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食品工业

第八节 食品工业


  1952年前,伊春仅有13户个体食品手工业作坊。1952年,成立了伊春食品厂,产品有麻花、烧饼、大果子、糕点、豆腐和酱菜等55个品种。1956年,带岭、友好、美溪、南岔、伊春等地均建立了食品社和酱菜社。1978年以后,市食品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从原来的手工作业发展为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的集体或国营企业。主要产品有糖果、糕点、乳制品、酱菜及调味品、酒类、肉类等280个花色品种。到1985年,中小型食品工业企业已发展到55个。其中市辖区30个,铁力县14个,嘉荫县11个,职工总数4096人,实现利润228.8万元。大致可分为二轻集体企业,畜办工业和其它三个类型。二轻集体企业隶属市第二轻工业局领导,有企业24户,职工1865人,固定资产净值5248万元,年工业总产值909万元,利润15.78万元;畜办工业隶属市畜业局领导,有企业20户,职工729人,产值751万元;其他多为粮办食品加工企业和一轻工业,共有企业11户,职工1502人。

  一、粮油加工

  1959~1968年,为粮油加工业的初建时期。10年中先后建立了南岔油米厂、伊春制米厂、伊春制油厂和友好米厂,形成了粮油工业的基础。
  1959年,南岔油米厂组建筹备处,1963年,正式投入生产,主产通粉、玉米面、高梁米和小米。1964年,增建制油车间,安装95型烘车式榨油机6台,日消耗大豆30吨。
  1959年伊春制米厂破土动工,1963年试生产,1964年正式投产。主要生产大米、小米和高梁米。
  1965~1969年,在原友好纸浆厂的基础上改建友好制米厂,安装6台简喷式米机,日产能力36吨。
  1960年伊春制油厂开建,1964年投产,1968年改型,产量由日加工大豆30吨增加到45吨。
  到1968年,全市粮油加工能力分别是:制米日产115吨、玉米联产60吨、制油日处理大豆45吨、粮食加工自给能力达到25%,食油加工自给能力达40%。
  1969~1975年,按备战要求贯彻落实“靠山、隐蔽、小型、分散”方针,全市新建6个厂11个车间。
  1969年,利用翠峦发电厂遗留的日厂房建起翠峦制米厂。1970年10月,安装完毕并投入生产,生产能力达到80吨。1973年1月,因原粮供应变化改为加工玉米联产制品。
  1970年,乌伊岭油粉厂建厂房,安装日加工大豆15吨的螺旋榨。1971年1月,正式生产,实际生产能力最高达到12吨。1970年2月,该厂制粉车间土建,1972年5月完成安装试产,10月正式生产。
  1971年9月,大丰油粉厂、制粉车间破土,1972年5月投产,日产能力10吨。油车间于1971年破土,1973年投产,安装200型烘车式榨油机3台,日处理大豆30吨。
  田升(双丰)油米厂,于1972年下半年投产,玉米联产车间日产能力为20吨。油车间安装15眼螺旋榨,日处理大豆15吨,1974年建成投产。两年产豆油25吨、脐子油15吨。
  朗乡油米厂,制米车间日产能力为30吨,制油车间安装5眼螺旋榨,日处理大豆5吨。
  桃山制米厂,安装4吨小制米机,设计能力16吨。1972年开始生产高粱米,因高粱粮源不足,1974~1976年,改产玉米制品。
  到1975年,全市粮油工业设计能力制粉年产1.5万吨、制米年产3.5万吨、玉米联产年产6.5万吨,共11.5万吨。
  1975~1980年,粮油工业建设主要适应口粮供应结构,在增加面粉加工的自给能力的同时,巩固提高大米加工的自给能力。为此,制定并实行了“三建二改”措施。“三建”即新建南岔米粉厂的制米车间,安装5台磨粉机,设计能力为日产90吨,1977年7月,投入生产,实际产量达到100吨;新建翠峦制米厂,安装了3台磨粉机,日产能力75吨,于1980年正式投产;新建伊春制米厂,1976年土建二楼厂房,当年安装投产,加工高梁米和小米。“二改”即将原伊春制米厂主楼改建为伊春制米厂,1975年开始设计、安装,1976年元旦投产,设计日加工能力120吨,后日产能力提高到250吨;将南岔米粉厂的制粉车间改为玉米联产车间,安装3台磨粉机,日产能力120吨,1975年完成并投产。“三建二改”措施的落实,提高了全市粮食加工能力,使面粉加工能力增加到日产350吨,玉米联产增加到360吨,制米达到150吨,市区粮食加工能力基本自给。
  1980年后,大力实行改革,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年,铁力、嘉荫2县着重提高自有加工能力。此间,南岔粮库7799工程建成,新建南岔制米车间,设计能力日产75吨,主产高粱米、小米和大米供应全市。1982年,在嘉荫县新建日产50吨制粉厂。1982年,铁力县新建日产能力200吨的制粉厂,于1983年1月正式生产。同时,对铁力制米厂进行了全面改造,重建日产能力150吨的玉米联产车间和日产200~250吨的制米车间。并对大丰油粉厂的制粉车间、乌伊岭油粉厂的制油车间、朗乡粮库的玉米联产车间、双丰油米厂、桃山制米厂和嘉荫制油厂实行关停措施;对伊春制油厂、大丰粮库制油车间、铁力制油厂和乌伊岭制粉车间实行了自营生产和自负盈亏措施。
  从1981年起,各厂实行并不断完善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工业生产向精加工、深加工发展。1982年,对规模较大的南岔米粉厂采取厂库单设,1厂变3厂(面粉、制米和玉米联产),单独核算等措施。1985年起,全面取消了工缴费办法,实行了价拔加工,同时按国家要求实行了利改税办法。
  1985年,计划在伊春101粮库建日加工100吨大豆的浸油厂,铁力县在原油厂改建日产50吨大豆的液压油厂、嘉荫县建日产30吨大豆的小型浸出油厂。年末,全市粮食加工业按现行粮食消费结构和商品流向,形成4个加工中心和基地,布局基本合理,产品可满足全市需要。

  二、酿酒

  伊春市酿酒业始于1958年。当时专业生产厂家只有伊春市酿酒厂1户,兼产厂家为友好区食品厂的酿酒车间。初期生产为手工操作,工艺为人力挖窖、火炉火墙升温、多眼穿心锅蒸馏等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60~70年代,用扬几机代替人工扬几冷却,用锅炉代替多眼穿心灶;引进了地下行车,解除了人工挖窖;建立了发电站,购置了汽车等运输设备。80年代,酿酒业由笨重的体力劳动发展为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生产。
  1985年,伊春市酿酒业共有40户企业。其中国营企业2户(伊春市酿酒厂、伊春市啤酒厂),集体企业2户(双子河酿酒厂、伊春市果酒厂)。产品有白酒、啤酒、果酒、补酒、饮料酒等5类80余个品种。
  伊春市酿酒厂白酒品种有散装白酒和瓶装白酒2类。散装白酒为60~50度;瓶装白酒有陈酿、特酿、二粬、二锅烧、粮食酒、伊春白酒等10多个品种。并试制了桃山庄、正流白、伊汾酒、兴安塔陈酿、冰花白等7个新品种。果酒有散装和瓶装2类。果酒有果露酒、越桔酒、兑制酒等。散装酒有山枣酒、越桔酒、山葡萄酒等,并试制了猕猴桃山葡萄、刺玫果、兰靛果等系列香槟酒,产品由3种增至8种。

  三、饮料

  伊春市饮料业始于70年代后期。到1985年,全市非酒精饮料专业生产厂家已有伊春市饮料厂、五营汽水厂、新青区天然饮料厂、五营综合厂等4户。占地面积7404平方米,建筑面积1997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4万元,共有职工155人(不含伊春区饮料厂数字)。
  1983年,五加参茶厂研究利用山特产品,以林区特产笃斯果为原料,进行果汁和饮料试产。1984年,按照饮料企业生产条件要求,新建厂房300平方米,添置生产设备3台,当年收购原料86吨,生产笃斯膏3吨,瓶装浓缩果汁1500箱和简易瓶装饮料,价值4.86万元销往香港、哈尔滨市等地。1985年,增加了笃斯果汁、笃斯小香槟、笃斯汽水、笃斯可乐等花色品种,年产笃斯汁55吨,香槟29吨。至此,饮料品种有玫瑰香槟、猕猴桃香槟、笃斯香槟、陈酿山葡萄汁、笃斯汁、桦露汁、兰靛果健身饮料、电视饮料、VC多汽水、桦树液、笃斯可乐等。
  乳制品 伊春市的乳制品,主要有炼乳、奶粉、冰棍和雪糕。1985年只有南岔乳品厂1家生产厂家。1964年,南岔乳品厂建起300平方米砖瓦结构厂房,年产鲜奶216吨,生产炼乳108吨。1966~1980年,增添了冰棍、雪糕、冰淇淋等生产项目。1981年,增加育林牌全脂奶粉为主要产品,当年产奶粉24吨。1985年,筹建伊春和铁力乳制品厂。
  1983~1985年,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定了内控标准。在全省72户厂家中,育林牌全脂奶粉质量名列前茅,1984年,该产品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奖,该厂被黑龙江省认定为省级“六好企业”。

  四、糖果糕点

  1956年,带岭、友好、美溪、南岔等地组建了食品社,由个体糕点铺、酱园子、豆腐坊等合作组组建而成,主要产品有面包、蛋糕、饼干、炉果、月饼、麻花等。自1956年起,糕点生产工艺经历了4次大的变革:50年代用的是土制小烤炉;60年代改用大烤炉(转盘式),后发展用煤烧火;70年代改为大烤炉(一进一出式);80年代改用电烤炉,利用红外线烤制糕点。
  到1985年,本市糕点糖果业可分为二轻集体工业、商办工业企业和粮办工业企业等3个类型。主要生产厂家有3家。
  友好食品厂于1956年始建,到1985年,有职工128人,流动资金6.7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9.6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0.8万元,实现利润2.38万元。年产糕点328吨,面包53.5吨,糖果25.5吨。品种有各种蒸糕、各式月饼、各种饼干及海螺酥、蛋白条、京八件、刹其乐等40多个品种。糖果类有大虾糖、笃斯糖球等,其中1985年,研制的大虾糖被市评为优质产品。
  伊春市食品厂于1952年建厂,1982年购进连续真空熬糖机,自行研制了糕点生产煤气发生炉,与上海东海糖果厂联营引进了奶糖自动生产线。1985年,又购进了12平方米的远红外线糕点烤炉,开发了酥性饼干,引进了哈尔滨秋林公司生产的“大裂巴”、果脯面包生产技术和威力发生产技术,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5年,全厂(包括上缴利税)实现了持平目标。
  1979年前,回民糕点厂只生产8种产品。到1985年,产品品种发展到31种,产量1450吨,产值510万元。1980年开始盈利,6年上缴利税18.9万元。该厂生产的月饼、生日蛋糕、蛋白点心、八裂饼、面包等5种产品被评为市优质产品。

  五、酱菜调味品

  林区开发建设初期伊春酱菜生产厂家主要是个体酱园子。1956年,个体酱园子与豆腐坊合并为酱菜社。1958年后,发展为合作工厂。初期酱油生产,采用化学制造方法,产品质量低劣。1970年,采用低盐固体人工发酵方法,酿造酱油取代了化学制造方法,并改进工艺技术条件,将酿造“酱油合粬”改为先进的“通风制”,提高了产品质量,扩大了销路。1981年,进一步改进工艺设备,酱油由1级发酵改为3级发酵,大粬由48小时发酵改为24小时发酵,使原料蛋白利用率提高10%,产量提高25%,能源消耗降低11.5%。1975年食醋生产由倒罐发酵改为固体回淋发酵。1984年青、红方生产由木桶腌制改为砖池腌制。到1985年,酱菜及调味品的品种有酱油、食醋、红方(腐乳)、青方(臭豆腐)、咸菜、豆瓣酱、面碱等。专业生产厂家有伊春市酱菜厂、南岔区酱菜厂、西林区酱菜厂、上甘岭区酱菜厂、五营区腐乳厂、红星区酱菜厂、汤旺河区酱菜厂、乌马河区酱菜厂、铁力县桃山镇综合社、铁力双丰饮料厂等10户企业,固定资产净值205.1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37万元,利润2.78万元,职工692人。

  六、豆制品

  伊春市豆制品产品主要有干豆腐、水豆腐及其素制品。伊春开发初期,主要是由个体豆腐坊生产。1956年合作化运动后,各酱菜厂、部分食品厂兼产豆腐,供应当地居民。1983年后,各县区又出现了一批个体豆腐坊。
  豆腐生产经过30多年的演变,已由手工作业发展为半机械化生产,主要设备有电磨、高压煮浆罐、甩浆机等。其制品种类,除干豆腐、水豆腐外,增加了腐竹、五香豆腐卷、鸡丝卷等产品。

  七、肉类制品

  伊春市肉制品加工业始于1952年。当时只有草房40余平方米,手摇绞肉机1台,职工30余人,全部手工操作。1960年,购置了电动绞肉机,电动灌肠机,并修筑了砖制燻炉。1970年,购置了红外线电烤炉,使肉食加工工艺流程接近合理。到1985年,全市有肉类加工企业2户(伊春肉食加工厂、南岔肉联厂)。主产品为香肠及各种肉制品,年产值120万元。(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