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生产组织管理

第六章 木材生产管理

第一节 生产组织管理



  一、管理方式与层次

  1948年,为开发林区,政府组织农民入山采伐,同时签订外委承包合同,即林务局为甲方,各县入山农民组成的采伐运搬大队为乙方,双方组成冬运采伐运搬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林务分局正、副局长任正、副主任委员,各县采伐大队任委员下设中队,中队正副队长由县里来的干部和林务所长担任。当年双方合同包括:乙方入山人马数量、生产承包任务、生产作业地点、运搬距离、完成作业时间、材种规格、交货地点、工资标准及山场工棚、大道、楞场、爬犁的修建制作和其它有关事宜,以及甲方拨交伐区、人马粮食、草料供应与入山往返路费支付及人马伤亡抚恤等费用支付。1949年冬运,南岔林务分局与桦南、汤原、集贤、勃利4县签订了劳务合同。并成立了水运指挥部,组织管理水运推河流送生产,指挥部按河流下设专责人负责该河流的流送任务。当时南岔、带岭林务分局各河川的流送专责人是:五道库为朱显庭、双子河为宋喜文、么河为潘瑞祥、乌敏河为姜魁明、浩良河为姜万松、带岭为李维信、大猪泽为冯国政、小白为葛明。
  1949年冬运,林务所(作业所)招工组成的工队由工人代表(工队长)负责生产组织管理。工队内设事务员记工并发放材料工具;工资由工队长、事务员按工人的技术水平和出勤天数分等。入山套户(采伐运搬大队)在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自行组织管理。
  1950年开始,逐步废除上述把头剥削性的工人代表包工制,实行固定工人直营,工队长由林务部门任命,为林务部门的固定职工。工队成为企业的基本生产管理单位。当时,集运材拖拉机组成机运大队、中队、小队。其工资发放由林务所或作业所直接掌握,按完成作业量记工结算,用饷袋(工资袋)发给工人,称“饷金”。同年,成立流送管理委员会,组织木材流送、出河作业。森工作业分局下设水运作业所、出河场,所、场下设工队;局、所、场均成立管理委员会,其主任由局、所、场长担任,职能人员、技术人员、河流专责人为委员。采伐运搬、水运生产组织管理层次为局、所、工队3级,作业所内设统计、检尺大组、技术业务组等。
  1949~1951年初,单独成立森铁分局,与森工分局平行。分局下设机务、车务、工电业务、总务、财务、材料股。1951年起,林区开始编制企业年度计划,森工分局、作业所、森铁分局与各业务股按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编制月旬计划。1954年,采伐作业所改称伐木场,森铁处各专业股改为生产段,段下设工区或工组。伐木场工队改为工段,工段下设工组。管理层次为局、场(处)、段、组4级。1956年,山场工段按装车网点数量分设小工队,每个工段设2~3个小工队,为独立的生产单位。同时成立汽管处,处下设段,段下建工组(不算一级独立生产组织),管理层次变为局、处、段3级。
  1958年,推广“二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结合)经验。林管局、林业局、森铁处、汽管处(汽车队)等都成立了由党、政、工、青领导组成的生产建设指挥部,抽调干部组成办公室,领导跟班参加劳动,组织战役,创高产,放卫星,开展“万米车”等竞赛活动。1959年,友好、双子河、乌敏河、上甘岭4个林业局有122台拖拉机集材超万米,友好林业局96号包车组王金山创年集材23462立方米,伊东局晋金山自集自装创高产25119立方米。
  1961年,调整生产组织管理方式,林业局对各基层生产单位实行“定保”,林场对工段实行“包奖”。“定保”、“包奖”形式不一,比较普遍的为“五定五包”和“三包一奖”。“五定”为定任务、定人员、定设备、定消耗、定成本;“五包”为包任务、包数量、包质量、包工资总额、包成本、利润,设备使用期限和状态,符合抚育更新要求否。“三包一奖”为包任务、包工数、包成本费用,超额奖励。
  1964~1965年,推广东风、新青经验,大部分林业局撤销了林场工段,林场直接领导小工队。东风林业局首创采、集、装、运一条龙通天综合小工队。新青林业局将森铁处变为由局直接领导的几个专业生产小工队。生产管理层次由局、场、段、队4级变为局、场、队3级和局、队2级。随管理层次变革,开始推广新青林业局的“七到基层(即政治思想工作、计划编制统计工作、技术业务指导、商粮材料供应、工资编制、定项审查、生活服务到基层)、八上山(即粮食、商业上山送货、银行、邮政到山上办理现存取汇款及邮政业务、材料油脂供应上山、机械维修上山、医院医疗到工舍家属看病治疗、报刊杂志送上山)”,一竿子插到底为基层服务。生产组织管理推广了“五统一”,即“统一生产工艺设计、统一组织生产、统一平衡生产、统一安排作业计划、统一调度指挥”。还根据国家林业部的指示,开展了“五好”设备竞赛。即完成任务好(产量高、质量好、消耗低、成本低);操作保养好(遵章驾驶、按时、按号、按项目、按质量保养);设备性能好(零件齐全、操作灵便、运转正常、马力充足);安全运转好(故障少、事故少、完好与运用率高);资料管理好(原始记录准确、技术档案健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生产组织管理秩序被打乱,计件工资被废除。1970年后,各林业局普遍恢复工段,为最基层的生产组织管理单位。1980年起,全林区陆续采用承包形式。1980~1985年,计有个人承包、家庭承包、机组承包、联户承包、场长(主任)承包多种承包形式。承包者按合同内容承担责任和义务,有组织管理生产的自主权。随着机组承包、个人承包、联户承包的出现,部分场(所)撤销工段一级组织,由场(所)直接领导承包组。生产组织管理层次演变成局、场、承包组3级或局、场2级。

  二、作业计划与生产调度

  (一)作业计划

  1951年,林区开始编制木材生产计划。最初只是按企业计划与季、月作业天数编制作业进度,安排日、旬作业量和使用工数。
  1954年,全面推行作业计划。1955年春,森林工业管理局在乌敏河森工局先锋伐木场进行基层生产单位推行作业计划试点,总结出一套基层编制作业计划的程序和制度。自此,森工管理局、森工局、伐木场配备专人负责掌握作业计划的编制、审核。森工局建立计划、财务、材料、生产、劳动工资等科室按期编制、提供作业计划及资料,基层场(所)提前提出建议指标,然后召开基层生产主任、计划员、森工局有关科室参加的平衡会议,最后以命令形式下达正式计划。完整的作业计划包括:木材生产计划(含采、打、造、集、归、装、运、卸、选作业量、产量、材料指标);准备作业计划(含房舍、集运材道、楞场或装车场等施工);机械设备分配使用计划(含机械类型、运用台数、运用率、日班(台班)产量);劳动工资计划(含各工序劳力配备、工资总额分配);物资供应计划(含生产物资、材料、油脂、燃料、工器具等);成本费用计划(含各道工序经费及单位管理费)。森工局的作业计划以基层车间作业计划为依据,车间作业计划以工组作业计划为依据。工组计划包括:产品数量、质量(树、材、种)计划;劳动计划;材料、工器具计划;准备作业计划;技术组织措施计划。1956年后,各森工局基本按规定程序编制作业计划。部分森工局月间平衡会议改为电话会议。
  1957年,根据强化作业计划,建立生产责任制,开始使用生产任务通知书。季度生产指标于季度前15天下达;月份生产指标在生产月前10天下达。月(季)的生产任务通知书草案,经车间或伐木场主任、技术指导员、工段长组织工组和车间有关人员讨论,将有关意见提交局生产平衡会议。计划经局审批后,以生产任务通知书形式,由森工局长、总工程师签名下达,各车间(场)再据此下达至工段,工组。
  1966年后,作业计划管理工作一度陷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1973年,作业计划管理开始恢复,但不再下达生产任务通知书,部分林业局不再召开月平衡会议,只通过生产调度电话下达指标,上下平衡,编制各自的作业计划上报备案。基层场、所的日班计划由生产主任组织计划员、调度员收集资料听取段(队)长的意见后经生产会议编制,然后通过电话或局平衡会进行平衡,最后编成正式计划。1980年后,由于各种承包形式的出现,作业计划编制又随之变化,各局、场(所)根据上级下达的季、月生产指标或承包者根据承包合同所定的任务自行编制作业计划。各局、场(所)只是按季、月定期检查计划完成情况。

  (二)生产调度

  建国后,借鉴苏联和国铁经验,本林区率先在森铁中设调度,组织指挥列车运行。1950年,水运生产设调度,指挥推河流送、开关水闸时间等。推行作业计划以后,生产调度和作业计划形成木材生产组织管理互相联系,密切配合的2项工作。1954年,为加强生产组织管理,森工管理局生产技术处成立调度科,各森工局先后成立调度科或在生产技术科内组建调度组(室),各基层场(所)配备调度员,形成管理局、森工局、基层场(所)3级调度网。调度业务依据原《东北森林工业生产调度工作暂行规程》进行。
  随着原条流水作业的实现,森工局调度工作成为掌握生产状况、衔接3大工序的重要环节。1956年,森铁处、汽管处(汽车队)建立调度汇报、生产例会、生产情况分析、调度交接班、深入基层了解生产、逐级汇报生产、提报月报等一系列制度,并开始建立调度图板。图板具有年、季、月各项生产任务,技术经济指标计划,日、旬生产任务完成情况,设备配备运用情况,生产网点布置图等项内容。1961年林管局成立了包括营林、林产工业等在内的综合调度室,并相应地加强电话管理,内设林业电讯科管理林业电话管理所的通讯业务。各林业局的电话管理所大部分也划为生产科或调度科领导。
  1966~1970年,调度工作除森铁以外大都取消了例会、生产分析、月、旬生产查询和深入现场了解情况制度。营林、林产工业等部门各自设立调度,综合调度室解体。生产调度一般只是听汇报、记数字。1972年,贯彻《黑龙江省林业生产调度试行规程》,开始恢复编制作业计划和生产调度的一系列制度。林管局还制订了《局(厂)际生产调度竞赛试行方案》,以推动局及场、所调度业务竞赛评比活动。1973~1985年,调度管理机构几经变化,但生产调度一直组织指挥生产,担当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大部分林业局调度竞赛活动坚持始终。林管局也坚持每年1次检查评比。1984年,双丰等林业局通过调度组织林场、森铁处、汽运队、贮木场、电厂、供电所等单位签订保证到材的联保合同,按合同进行奖罚。1985年,金山屯林业局适应生产组织管理的变革,生产调度开始指挥汽管处直接配汽车到承包组。桃山、朗乡林业局贮木场调度开始采用闭路电视指挥生产。美溪林业局生产调度除抓日间生产进度、设备运用、工序衔接外,同时还抓生产成本和贮木场的原木售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