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管理与效益 一、机构
50年代,曾建立林管局多种经营处(后撤并)。此后,一直到1982年前,多种经营无独立的专门管理机构。是年2月,市政府成立了多种经营办公室,编制10人。同年,铁力县、嘉荫县、南岔区、大丰区、友好区、五营区、伊春区、乌伊岭区、翠峦区先后成立了多种经营办公室,南岔浩良河经营所成立了多种经营段。1984年3月,在原多种经营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林管局多种经营局,是市政府、林管局下设的职能局。负责对全市森工多种经营生产实行业务指导,编制下达全市森工多种经营生产计划指标,检查指导完成情况,做好综合协调,并通过调查研究为市政府、林管局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等工作职能。多种经营局成立初,编制18人。内设经济作物科、养采科、秘书科、计财科。1984年,各林业局厂先后成立了多种经营科或多种经营处。1985年,双丰、桃山等林业局将多种经营处改为多种经营公司。
二、经营管理
1982年初,根据中央和省关于发展多种经营的有关文件规定,伊春市结合实际,落实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资源保护“三地一副”(自留地、饲料地、薪炭地、副业生产)定产销合同,发展“两户”和家庭副业等一系列政策,在国营、集体的多种经营场(厂)队普遍推行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超产奖励、统分统管、小段包工、定额管理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对“两户”生产在饲料、资金、畜源和物资上给予扶持,市农行给予贷款2540万元。在农村落实了“三地一副”政策,在城镇落实了职工以肉蛋换料、育雏带料和收购肥猪每公斤补贴饲料费0.035元的政策。全市带料育雏53万只,育商品鸡18万只,兑现供应饲料135万公斤。全市普遍推行了产销合同制,此间,全市结合实际采取一些鼓励措施。乌伊岭区对个人每养一头母猪划给饲料地1亩,城镇居民每养1头猪供应饲料250公斤。美溪、红星、大丰区实行了生猪保险,兽医分片包干负责防疫、治疗和死亡保本的政策。
1983年开始,普遍引进和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总结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经验。在单项技术上,全市推广了10项高产科技经验(成果),主要有“伊春区对山农场大棚黄瓜高产经验”,铁力、乌马河两个林业局企办农场“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经验,“友好区小活动棚高产经验”等;当年,大棚黄瓜突破0.8万公斤。其次,推广了多种经营的好典型“东风林业局奋斗青年联营农场大力发展蔬菜、肉蛋、实现菜蛋自给”和“南岔乳品厂实行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经验”。
1984年,全市多种经营进行了5项改革。在产业结构上改单一经营为综合经营,做到种、养、采、加、销协调发展;在经营形式上改变单一全民模式,实行全民、集体、个人一起上;在分配形式上突出了承包,拉开了收入档次;在流通上实行了产销一条龙,促进了商品生产;在机构上变生产型为生产经营服务型。
1985年,在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过程中,各地较好地解决了多种经营生产所需的场地、资金、饲料等问题。到年底,全市多种经营从业人员达145103人,其中管理人员623人。
1980年,多种经营产值和收入实现4743.4万元。1981年,实现4964.3万元。1983年,由于“两户”(专业户、重点户)发展起来,出口商品量增加,多种经营产值(收入)实现14450万元。1985年,实现了23380.1万元。有的区(局)多种经营产值(收入),如带岭区达到了1085万元,占全区(局)的1/3。(见附图)
00017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