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日用杂品工业
第十二节 日用杂品工业
一、火柴
伊春市火柴生产始于1960年,由铁力火柴厂独家生产,主要生产普通火柴。70年代后,增加了高档、中档和亚中档火柴。
普通火柴,分为QB25—60型普通火柴和GB393—80型标准火柴,由制梗、沾药、制盒、装盒等工序组成,主要原料为地产椴木、白杨、青杨和各种化工原料。制梗生产工艺由锯木、削皮、蒸木或缓木、旋木、理片、切梗、磨光、筛选组成。初期以手工装盒为主。7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为机械化装盒。到1985年,产品装潢达500余种,典型品种发展到24种。拥有固定资产580万元,机械设备95台、火柴专用设备72台、大型火柴自动联续机6台(套),设备完好率在97%以上。年生产能力30万件,产品销售5省30多个市、县,盒片出口新加坡。1985年,GB393—80型火柴被评为轻工部优级产品。
1963~1985年,投入市场火柴298.9万件,创工业总产值3991万元,实现利税569.8万元。
二、皮革
伊春市制革业始于30年代末,铁力县曾有靰鞡厂。建国后以林区毛皮为原料,制革厂相继建立。1956年,成立皮革行业合作社,主要产品有车马挽具、轻重革、皮手套、皮鞋。60~70年代,增加了皮大衣、皮夹克等品种。80年代,主要厂家有友好区皮革厂、铁力县新兴皮革厂、红星区皮革广等。到1985年,年产皮鞋0.38万双,轻革2579平方米,皮手套3.9万付,皮夹克0.02万件。此外,兼产厂家年产皮鞋0.3万双。
三、小五金
1949年前,伊春只有1个铁业个体户,生产马掌、马掌钉等7种产品。1950年,铁匠炉增加到7户,白铁铺13户,产品增加到15种,主要产品有水舀子、水壶、水桶、玻璃斧、菜刀、镰刀等。1952年簿铁铺增加到28户,1954年,组成了4个生产合作组。1956年,成立了伊春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全县99%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合作社(组)。此后,生产方式由小手工业发展为半机械化、机械化、半自动化生产。1975年,生产铁锅4810口(39.2吨)、菜刀2520把、薄铁制品95570件、镐9920把、镰刀34800把、锄板7290个、四股叉2700把、铧子18570个。1982年,生产铝锅5000口、铝勺900把、铝铲13600把、铝大勺5000把、水桶8600只、洗衣盆1300个、炉筒47400节、元钉107.9吨、镀锌铁线218吨、锹1700把、镐7200把。1985年,共有小型集体企业11户,拥有固定资产212.6万元,净值104.5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95万元,利润9.36万元。
工具金属制品的生产厂家有金山屯区刀片厂、浩良河综合厂、南岔区工具厂等。主要产品有950型飞刀玻璃斧子、双古轮刀片、表蒙子。金属丝绳及其制品的生产厂家有伊春市机械厂、浩良河铸造厂等。主要产品有元钉、补芯、丝堵、对丝。农用金属制品的生产厂家有带岭区综合社、上甘岭区农机厂、铁力县农具电机厂等。主要产品有锄头、镰刀、犁等。日用五金制品生产厂家有伊春区薄铁厂、美溪区机电厂、嘉荫县薄铁厂等。主要产品有铝锅盖、木工斧、水桶、洗衣盆、炉筒等。
四、文教用品
伊春市文教用品生产始于1959年。1962~1964年有企业1户,1965年有企业2户,1973年生产文教用品生产厂家有1户(五营区印刷社),1975~1976年有企业2户,1977年有企业1户,1981~1982年有企业1户,1982~1985年有企业2户。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29万元。
1985年,专业厂家有五营区文具厂、嘉荫县文具厂等共有职工142人,固定资产26万元,占地面积1114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057平方米,年完成总产值46万元,实现利润1.56万元。主要产品有学生格尺、黑板等。
五、工艺美术
1960年前,大部分是个体办美术合作社,除镜框条外,还经营一些家庭所需的水彩画、油画等。70年代开始,兴办制镜厂、镜条厂、工艺美术厂、玉器厂等企业。主要生产玻璃画、磨花穿衣镜、玛瑙产品等。同时,工艺美术技术进入木制品行业,如浮雕屏风、配有各种图案的浮雕梳妆台、木刻工艺等。1984年产值16万元,1985年创产值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