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展沿革
第十七篇 地方工业
第一章 发展沿革
伊春的地方工业始于采金业。伪康德3年(1936)春天,乌云只(嘉荫县乌云乡)商会会长张景臣,组织人到乌拉嘎河上游寻找金矿,在小靰鞡岛(时称小鹿岛)探矿,发现了丰富矿体。因日本关东军封山运不进口粮,采掘不久就放弃了。伪康德6年(1939年)4月,大把头孙成吉(绰号孙大干)正式开沟放段,先在小靰鞡岛开采,接着在北沟、南沟、大结烈河开采,并成立“永林采金公司”。公司设在小靰鞡岛的山坡上,实行把头大柜制,生产方式是手工作业。
盘踞在“太平沟采金株式会社”的日本人,以白石、吉勇为头子设立“白石采金所”,伙同孙成吉对这里的资源进行疯狂掠夺。据调查,5年间掠走黄金10余万两。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金矿被地方土匪把持,他们欺骗民工先后在北沟、南沟、大结烈河、小结烈河乱采滥掘,采富弃贫,不到两年淘金两万余两。1946年12月1日剿匪部队清剿了匪帮,1947年3月部队留下副团长史纯儒和一部分队伍,驻守矿区,恢复生产。
1948年,随着林区的开发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地方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建国初期,地方工业仅有铁匠炉、洋铁铺、豆腐坊、修表店、缝纫铺和制酒等35户个体手工作坊,从业人员52人。1949年工业总产值228.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6%。到1985年,地方工业企业发展到360个,其中全民120个,集体240个,职工3.1万人(不含临时工和合同工)。
截至1985年,地方工业企业360户,其中市辖区256户,铁力县78户,嘉荫县26户。
按所有制划分:全民所有制120户,集体所有制240户,另有个体2633户(未列入工业企业数)。
按轻重工业划分,轻工业292户,重工业68户。
按隶属关系划分,中央直属企业2户,省直属企业5户,市直属企业117户。其中包括重点企业22户,预算内企业34户,区属工业企业190户。
按18个行业划分,机械工业15户,其中纺织业7户;服装业21户,建材业52户,食品业52户,印刷业14户,化工业13户,冶炼业2户,采掘业7户,皮革业6户,木制品业33户,锅炉制造业1户,酿酒业17户,制药业5户,塑料业3户,五金业12户,橡胶业4户,粮油加工业16户,其他工业80户。
1985年,地方工业总产值35860.7万元。其中轻工业产值占63.3%,重工业产值占36.7%,为1949年的15.76倍;比1980年的地方工业产值20350.7万元提高了76.21%。1980年的地方工业产值占全市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0%。1985年的地方工业产值占全市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2.14%。以34户国营预算内企业为例,1983年完成产值3354.7万元,比1982年的3095.8万元提高了8.36%;是年亏损额99.9万元,比1982年的166.2万元下降39.89%;是年劳动效率为4560元,比1982年的4043元提高了12.79%。1983年百元资金占用为74.69元,比1982年72.18元提高3.48%;是年工业成本为2769.6万元,比1982年的2699.9万元升2.58%(主要是增薪)。是年,市政府提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使国民经济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到1985年,实现工业产值35860.7万元,比1983年工业产值29190.0万元提高22.85%,比1984年的32705.0万元提高9.65%;年均递增16.4%。
“六五”期间,地方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年均产值增长速度为10.39%。在481种产品中,被评为部优质产品1种(冬青牌活性炭),省优质产品12种,市优质产品48种。有5种产品填补省内空白,2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全市地方工业有主要设备27599台(套)。其中50年代设备占50%,60年代设备占40%,70年代设备占5%,80年代设备占5%。地方工业有75%的企业设备处于不断改造和更新状态。以西林钢铁厂为例,1966~1978年,大部分设备是50年代的,造型陈旧,先天不足,设备完好率只有60%。1978年后,开始抓设备管理工作,相继制定了《感应电动机维护检修规程》、《西林钢铁厂机动工作管理办法文件汇编》和《黑龙江省西林钢铁厂主要机械设备使用、维护、检修规程》,做到有章可循。设备综合完好率1979年为81.2%,1980年为83.6%,1981年为85.1%,1982年为86.4%,1983年为88.1%,1984年为90.67%,1985年为90.25%,生产逐年上升,企业扭亏为盈。西钢1967年1号高炉投产,到1983年末连续17年亏损,亏损总额18380.5万元。1984年扭亏为盈,实现利润总额为228.4万元。该厂有设备3133台,其中冶金厅控设备58台、厂控设备278台、车间控设备361台,设备完好率实现了计划指标,列全省冶金系统第一名。本市地方工业企业平均设备完好率为77.7%,最好的为93.5%,最差的为56.5%。
伊春地方工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9~1957年) 地方工业以手工作业为主,生产方式落后,设备简陋,生产能力很低。1952年建立伊春县后,全县对个体工业进行了普查,当时共有个体手工业119户,由伊春县企业公司领导,县工商业联合会管理。主要行业有铁匠炉、洋铁铺、服装店、酱园、豆腐坊、木制品和白酒作坊等10个行业。1953年,县企业公司筹建起地方国营食品厂、印刷厂和被服厂,工业产值345.6万元。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全县贯彻了对私营工业的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开始引导个体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1954年,人民日报发表《必须重视手工业》和《积极领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的社论,县制定了《伊春县私营工商业管理方案》,对个体手工业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对自发的个体手工业者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顿。同年,组建4个生产合作组作为典型示范,其中有铁业小组组长宋景祥,被服小组组长金玉坤,修表小组组长刘颖。手工业发展到637户,从业人员1183人,年产值234.9万元。
1955年,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增至5户,从业人员16930人,年产值865.6万元。1956年后,随着“一化三改”政策的实施,99.5%的个体手工业者加入合作社(组)。变革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工业的发展,在国营企业保持原规模的同时,建立了46个生产合作社、157个网点和联社直属的印刷、酱菜两个合作化工厂。1957年,工业产值达到1325.8万元,实现利润44万元。比1949年的产值增长5.89倍,产品增至52种。
第二阶段(1958~1976年) 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和指导方针片面,地方工业几经挫折,徘徊不前,社会效益低下,发展缓慢。在“大跃进”和大炼钢铁,让“钢铁元帅升帐”口号影响下,先后上了一大批“小土群”炼钢企业。1958年3月5日,在小兴安岭上炼出了第一炉铁水。接着,市委决定组建大西林钢铁厂、五星钢铁厂、双子河钢铁厂、南岔炼铁厂、乌马河炼铁厂、伊春炼铁厂等11户企业。同时,市辖区和人民公社相继建立起347座半土半洋的炼铁炉,其中8立方米炼铁炉8座,13立方米高炉5座,其它均属土法炼铁。炼炉有大缸式、灰揭式、火炕式和撅尾巴式等4种。1958年,炼铁投资总额308万元,从业人员32210人,其中五星钢铁厂8991人。当时各行各业都给“钢铁元帅”让路,其它工业因受到冲击,则处于萧条冷落状态。从1958年搞钢铁大会战到1962年,炼铁生产一直因产品质量低、成本高而连年亏损,于1962年停产。经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市委、市政府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精神,决定五星、双子河、西林等炼铁企业和所有的“小土群”炼铁生产点全部关闭。对由于产品无销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低下,加之连年亏损的在“大跃进”建起的五星玻璃厂、双子河造纸厂、美溪化工厂、双子河陶瓷厂、五星翻砂厂、五星铁钢厂等18个小型企业采取了关、停、并、转措施。1963年,工业、手工业由290户关、停、并、转成247户,从业人员10973人,固定资产5941.1万元。1964年,地方工业增至267户,职工1.29万人,总产值2846万元。“文化大革命”开始,地方工业受到冲击,企业管理混乱,生产不正常,虽然工厂数量有所增加,产值上升,但企业亏损逐年增大,利润下降。1969年,省发出大力发展轻化工业和兴办“五小”(小钢铁、小化肥、小煤炭、小水泥、小矿山)工业的号召,伊春相继组织上马和扩建了翠岭煤矿、五星水泥厂、友好塑料厂、伊春烧碱厂、西林化肥厂、南岔缝纫机零件厂、铁力无线电元件厂、伊春电子仪器厂、伊春晶体管厂等21户企业。
1970年后,地方工业生产基本得到恢复,改变了一些工厂生产原材料不计消耗、不讲质量、不讲效益的现象。1974年地方工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到1976年,地方工业企业增到301户,职工1.54万人,年产值达到16930万元,为1958年的5.73倍,为1969年的2.99倍,比1974年增长了45.9%。在301户工业企业中,木制品工业占10%。木制品工厂大多在二轻工业系统,为加强行业管理和供、产、销衔接,1976年二轻工业成立了木制品公司。
第三阶段(1977~1985年)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市委、市政府总结地方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林木资源逐渐减少、替代产业薄弱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导思想逐步由单一发展林业经济转到优先发展地方工业上来。此后,地方工业总产值由1977年的16097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35860.7万元,增长1.23倍。
1983年,把由市府部门管理的带岭木器厂、新青食品厂等21户企业下放给各区管理,同时给小型地方国营企业“松绑”,扩大了企业自主权。1984年,在地方工业系统中,推行了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全市预算内企业实行了厂长负责制,二轻工业45户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增添了企业活力。地方工业战线按照“一下三上”(下亏损、产品无销路企业,上多种经营、上产品质量、上适时对路的新产品)原则,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优产品。如伊春锅炉厂淘汰掉6个型号的锅炉,引指热效性高,消烟除尘效率好的产品。在此期间,投资4107万元,相继建立或改建扩建五星木器厂、南岔轻工机械厂、南岔乳品厂、带岭陶瓷厂、伊春制粉厂、伊春浸油厂、翠峦制米厂、伊春乳品厂、伊春啤酒厂、伊春纺纱厂、南岔织布厂、伊春饮料厂等45户企业和群采黄金点8个。相继关停了伊春晶体管厂、伊春电子仪器厂、翠岭煤矿、伊春灯泡厂、伊春麻绳厂等15户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方面,到1985年末新增产品48种。1985年的中直、省属企业的10种产品均超额完成计划,其主要产品产量:生铁94397吨,钢材73747吨,黄金18018两(其中群采3312两),水泥15.34万吨,红砖3155万块,煤4万吨,火柴27.8万件,乳制品402吨,硫酸1900吨,啤酒7400吨,纱1398吨,白酒4000吨,布391万米。13种产品产量有10种产品产量与上年相比增长幅度较大,最高达97.6%。
坚持技术改造,发展横向联合。到1985年,在大型企业中都设有技术科、科技科或生产技术科,技术改造188项,投资额8100万元,其中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19个。通过改造,提高了产品质量与生产能力。伊春啤酒厂用20万元新上了3个锥型发酵罐,啤酒生产能力提高了40%。该厂经过3次技术改造,年产量由1981年500吨提高到2.5万吨;产品由过去的1种增至4种。西林钢铁厂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将炉底管减少50米,使油耗由每吨469.8公斤,降到了236公斤。地方工业企业为了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实现生产目标,厂技术管理由1名副厂长或总工程师主管科技工作,下设技术科或生产技术科(大型厂矿在车间均设有技术管理组)。
全市有40户企业本着“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全国的一些厂矿企业及院校签订了技术协作项目,并建立了地区间、企业间、企业与大专院校间的协作关系。到1985年末,地方工业在开展人才培训协作方面先后与外省市互相委托代培各类专业人员1652人次;地方工业有49个企业参加了跨地区、跨部门的经济联合体;并通过全国40多个地区和单位建立了信息交换关系。到1985年末,地方工业开展横向联合企业占总数的11.1%,发展横向联合使企业获得新的生机。如光明家具有限公司是伊春与香港合资经营的企业,干1985年12月建厂,双方各投资670万元,合资年限15年,年计划产值1200万元,利润267万元。通过横向联合,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如大北家具厂同营口钢琴厂联合,为对方生产10种钢琴木制件,使企业拓宽了生产门路;伊春纺纱厂与山东济南帆布厂协作生产重帆布,新增产值2180万元,利润280万元;伊春消防器材厂同上海消防器材厂组成东北地区维修中心,扩大了经销服务领域;梧桐木器厂同温州木器厂联合后为对方生产各种小工具把,使企业有了活力。通过横向经济联合,推动了企业技术、管理的进步,促进了资金、物资的融通与调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伊春地方工业一些企业的原材料紧张和技术管理落后的被动局面。1984年以来,共实现经济项目的项。引进资金430万元,新工艺16项、设备49台(套)。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1983年到1985年,对应整顿的44户地方工业企业(除1户不合格外),全部进行整顿,并按国家验收方案对企业整顿进行验收并发给合格证。通过企业整顿,地方工业企业普遍加强了企业管理,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国营企业还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国营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和本厂的《工厂法》规定,承包人可行使奖励惩罚权。通过企业整顿,加强企业管理和完善各种制度后,伊春酱菜厂、南岔乳品厂等10个企业相继进入省级“六好”企业行列。全市地方工业企业1985年工业产值35860.7万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26.60%。截止1985年末,全市地方工业企业360户,其中市辖区256户,铁力县78户,嘉荫县26户,全部资金145026.1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17894.74万元,定额流动资金27131.40万元。
从建国初期到1983年,全市地方国营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到1984年才扭亏增盈。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执行了党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工业企业生产出现了好势头,中直、省属企业1984年后均扭亏增盈。钢铁工业从1967~1983年,连续亏损17年,累计亏损额为18380.5万元。1984年扭亏增盈,实现利润总额228.4万元,税金565.9万元。采金工业1985年工业产值为907万元,黄金产量为10018两,开创了该局建国以来历史最好水平。1980年市属预算内企业,亏损额239.4万元,到1985年扣除火灾、水灾不可比因素外,在实现利润盈亏相抵后实盈41.4万元。二轻系统盈利120万元。
1978年以来,伊春的个体手工业又兴办起来。到1985年,手工业铺坊有2633户,从业人员4335人。主要行业有缝纫、针织、编织、木器加工、制镜绘画、修表刻字、黑白铁加工、木旋铺、豆腐坊、粉房、果品铺、酱菜铺、肉食加工、食品加工和自行车、电视机、收录机、家用电器修理等45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