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胶合板 红星胶合板厂,由6名家庭妇女创办的。始建于1970年,是全市最早的胶合板生产厂家,初期该厂条件艰苦,厂房是借用的马棚子,主体设备是从哈尔滨购买的报废的单板旋切机;用大铁锅熬胶,手工涂胶;以木板作上下压板,用铁环索联接上下4条道轨,人工旋转螺杆加压;单板、合板依靠天然干燥,单板剪切用人力铡刀。当年,试制成功360×90厘米3层豆胶桦木镜背板。此后,该厂逐年投入资金扩大再生产,改造厂房更新设备,产品质量、数量日渐提高。1973年,生产胶合板640立方米,产值49.9万元。1977年,大丰、翠峦林业局及南岔木材水解厂、浩良河木材加工厂等自筹资金,开始筹建胶合板厂或胶合板车间。设备主要是外购或自制,不配套,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低,产品质量不过关。浩良河胶合板车间因自制设备简陋,故障频出而转产空心门。到1979年,全市共有胶合板厂11家,产量7036立方米。80年代,全市胶合板生产形成高潮,由于胶合板市场热销,各林业局相继建立了多处胶合板厂,原有的胶合板厂通过改造扩大了生产能力。1981年,桃山、朗乡、五营3个林业局建成了胶合板厂或车间,设计能力分别为800立方米、5000立方米、1500立方米。1982年,建成了汤旺河、南岔林业局胶合板厂,分别投资119万元和297.3万元,设计能力分别为1000立方米和5000立方米。同时,翠峦、红星胶合板厂进行了扩建,红星胶合板厂年生产能力,由1971年的200多立方米增加到1983年1300多立方米。翠峦胶合板厂年生产能力,也由建厂初期的500立方米增加到1984年3000立方米。各胶合板厂纷纷以国内较为先进的配套设备更替了原有设备,达到了机械化流水作业。1983年,友好区筹建设计能力为年产10000立方米胶合板厂,总投资1163万元。1984年,新青区10000立方米胶合板厂开始筹建,投资1361万元,至1985年,该厂还处于土建阶段。截至1985年,全市胶合板年生产能力为57500立方米,当年产量36455立方米。产品规格有91.5×91.5厘米、91.5×122厘米、122×183厘米等规格,还可按用户要求加工特殊规格。
设备与工艺 伊春市胶合板生产使用铁力木材干馏厂生产的尿醛树脂胶。全市胶合板生产工艺相同。其工艺流程为:
伊春市胶合板生产初期,设备简陋,半手工、半机械化作业。70年代后期,胶合板生产采用国内多家生产的不配套设备,还有一部分为自制设备。翠峦胶合板厂使用的设备,主要有佳木斯产183厘米旋切机和山东产91.5厘米旋切机各1台,自制网带式干燥机1台(按北京昌图木器厂图纸自制),南岔木材水解厂生产的15层热压机1台,佳木斯产剪板机2台和及其它不配套设备。生产的产品质量差,产量低。80年代,新建的胶合板厂购买设备注意了成型配套、多家比较,尽力购买国内较先进的设备。此前,对所建的胶合板厂设备进行了更新:有的改造了旧设备,有的新上了生产线,扩大了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了产品质量。
原料来源 全市胶合板生产所需原料,除友好局胶合板厂3000立方米胶材是国家计划内调拨外,其余均由林业局自行调剂。用的材种主要有桦木、椴木、水曲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