带式练环和滑板式传送带。70年代后,有的贮木场采用钢索、滚轮式和导链式传送带选材。其操作工艺一般为,原条在造材台上造材完毕,经检验人员品等区分后,由人力用搬钩从造材台上把原木翻滚到传送带上,原木随传送带运行到指定楞头时,选材工和卸材工牵动传送机的控制拉线,传送机停止运行,卸材工用搬钩把原木搬送到传送带下面的楞头上。1974年,丰林林业局曾试用森铁台车改装的用牙钳式离合器、电磁铁控制链轮、链条传动的自动抛木机进行选材,后因离合器等器材供应困难等原因未能坚持使用。80年代,选材已基本实现以传送带和电瓶车为主的半机械化作业。1985年,由于机械、电气零配件涨价和供应困难等因素,一些任务量不大的贮木场通过算经济帐,开始改电瓶车为人力推平车选材。同年,林管局所属23个贮木场用传送带选材的有铁力、桃山、朗乡、南岔、金山屯、翠峦、友好、双子河、上甘岭、新青、汤旺河、乌伊岭等贮木场;采用电瓶车选材的有圣浪、小白、美溪、大西林、乌马河、友好、上甘岭、五营、红星等贮木场;采用人力推平车选材的有双丰、桃山、神树、浩良河、晨明等贮木场。其中桃山、友好、上甘岭贮木场有2种选材方式和设施。年底统计,林管局各贮木场计有传送带25条,总长21650米;电瓶车轻轨轨道24条,总长18579米;人力推平车道12条,5110延长米。(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