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钢铁工业
第二节 钢铁工业
一、采矿
1957年9月南岔林业局十四林场的技术员金光珠等5人踏查营林地段。在1号山头(即今415采场),发现有裸露矿石,经专家们复验证实,定为可开采磁铁矿。同年,在五星地区也发现磁铁矿石。1958年,成立了南岔钢铁厂卫星铁矿五星铁矿和翠北铁矿。各炼铁厂采取露天采矿土法炼铁。到1962年共采矿石806862吨。是年,除西钢采矿业未停外,其他采矿业一律停业。1966年6月,黑龙江省西钢建设指挥部按照省冶金局指示,负责大西林铁矿的复建。7月,首先对1号矿体上部(标高415水平)进行露天开采。
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采矿专业技术管理有2个重点,即415采场与3号采场的平洞,井采矿准备与露天边坡管理;407水平与367水平2个洞的开拓掘进与采矿生产准备。经过整顿和攻关,1974年形成井下生产系统。此间,作业率低,完不成生产计划。1975年,并下采矿开始,生产因之得到很大发展,生产矿石8.14万吨。1978年,露天开采全部转入井下生产,采场数量骤增,生产铁矿石16.47万吨。1980年下半年至1981年未,矿山停产整顿。1982~1984年,采矿技术管理有了起色,针对天井崩矿法而造成的矿体倾角缓水平节理发育而容易在下盘造成回采损失与生产大块的实际问题,采取了新的分段采矿法。采用高效YGZ90凿岩机与非电导爆破技术,采矿劳动生产率为天井崩矿的3倍,基本解决了由于大块率高,工人作业危险、出矿率低等老大难问题。到1985年,17个采矿点累计生产铁矿石140万吨,工业总产值297万元,利润14.38万元。
二、炼铁
本市炼铁工业始于“大跃进”年代。1958年3月15日,五星钢铁厂炼出了第一炉铁水。1959年,建成大西林钢铁厂、双子河钢铁厂、南岔炼铁厂、乌马河炼铁厂、伊春炼铁厂等11户企业。同时,各地人民公社相继建立起炼铁网点300多个,半土半洋的炼铁炉347座(其中,8立方米炼炉8座、13立方米高炉5座),均系土法炼铁。炼铁炉有大缸式、灰揭式、小火炕式和撅尾巴式4种。1958年,炼铁总投资308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85万元。此间,由于采取土法或半土半洋法炼铁,加之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设备简陋,操作技术不熟练,劳动强度大,多数炼铁网点没有粉碎矿石设备,破碎的矿石体大部分大于40~10毫米,致使炼铁成本高、产品质量次、产量低。1959年,职工总数达41218人。生产生铁7935吨,工业总产值821万元,而工资总额1项达385.5万元。1960年,所有的炼铁网点和11户炼铁企业全部下马。
1966年4月,在西林区建黑龙江省冶金综合利用试验厂。次年6月,更名为黑龙江省伊春市西林钢铁厂。7月,建炼铁车间,1号高炉投产。1971年11月,改称黑龙江省西林钢铁厂。1973年5月,1号高炉在原有两台300立方米/分鼓风机的基础上,安装了1台700立方米/分鼓风机,后又更换了1台700立方米/分鼓风机。7月,2号高炉投产。1977年1月,2号高炉大修时,将原炉顶快速布料器改为中速旋转布料器,电动泥泡改为电动自频泥泡,煤气系统弯头脱水器改为灰泥捕集器,5号热风炉改为陶瓷燃烧器。1980年4月,将700立方米/分鼓风机、300立方米/分鼓风机换上国家定型生产的40立方米/分鼓风机。1981年2月,为确保高炉精料,安装了槽下筛,采用电动称量车计量,以皮带机上料。投产后,提高了产量,降低了焦比。6月,将10D型冲渣水泵改为10DG型冲渣水泵。从此,供热系统全部配套,炼铁生产达到同类型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生铁年产量达到设计水平,高炉利用系数为每昼夜每立方米1.47吨,焦比为每吨727公斤,熟料比为92.51%,生铁合格率达到99.47%,1984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到1985末,共生产生铁52694.1万吨。其中出口生铁1525.5万吨,主要产品有炼钢生铁,铸造生铁和球墨铸铁等3个品种10个规格。
三、炼钢
伊春市的炼钢工业起步晚。1969年3月,西林钢铁厂炼钢车间建成。投资总额为277万元。1970年12月25日,炼出第一炉优质炭素钢。1971年,生产钢315吨。1972年,生产钢3010吨,1977年,生产钢6924吨。1984年,第二炼钢车间建成,当年生产钢27962吨。
1976年8月~1978年6月,两座50吨纯氧顶吹转炉建成投产。由于在设计和施工中贯彻“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指示,铁水供应和转炉生产不协调,操作不便,生产不正常,1978年,共生产了11炉钢。1981年,加大了炉壳直径由原来的2350毫米加大到2460毫米。1982年6月,建成了120吨混铁炉1座,解决了生产环节脱节问题。1983年,由瓶装氮改为管道送氮,保证了吹氮工艺的正常进行。提高了炉衬砌筑质量,控制住出钢温度,减少了后吹,各项指标均有提高。到1985年,这2个炼钢车间有设备278台(套),固定资产1559.3万元,累计生产电炉钢183629吨、转炉钢109172吨。钢的品种有以45号钢为主的优质炭素结构钢,以20mns1、25mns1为主的普通低合金钢和B2B3为主的普通炭素钢,试钢过40Cr20cmT1、6osimn和ccT15合金钢,转炉钢以B2rB3r为主的普通炭素钢和20mns1、25mnsl为主的普通低合金钢。另外,还炼过B2F、B3F等沸腾钢。西林钢铁厂是全国冶金系统钢铁骨干企业之一。
四、轧钢
1970年3月,西林钢铁厂轧钢车间建成。轧钢车间投产后,在生产过程中常出现以下3个问题。即操作工人技术不熟练,孔型系统掌握不好;冷化冷却系统中炉底水管下沉,人工作业速度缓慢,设备能力限制了生产;生产管理差,效率低。为此,1976年投产后,先后进行了设备改造21项。1978年,对加热炉由烧煤改烧重油。1979年,把小型升降台改为双层辊道,φ260轧机前输送辊道改成菱型辊道。1980年4月,又将小型加热炉前弯道由皮带传动改齿轮传动。1983年,又对中、小型加热炉冷却系统进行了自然循环和塑料包扎。与此同时,还新建轧辊间648平方米,增加各种机床设备11台。在生产过程中,除小型系列试轧φ18毫米圆钢,中型系列试轧70毫米方坯和70毫米圆钢取得成功外,技术人员为小型选择了扁头六角方,椭一方孔型系统,为中型开坯和圆材选择了箱——方、菱——方和万能孔型系统,经过改造,使孔型系统演变到18种。同时,轧钢车间还组织人力攻关,新添置了滚动导板、铸钢套筒、结构件导板筐和已板等。1984年,小型加热炉内壁涂以高温涂料加速了升温,降低电耗41%,使钢材产量不断提高。到1985年,能生产φ12~φ22毫米、φ15~φ75毫米圆钢,φ14~φ25毫米的螺纹钢和20毫米、40毫米方钢等3个品种23个规格。共生产小型钢材220553吨,中型钢材51078吨,商品钢坯26371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