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多种经营
第五章 多种经营
伊春林区开发建设初期就有多种经营生产。1948~1985年,伊春林区多种经营生产大体经历了3个历史发展阶段。
1948~1958年,为分散型的自然经济发展阶段。林区主要从事木材采运,多种经营处于无组织的自发性阶段。特点是生产规模小、形式分散、品种单一。1957年,开始出现企办农场和职工家属生产队。据不完全统计,1958年伊春市农牧业和副业生产产值实现207.8万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6%,从事农牧副业生产的劳动力3043人。
1959~1979年,为封闭式的自给性经济发展阶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林区提出了“三化、四自给”(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肉、鱼、蛋、蔬菜自给)的方针和“大搞人民经济生活”的号召,伊春林区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以农副业为主体的有组织的多种经营项目。“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走“五七”道路,大都从事农副业生产。由于这个时期受“左”倾思想影响,林业的多种经营生产实行的是林业企业统办统管,这种封闭式的自给性经营方式,严重阻碍了多种经营生产的发展,20年间,多种经营生产在林业中的比重变化不大。
1980年以后,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从解决森工企业“三单一大”(单一全民经济体制、单一林业生产、单一计划经济、大锅饭)入手,提出了“一下四上一活”(木材调下、营林、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地方工业生产大上、把流通领域搞活)和综合立体开发的发展战略,多种经营很快突破了单一搞农副业的产品结构和单一自给型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多产业、多门类综合发展的格局,走上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