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木材生产机械
第一节 木材生产机械
一、采伐机械
1950年伊春林区首次从民主德国进口哈林—100型油锯3台,投放在乌敏河森工分局,用于山场造材。1954年,进口该型油锯141台。但由于该锯为2人抬式,重量大,携带不方便,未能在山场采伐中推广。同年,从苏联进口采尼美K—5电锯59台,分别投放在友好、上甘岭2个森工局。由于受电站、电缆限制,移动不便,作业范围小,只应用于贮木场造材作业,未能在山场推广。1959年10~11月,国家拨国产“卫星牌”(后定型为051型)油锯194台,配给双子河、友好、上甘岭、丰林、新青、东风、翠峦、乌敏河、美溪、南岔、伊东林业局。该锯净重11公斤,最大功率时转速5000转/分,锯导板有效工作长度440毫米。由于051型油锯重量轻、携带方便、单人操作、安全可靠、效率高,成为伊春林区选用的重要采伐机械。1980年,桃山、朗乡林业局试验使用西北林机厂生产的GJ—85高把油锯,其采伐、造材作业均获成功。1982年,在桃山局召开了GJ—85高把油锯使用推广现场会,并在全林区应用推广。
二、集材机械
1950年夏秋,东北森林工业总局决定在全区使用拖拉机集材,从苏联引进KT—12集材拖拉机50台,首次在乌敏河森工分局4个作业所进行机械化集材试点。经过冬季试运,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并显示了机械集材生产的优越性,机械化作业使作业的时间由过去的100天延长到160天;机械作业的效率大大高于畜力,1台KT—12集材拖拉机1天集材量等于18付马套子集材量。1952年,国家又分配给林区KT—12集材拖拉机15台,集材拖拉机全部集中于双子河森工分局使用。1953年,拖拉机集材在友好、上甘岭森工分局推广。到1956年,伊春的8个森工局全部采用了拖拉机集材。1960~1964年,又先后从苏联引进TIIT—44、40M和TIIT—60集材拖拉机,投放在东风、红星双子河、友好林业局。1967年,全区购置松花江拖拉机厂生产的J—50集材拖拉机40台,全部投放到乌伊岭林业局用于山场集材。该拖拉机通过使用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与进口机相比性能好、技术先进、工作效率高,在平均单株材积0.65立方米,每公顷出材量120立方米,平均集材距离500米的作业条件下,台班产量(冬季)可达42立方米,作业成本为2.02元/立方米;零配件有保证,价格较低。由此,国产J—50集材拖拉机成为全区主要集材机械。1975年,松花江拖拉机厂试制成功集材—80轮式拖拉机,该机采用四轮驱动,液压操纵,低压轮胎,牵引力大,转弯半径小。通过在朗乡林业局试验,当集材距离为1500米时,油耗1.76公斤/立方米,直接成本1.66元,该机从1976年开始在部分林业局使用。
三、运材机械
伊春林区运材机械主要有汽车和森铁机车。1950~1960年,运材以森铁为主。1970~1985年,运材由汽运、森运各占一半,后过渡到以汽运为主,森运为辅。截至1985年,全市仅有新青、友好、朗乡,铁力4个林业局还留有森铁运材,其余森工企业全部为汽车运材。
(一)、汽运机械
进口运材汽车 1950年伊春林区采用苏联产C—80、AT3拖拉机进行冰道运材。1953年,国家分配给伊春林区捷克斯洛伐克产TATRA—111型柴油汽车80台,首次在大丰、五道库2个森工局进行汽车运材。1965年,进口TATRA—138型柴油汽车53台。1975年,进口TATRA—148型柴油汽车48台进行汽车运材。是年,还引进了技术较为先进的瑞典产斯康尼亚LT—110型柴油汽车50台,在乌伊岭、上甘岭2个林业局投入生产。1983年,又引进瑞典产斯康尼亚LT—112型柴油汽车17台。
国产运材汽车 1962年,伊春林区开始使用国产“解放牌”CA—10型汽车运材。1978年,美溪林业局选用东风—EQ—140型国产汽车运材。1980年,翠峦、上甘岭等局还使用哈尔滨林业机械厂试制的“新曙光”、“林海牌”柴油汽车,取代进口大吨位柴油车,但因两种汽车质量均不过关,短期内都作了报废处理。70~80年代,全区运材以国产油汽车为主,大吨位进口柴油汽车为辅。
挂车 1963年伊春林区汽车运材采用原条运输作业方式,所选用的挂车除捷克斯洛伐克产单轴和波兰产双轴汽车外,主要选用牡丹江林业机械厂生产的GT一7和GT—15原条挂车,该挂车为推力杆式悬挂结构,挂车气压制动装置,强度和安全性较好。
(二)、森铁运材
机械机车 1953年乌敏河森工分局开始使用德国产18吨饱合式蒸气机车,逐渐淘汰了小型内燃机车和7.5吨蒸气机车。同时,先后在铁力、朗乡、带岭、上甘岭、丰林等局森铁采用荷兰进口的28吨过热式蒸气机车。1960年后,全区森铁全部使用了石家庄动力机械厂和哈尔滨林业机械厂生产的国产28吨过热式蒸气机车,美溪局则采用了民主德国进口自重15吨的“卡尔”100HP柴油内燃机车和国产—120HP内燃机车。
车辆 1955年前,林区使用的森铁车辆是没有减震、缓冲装置以及用钩环联接的5吨德式台车。1955年更换为带有制动装置的7吨德式台车。1956年随原条流水作业运输工艺的实现,全部更换为14吨合并台车和14吨、15吨板车。1971年后,开始使用国产TT—20A、TT—20B重型台车,自此,两种台车成为伊春林区主要的运材车辆。
四、装车机械
1953年伊春林区购置了第一台T∏—3型绞盘机,在双子河森工分局装车作业中首次采用。1954年购置单筒电动绞盘机10台,用于该局装车作业。1961年后,逐步采用国产双筒柴油绞盘机。直到1985年,该机仍是各林业局山场、贮木场普遍采用的装、卸车机械。此间有的生产单位利用集材拖拉机的绞盘机或东方红—75拖拉机的驱动轮作动力,利用架杆缆索进行自集自装作业,其特点是起重量大,1次可吊起5~6立方米木材,回空快、装车效率高。1978~1980年,带岭、上甘岭、东风林业局先后研制了运材汽车原条、枝丫预装架,将原条预装在预装架上,缩短了装车时间,提高了汽车周转率。
五、贮木场机械
卸、归、装作业机械 50年代初期,林区卸、归、装作业采用拖拉机、绞盘机进行。1958年后,采用架设木架杆回运缆索将卸、归、装作业由拖拽式改为空运式。1965年后,出现了装卸桥、龙门吊。本林区最早使用龙门吊卸车的是东风林业局。1968年,该局使用大连起重机厂设计制造的龙门吊,台班产量可达1500立方米。截至1985年,林管局所属16个林业局的贮木场都应用了龙门吊装卸。贮木场造材作业主要使用手提式电锯和油锯,普遍选用的是国产M2L2—950和M3L3—950电锯,前者功率为1.4千瓦,重量9.5公斤,电源频率为200赫兹,需专设一套变频机组;后者功率为1千瓦,重量11公斤,普通工频电源,生产效率一般为100~130立方米/台班。
选材作业机械 1952年大丰森工分局贮木场自行设计制造了第一条板链运输机,用于出河作业。1956年,带岭林业实验局贮木场使用环链运输机选材。1964年,引进索式输运机选材。1965年后,轻便、简单的夹钳式钢索输送机开始在伊春林区使用。1974年,部分贮木场采用可折链输送机选材。此外,有些贮木场还用可控硅电瓶车选材。
[$$p]000015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