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防火经费与设施
第一节 防火经费与设施
50年代初,林区森林防火经费根据松江省政府《防火护林暂行办法》第25条关于“各级防火组织之经费,由当地林务局之经费内拨出之”的规定,由南岔林务分局负责支拨。伊春县成立后,先由政府林业科,后由森林经营局或林业管理局在森林保护经费内列项拨给。1964年政企合一后,所需费用按全年实际支出,在营林部门森林保护费项目中列支。1982年后,根据省林总财字79号和市政府伊政发〔1983〕51号文件规定,森林防火经费来源有2条渠道,即每年省拨森工事业费105万元;市营林局按施业区面积刨出2县和农业、城镇等其他用地每公顷0.9元核定,每年从育林基金中提取305万元做为森林防火经费。两项每年总计410万元,由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提报预算,由市财政局和营林局审定。
截至1985年,本市森林防火经费的支出范围主要有:森林防火机构经费、防火线路及设施保护费、防火宣传及兑现费、打烧防火线、防火基础和零星设备购置等。
1979年前,林区的森林防火设施除各县、区、局、厂、矿的木制防火宣传牌以外,只有6架木制观察瞭望塔和每年数量不定的用火烧、刀割方法开设的防火线。从80年代开始大量修建永久性钢架瞭望塔和机降队驻点、直升飞机机降点、检查站及修筑防火公路、营造防火林带、开设防火线等。
1979~1980年,市委、市政府和林管局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从长远的观点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治理”的森林防火指导思想。1981年3月18日,市政府正式批准下发了《伊春市预防与扑救森林火灾的暂行规定》,正式开始“四网、三化”建设。
观察瞭望塔 1980年进行建设试点后,1981年建成13架,1982年达到63架,1983年增加到86架。1984年在伊春区南山(海拔650米)建了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塔(兴安塔),塔高41,7米。截至1985年,全市共有观察瞭望塔101架,都备有瞭望发电和通讯设备。
防火公路 1968年,曾于西克林修筑31公里长防火公路。1981年,提出“四网、三化”建设目标后,全林区开始下大力气修筑防火专用公路。截至1985年,共有防火专用公路229.5公里。
防火林带 其主要作用是防止地表火发生和蔓延;阻隔林火前进;取代打烧防火线;绿化、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增加绿地面积,保持生态平衡。1981年开始营造防火林带,截至1985年,全市共营造防火林带1596公里。
防火线 在林缘或路边用火烧或刀割等方法人为制造隔离带的一种防火手段。乌敏河林业局从60年代开始采取火烧防火线的方法防治森林火灾取得成效。80年代后,全市每年打烧防火线近4000余公里。
机降灭火队驻点 市机降灭火队从1983年开始组建,其任务是一旦发生火情,乘直升飞机快速赶赴火场灭火,作到打早、打小、打了,有火不成灾。至1985年,全林区已建成机降灭火队驻点12处,每处配25~50人,机具配套,待令随时灭火,并在重点火险区的腹部建了43处机降点。
林政防火检查站 1979年开始设置林政防火检查站,检查过往行人、车辆,特别是入山人员、车辆执行林政、防火规定情况。截至1985年,全市共设林政防火检查站117处。
直升飞机加油站 1985年开始,在乌伊岭西克林建立防火直升飞机加油站,主要任务是承担北部重点火险区灭火任务,发生火点,直升飞机可到北部地区专设的加油点及时加油,保证及时灭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