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产技术管理
第二节 生产技术管理
1949年,东北林务管理局制定颁发《东北国有林暂行伐木条例》、《东北区新定检尺办法》,本林区的采集作业和木材检量按以上规定进行作业,技术管理工作开始起步。在采集作业中,注意提高木材利用率和幼树保护,除梢头木外,60厘米以上的松木及水曲柳、核桃楸、黄菠萝不再用于枕木、坑木、车立柱、脚手杆。冬季根据张子良的建议制订了《冰道运搬17大公约》,规定了冰道运材的组织领导、扫道、浇道作业及其他技术要求。该“公约”是本林区第一个木材生产规则。同年,制定了水运《流送专责制》,明确了流送专责人的职责。
1950年春,东北林务总局在带岭召开推广采伐“四大经验”会议。本林区在采伐生产中开始推广刘金贵降低伐根,李国有“一面倒”伐木法,马永顺弯把锯伐木技术、四季锉锯法等。同年,森工管理局制定了《机运技术管理》、《运材爬犁管理》、《集材拖拉机操作技术》3个暂行规程,并举办了拖拉机驾驶员学习班。机械作业推行了包车组制和专车负责制。
1951~1952年,实行以径级择伐为主的采伐方式,要求做到“三大合理”(合理采伐、合理造材、合理利用),完成“四大任务”(降低伐根、利用梢头木、保护母树、爱护幼树),并推广乌敏河森工分局创造的马套子集材吊卯、垫卯经验,规定伐根要剥皮。采纳苏联专家建议;清理林场;肥沃土层厚地带用火烧式;瘠薄地带将小枝叶等散开;阴湿地带小枝叶堆积自然腐朽。水运加强河道整理,提高水闸、偏闸施工修建质量。1952年,森工管理局制定颁发《采伐运搬作业规程》(草案)和《机运作业规程》(草案),成立了技术保安科,加强了木材生产的安全技术管理。
1953年,林区开始贯彻东北森工管理局制定的《采运作业规程》、《森林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木材检验办法》、《原木鉴定技术员服务规程》等规程和办法。同时,制定一些新工具操作使用办法。1954年,森工管理局设立了森铁科、机械科;五道库、翠峦森工局成立了机械管理科;大丰、乌敏河森工局在生产技术科成立了机械管理组,增设了拖拉机、森铁、汽运专管人员。同年,执行东北森工总局制定的《拖拉机准备作业规程》、《克特-12拖拉机技术操作规程》。根据“机械统一管理办法”的基本精神,进一步健全《专人专机包车组制》,建立《机械调转交接制》、《机械保养、工具使用制》和《机械履历簿》、《行车日记》等制度和原始记录资料。采伐实行工组长负责制,采伐带验收制。水运推广《固定滑杆顶水关闸安全关闸法》及《出河流水作业》、《河内平台分材长出河》等经验。森铁运材推广《鲁宁式机车保养法》、《高振雨溜放调车法》、《聂菲多夫养路法》、《孙凤池双层作业法》、《藏纯一台车轮检流水作业法》。平车作业推广翠峦局北山平车作业所利用斯大林80拖拉机牵引平车运材和带岭局、南岔局第五平车作业所多节连接放、定点放车台车上山等作业经验。同年,转发了《中间楞场管理暂行规程》、《贮木场试行管理办法》,制定了森工管理局《中楞管理办法业务细则》。
1955年,森工管理局制定颁发了《伐区生产准备作业暂行规程》、《伐区生产设计暂行办法》等规程办法。伐木场开始伐区生产工艺设计,推广横带式集材法,专车专号(林班号)集材。转发了斯大林80拖拉机,达脱拉汽车操作等规程,推广了上甘岭建立保养卡片、制定保养进度表的经验。森铁运输执行机车三级洗检、车辆轮修及补助修制度,推广了苏联轧果尔科调车法、养路图解拨道法和临江森铁联动闸、黄泥河的安全链等经验。
1956年,森工管理局、各森工局先后成立先进经验办公室。各森工局车间成立了领导亲自负责并由技术员、老技术工人、劳动模范和有关业务人员组成的合理化建议研究鉴定小组,研究鉴定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并及时组织推广。根据苏联代表团建议,森工局(伐木场)组织移动修理车和修理组,机械中修不再下山。同时,各伐木场推广《拖拉机快速集材法》、《简易装车场及40米窄带采伐带皆伐》。森工管理局还制定了《达脱拉汽车使用柴油管理办法》、《延长轮胎寿命措施》、《油脂燃料消耗定额》,开始实行油脂正规管理。柴油经过过滤和沉淀后使用,运材汽车坚持定期技术检查。为使汽运伸入伐区腹部,又修建了“木杆道岔线”。同年,转发森工部《木材生产流水作业试行规程》,制定颁发《伊春林区伐区流水作业暂行规程》、《原条装车技术规程》、《清理林场试行办法》;建立《双班作业机械交接班制度》、《伐区作业材料管理暂行制度》;推广双子河乔世宽拖拉机定期保养和上甘岭李小学拖拉机1日3检及单车成本核算等经验。木材检验除转发国家条例细则外,制定下发了1956年等外材规格及材质标准、木材水运的几项措施。转发《森铁原条运输管理试行办法》及一些规定,推广了苇河森铁的技术管理经验。随着机械装归作业的发展,贯彻了克特-12拖拉机装归作业暂行技术规程及拖拉机维修消耗定额,推广了苏联代表团介绍的改进克特-12拖拉机的12项技术措施。
翌年,贯彻《伐区设计暂行规程》、《伐区准备作业施工验收规程》;推广了乌敏河森工局安全伐木场安全生产和南岔森工局李和工组合理灵活配备劳力提高伐木产量经验。同时,贯彻《原条卸车技术作业试行规程》、《贮木场原条造材暂行规程》、《K-5电锯造材技术作业暂行规程》;制定颁发《原条运材机械化贮木场规划暂行办法》;在贮木场建立造材技术专责制。开始执行国家森林工业部制定的一整套森铁规划,并结合规则森工管理局制定了森铁值班员接发列车、乘务员执务、线路综合维修等10项细则;建立了技术监察和定期技术业务测验制度。当年,在乌敏河森工局向阳伐木场召开修建无路楂岔线经验交流示范表演会,推广了该场刘兴武岔线工段修建无路楂岔线经验和冠洪章的机车安全操纵法。1957年,共推广先进经验、合理化建议114项。
1958年5月,林管局在翠峦召开技术革命现场会,总结交流13项技术革命成果。推广了伊东林业局东风林场自集自装、双子河机械化实验局联合集装、友好森铁18T蒸汽机车日车400公里的经验及翠峦林业局多条河汇水连续作业、上甘岭林业局电锯每天一小检、5天一大检、10天一大卸的保养作业及达脱拉汽车双轴拖车运原条的经验等。是年,共汇集印发发明创造或技术改进经验251项。
1959年,全林区木材生产战线展开了以苦练生产技术基本功为内容的生产技术比武与技术革新运动会。林管局和各林业局举办了不同工种、不同形式的训练班或生产运动会。是年,制定颁发了合理造材、平车运材技术管理、降低阔叶树流送沉底率等规程方案。提出“分散采伐、全面铺开、采育兼顾、长期经营”方针,强调因地制宜地确定采伐方式。
1960年,伊春林区提出为实现生产持续全面大跃进,把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推向更新、更大、更高的高潮,向生产自动化、机械化、电气化、综合化,丰产化进军的口号。由于所提口号与现实有距离,部分单位推广经验没能因地制宜,成果不显著;有的在生产作业中轻视森林培育,仍然重采轻造。1961年,整个林区开始全面调整,突出强调“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态度。10月,林业四级干部会议推广了“采育兼顾伐”经验,再次强调合理采伐、合理造材。同年,转发了省林业厅“关于加强中楞管理几项规定”,制定了《森铁各级人员责任制执行条例》。年末,根据《东北内蒙古地区合理造材技术规程》(试行),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合理造材工作的几项规定》。
次年,转发了省林业厅《木材冬运伐区生产工艺设计30条》,制定下发了《关于1962年冰雪滑道伐区工艺设计的决定》。组织参观了友好林业局双兴岭林场的缓坡滑道集材、捅沟归楞装车、偏坡楞与天桥楞的利用、取土修滑道的经验及柴河林业局的反八字形网道化滑道集材经验。召开现场会推广翠峦林业局汽车运材、轮胎管理、汽拖车检修保养、乘务员三检制等方面经验,再次强调各车队成立技术室,健全行车日记、原始记录和技术档案。伐区生产推广了罗圈河综合小工队的经验。产品验收推广了乌敏河林业局提高木材质量、完成材种计划的经验。
1963年6月,林管局通过“林业技术工作座谈会”,强调林业局设总工程师,总工程师下设专业工程师,场(所、处)设主任工程师,段(队)设技术段(队)长,实行三级技术管理。各林业局先后建立了总工程师室,由林管局呈报国家林业部批复了一批工程师,拟定了一些新的规章制度,修定一些技术标准。推广大海林森铁以“四个一切”为内容的正规作业经验。
1964年,林区转发了《加强林业机械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草稿),贯彻了东北林业总局制定的“十不准、五定一好”制度,开展了大练基本功和设备技术状态升级活动。翠峦林业局油锯手杨喜林不仅台班伐木产量高达100立方米,而且油锯使用两年仍是五好设备,他还能蒙上双眼拆装油锯无差错;上甘岭林业局达脱拉汽车助手罗维义蒙上眼睛摸汽车56个润滑点;双子河林业局特德特集材-40M拖拉机助手王英洁蒙上眼睛摸拖拉机89个润滑点无遗漏。通过6月中共伊春特委、伊春林管局在东风召开的企业管理现场会和10月中共东北林业总局党委在东风、新青召开的“东北、内蒙古林业企业革命化东风、新青现场会”,推广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十大制度,及采育兼顾伐和采育双包制,并开展采育兼顾伐和伐区作业质量的检查,使采育结合进入一个新时期。
1966年,开始强调伐区拨交和检查验收。伐区清理和集材处理开始作为生产工序中的1项必须进行的工艺管理。造材推广了友好林业局的“弓形尺”和“看、验、算、量、定、保”六字造材经验。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整个林区的木材生产技术管理基本上处于有章不循的状态,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70年代初期。
1971年,地区木材局开始抽调人员着手编写《木材检验》讲义,举办木材检验人员培训班,在红星召开“伐区生产工艺设计会议”。林区重新开始加强木材检验技术队伍和伐区生产工艺设计工作。翌年,贯彻省林业总局制定的《东方红-54、集材-50拖拉机集材技术操作试行规程》和《汽车运材技术操作试行规程》,制定下发了《伊春地区木材检验管理暂行办法》。
1973年,贯彻国家农林部《关于试行森林采伐更新规程》。木材生产坚持执行“先设计后生产,不设计不生产”的原则。伐区作业前先进行调查设计,按设计进行准备作业。在设计中因林因地制宜,按不同林分条件确定采伐方式,组织生产。伐区作业推广了新青林业局丽林林场利用清林中的采伐剩余物,生产小规格材、杂木杆、鱼网桩等小材小料的“采育用统筹作业”法。森铁、汽车运输恢复推广大海林林业局森铁以“五个一切”为内容,以“四化”建设为目标的正规作业经验;机车实行总成互换标准修车经验;绥阳、铁力森铁线路“三化”(枕木油浸化、道床石碴化、桥涵永久化)建设等经验;恢复推广汽运战线汽车、拖车定程保养,实现机具化和轮胎烙号,单胎立卡,以车定胎,定程换位等经验。
为全面加强木材生产集运战线的技术管理,1975年,地区木材生产局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座谈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伐区机械、森林铁路运输、汽车运输管理、林业公路养护和通讯线路管理方面的4个管理方法。在森铁、汽运战线组织开展了“二车二线”(机车、台车、汽车公路线与通信线路)升级活动。要求森铁蒸汽机车加强水质化验,闯过汽密关、泄漏关、水垢关。森铁车辆、干支线路消灭不合格状态。汽车、拖车强化三级保养,做好出车前先检查,行车中常检查,收车后必检查的一日三检工作,逐步建立洗车台、检车台,实现机具保养“二台一化”。
1977年,进一步贯彻《森林采伐更新规程》,推广新青林业局北影林场“采育用一次净号作业”,丰林林业局丰岭管理区,铁力林业局林场的伐区剩余物生产利用和林场烧枝丫等经验。开始恢复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机械管、用、养、修和油脂材料管理制度。同时,组织开展了技术业务学习,岗位练兵与红旗竞赛活动。机械战线先后恢复了固定包机制、维修保养制、岗位练兵制、交接班制、1日3检制、月份联合检查制、零配件更换鉴定以旧换新制。还推广铁力林业局红旗林场机械管理和柴油三级过滤经验。
1978年,开始强调恢复以工程师为主的技术责任制,推广了丰林路电处的公路养路机械化和乌伊岭汽管处的汽车运材检修保养机具化经验。开展了技术大比武活动。是年,举办了机械战线第一届技术表演赛。9月,开展了“质量月”活动,将伐区作业质量、合理造材、贮木场管理列为检查的重点内容。伐区集材推广南岔林业局单杆集运枝丫法;开展了集材-50拖拉机包车组竞赛,提出森铁机车、车辆、线路及公路标准化要求。1979年制定了《木材生产各条战线排头兵经济技术指标和条件》,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年末,转发国家林业部《东北林区汽车运材技术管理规程》,并在汽运战线推广“九孔片”、“三重喉管”、“锯沫纸浆滤芯”等节油经验。1980年,转发林业部《集材拖拉机技术管理试行规程》及第三代《森林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森铁线路维修作业开始推广使用以养路捣固机为重点的养路机械。公路养护开始推广使用刮道机和以手扶拖拉机、解放牌汽车改装的三角自流大厢运料、撒沙、整平机具。
1981年,贯彻转发林业部国有林伐区作业质量检查评比标准、伐区拨交验收办法,森铁蒸气机车、内燃机车、车辆检修、森铁线路、通讯信号设备维修规则及省林业总局枝丫材生产措施方案。3月,在上甘岭召开“双预装”现场会,推广原条、枝丫预装经验。
1984年,制定了《林业公路养护质量管理评比方案》,在伐区、森铁、汽运、公路4条战线,举办了“文化大革命”后的首次木材生产战线油锯手、森铁乘务员、汽车司机、公路养路工技术能手经验交流技术比武选拔赛。
1985年,制定了《林业公路养护技术操作试行规程》、《林业公路养护安全技术试行规程》,并举办木材生产战线采运技术员、森铁车辆检车员、汽车检修保养工、公路路检员经验交流技术比武选拔赛。
1980~1985年,本林区先后推广了“半挂拖车运枝丫”、“原条预装”、“柴油预温”、“塑料机库、工舍”、“枝丫热水锅炉”、“汽运二台一化”、“EQ-140汽车真空怠速节油器”、“森铁车辆轴承”和“420胶膜轴瓦”、“铝基钢带轴瓦”、“森铁线路三化建设”、“公路养路机具化”等经验。试验鉴定了森铁线路、公路2种除雪机。试将无线电对讲机用于指挥生产,电子计算机用于生产技术数据的储存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