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生产项目与主要场家

第二节 生产项目与主要场家



  一、项目及产品

  1982年,市委在多种经营发展项目上,本着原料有来源,生产有技术,产品有销路,经营有效益的原则,提出了菜、猪、鸡、木耳、药材5个突破和牛、羊、兔、蜂、鹿、鱼、山野菜、白瓜籽,社队造林、加工、建材10个“不放松”要求。各地在多种经营发展范围上实现了各行业一起搞,在发展项目上实现了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大、中、小项目一起抓;在生产上,实现了木耳、蔬菜等大宗长远发展项目由全民、集体搞,养殖业和其它小项目由职工家属搞,专业户重点户应运而生。大丰区确定了“一猪、二鸡、三木耳”的经营方略;铁力县确立了“三种、六养、多植树”10个重点项目;南岔区确定了种、养、采、加4业为主要生产内容,每业都有1~2个重点项目的经营方略,并在全市多种经营生产中获种人参、养奶牛、种木耳、养貂、采山野菜5个第一。年末,全市多种经营生产项目达57项,种植业有人参、木耳、平贝、蔬菜等,养殖业有猪、鸡、牛、羊、兔、貂、蜂、鱼等,采掘业有黄金。多种经营产品达213种,其中种植业主要产品有人参、木耳、大豆、各种蔬菜,养殖业有兔毛、禽蛋、蜂蜜、貂、鹿茸,采掘业有黄金,采集业有刺嫩芽、蕨菜、猴腿、蓝靛果、弥猴桃山野菜、山野果及其加工品。全市多种经营蔬菜总产量1.95亿公斤,人参7万公斤,生猪饲养量达170350头,鸡存栏1、万只(其中商品鸡18万只),牛15107头,羊27089只,兔13750只,貂2835只,木耳250万段(产耳1万公斤),采金508两。
  1983年,全市多种经营菜、豆、薯总产量2.25亿公斤,养蜂2300群,养鱼水面达1300亩,产鱼30万公斤。同年,人参、鹿茸、刺五加、五味子等药材,水貂、黄鼬等皮张及熊掌、飞龙(花尾榛鸡)兔肉、鹿肉、山野菜等山珍野味出口创汇160万元。1984年,新上了种植细辛、葡萄项目,家禽开始向肉蛋结合和鸡、鸭、鹅结合饲养发展,养猪开始向瘦肉型发展,多种经营产品由自给型向商品化发展。随着种、养、生产品等种类的增加,各类鲜活产品也随之增加,促进了加工业的发展。全市有加工厂点63处,加工品种达18种,加工业创产值2996万元,形成了以人参、饲料、果酒、熟食等项目为重点的加工业。同时,第三产业有了发展。各地根据群众生活和林业生产需要,以城镇、乡村、场所为依托,发展了以商、饮、修、配、补为主的第三产业。网点达2300处,收入2253万元。
  1985年,各地从实际出发把骨干项目作为重点,按季节、区域抓落实,使生产领域不断扩大,一大批具有林区特点的骨干项目开始形成,全市专业户、重点户达7707户。人参留存面积达1976亩,产鲜参15万公斤;木耳628万段,产耳21.15万公斤;养猪20.9万头,出栏98179头;养鸡218万只,产蛋1177万公斤;黑加仑、平贝、天麻、粉坊、榨油、酿酒、建材等生产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朗乡、铁力两个林业局还开始人工孵化林蛙试验。

  二、生产场家

  乌马河农场 乌马河农场建于1970年,是乌马河林业局企办农场。全场下设4处人参场,1个小木材加工厂,1个农副产品加工厂。还有农业队、营林队、机械队和房建队,有职工、青年799人,农业耕地3000亩。这家农场曾一度以农为主,围绕土地转,8年亏损43万元。1978年以后发展以人参为骨干项目的多种经营生产,走“以农为主,以多养农,以多致富”之路。人参面积发展到2万平方米,一举甩掉亏损的帽子。1983年,人参留存面积15.2万平方米。1985年,人参留存面积35万平方米,作货4.4万平方米,产鲜参6万公斤,加工成品参达1.6万公斤,其中红参1万公斤、礼品参30万盒,产值350万元。还发展了猪、鸡、鹿、蜂、木耳、细辛生产项目。有鸡2万只、猪250头、鹿9只、细辛2亩、蜂40箱。年末全场多种经营产值和收入实现500万元。
  浩良河经营所 南岔林业局浩良河经营所建于1952年,是伊春林区最早的经营所之一。1979年后,立足于本地资源,突出发展多种经营生产。1982年,开始种木耳、人参,并养猪、养鸡。1984年,成立了油坊、粉坊、豆腐坊,安排富余人员30多人。1985年,有木耳段76万段、产耳2920公斤,人参在床面积5万平方米、作货参达2929.5公斤;养猪750头,养鸡2450只。生产食用菌21万瓶。年末实现多种经营产值104.5万元。有职工、青年410人,其中从业人员I91人,占劳力总数的31%。

  三、专业户

  人参专业户赵克明 铁力县年丰乡长山村村民。1981年开始试种人参,1983年承包责任田30亩,人参留存面积2980平方米。1984年,新播籽1000平方米、移栽4000平方米、作货550平方米。年末留存面积7430平方米,卖商品参和参籽收入33000元。1985年,人参留存面积达1万平方米。
  蔬菜专业户陈同义 友好林业局爱国大队第一生产队农业技术员。1983年承包生产队2477平方米大棚、500平方米温室和9亩耕地,当年向国家交商品菜38482.5公斤,收入1.95万元,纯收入1.12万元。当年被评为林业局的致富户和科技示范户,受到表彰奖励。1984年,又办起了“四季青”家庭农场,当年大棚黄瓜亩产达7500公斤,小菜复种亩产2014.5公斤,培育出成龄壮苗63.3万株,价值1万余元。
  养鸡专业户 李淑珍是伊春扶林办事处通山街居民。1981年3月,借款500元,买了70只成母鸡,当年又购了400只鸡雏。年末存栏蛋鸡240只,向国家交售鲜蛋2000公斤,供应市场600公斤,收入4000余元。1982年,贷款7000元发展养鸡,使存栏蛋鸡达500只,交售鲜蛋2000公斤,供应市场1400公斤,年末收入5400元。1983年,又建鸡舍50平方米,买鸡雏1000只,年末存栏蛋鸡达640只,向国家交售鲜蛋3000公斤,供应市场2300公斤,收入7000元。1984年,共育鸡雏2300只,其中来克航鸡1500只、骆驼红肉鸡500只、芦花鸡300只;年末蛋鸡存栏1000只,全年向国家交售鲜蛋3500公斤,为市场提供鲜蛋3500公斤,纯收入15000元。
  养蜂专业户王长远 翠峦林业局开源河林场退休工人。1971年开始养蜂,1973年发展到17箱,收入2000余元。1982年发展到102箱,当年产蜜3000公斤、王浆45公斤、蜂蜡75公斤,产值1.3万元。1983年产蜜8000公斤、蜂王浆65公斤、蜂蜡100公斤、巢坯1200块,产值2万余元。1984年购汽车1台,扩建蜂场,蜂群发展到200箱,产值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