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电力建设与生产
第一节 电力建设与生产
1939年,日本侵略者为掠夺木材,在带岭木材加工厂安装1台37.5千瓦发电机,输出电压为110伏,用于小型动力和厂内照明用电。为伊春最早出现的电力工业。1945年,南岔木材厂先后安装2台75千瓦锅驼发电机。1949年,在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锅炉房内安装1台75千瓦锅驼发电机,这是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最早的发电工业。1953年,由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主持建设的伊春发电所(在林业机械厂院内)投产,装机2×150千瓦,取代了75千瓦的锅驼发电机。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翠峦建设军工“五七八厂”。“五七八厂”建有自备电站,设计装机3台,投产1台300千瓦。同年,军工厂撤销,原电站交翠峦森林工业局管理。
1957年,伊春发电所、翠峦发电厂合并,移交伊春林业管理局管理。1958年6月,翠峦发电厂更名为伊春林管局发电厂。当年,伊春以国家投资和地方集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开始大规模电力建设。1958~1963年,全市林业系统共有火力发电厂3座。其中,翠峦发电厂装机4台,总容量1140千瓦,实际出力500千瓦;友好木材综合加工厂热电站装机2台,额定总容量3000千瓦,实际出力1000千瓦;南岔水解厂电站装机1台,额定容量1500千瓦,实际出力500千瓦。上述3座火力发电厂满足不了当时林业生产用电的需要。1963年,全年需要电力2524.6万千瓦时,而实际设备能力只能供电1005.8万千瓦时,仅满足需要的40%。除南岔、友好、翠峦林业局由火力发电厂供电外,其余各林业局大部分由柴油机移动电站供电。3座电厂总装机容量5640千瓦,实际出力2000~2500千瓦,为设备容量的35~40%左右,且燃料消耗大、成本高。南岔、友好两个电厂耗煤在1.5~2公斤/千瓦时,翠峦发电厂达6~7公斤/千瓦时。发电成本千瓦时一般在0.15~0.2元以上,比国家电价高出2~3倍。1962~1963年,调入45、18两座列车电站(总装机容量5000千瓦)进入伊春发电。1964年,新青发电厂、友好发电厂相继投入运行。此间,伊春电力系统的管理不断完善,逐步走向正常轨道。一个独立的林业电网和企业自备电厂相结合的林业企业自备电力系统基本形成。
一、网内火力发电厂与并网的企业自备电厂
1963~1965年,网内有火力发电厂5座,即18列车电站、45列车电站和友好、新青、翠峦发电厂。共有8台机组,设备总容量14040千瓦。1964年,发电量2497.9万千瓦时,标准耗煤率872克/千瓦时,设备平均利用3845小时,综合利用率43.8%;网内高峰负荷6490千瓦/小时。1965年,新青发电厂2×32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投产后,45列车电站退出电网,设备陈旧、耗能高的翠峦发电厂关闭。本年,电网装机容量为10400千瓦,比1963年增长8.8倍,发电量34215千千瓦时,网内最高峰负荷1005.3万千瓦时,标准煤耗率843克/千瓦时,设备平均利用3754小时,设备综合利用率为42.8%。此间,网内发电厂供新青、五营、红星、上甘岭、双子河、友好、美溪、伊春、翠峦、乌敏河10个区(局)的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
1964年,企业有自备发电厂2座,即友好木材综合加工厂电站、南岔水解厂电站。共装机4台,总容量6000千瓦,发电量为1462.2万千瓦时,发电设备平均利用2598小时,设备综合利用率29.66%,主要满足本厂用电需要。新青发电厂投产后,伊春电力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
1966~1970年,网内友好发电厂扩建1台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及新青发电厂扩建1台3200千瓦机组投入运行,电网共有机组6台,总容量15100千瓦。发电量由“二五”时期的3421.5万千瓦时上升到5256.8万千瓦时,增加了53.6%;网内最高峰负荷15500千瓦,发电机组处于瞬间超负荷运动状态,电力缺口仍然很大,网内需要电力31700千瓦。为此,本市的西林、大丰地区所需要电力由合江电网供给,佳木斯供电先后为500千瓦、8300千瓦和16500千瓦。此时,企业自备发电厂机组容量没有增加。1970年,伊春林业用电负荷23800千瓦,而实际发电能力18000千瓦。此间,小西林铅锌矿与西林钢铁厂供电16000千瓦。
1971~1975年,经常限制负荷1600千瓦左右。在四季度负荷高峰时要限电4000千瓦。18列车电站退出电网后,30列车电站进入伊春发电。网内最高峰负荷23928千瓦,超出网内机组总容量,友好加工厂电站和南岔水解厂电站并入林业电网运行后,互调余缺,保证了负荷高峰时的电力供给。
1975年,网外有电厂7座,即友好加工厂电站、南岔水解厂电站、带岭局电厂、朗乡局电厂、铁力局电厂、双丰局电厂、铁力干馏厂电厂。装机总容量25410千瓦,最高峰负荷16840千瓦,年发电量6936.8万千瓦时,网外装机容量有余。但由于电力管理分散,没能并入林业电网运行,网内电力缺口很大。
1976~1980年期间,网内有电厂4座,即新青、友好、18列电、30列车电站。共有机组8台,总容量21800千瓦。1977年,在电网电力紧张的情况下,南岔水解厂电站扩建1台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并入林业电网运行,为网内提供4000千瓦电力,网内供需矛盾略有缓和。
到1980年,网外有电厂8座,总容量上升到35500千瓦;最高峰负荷27680千瓦,全年发电量13477.8万千瓦时。
1981~1985年,电业部门除加强电源建设外,同时与南岔、带岭、朗乡电厂联网,实行南电北调。南部企业自备电厂向电网送电7000千瓦。1981年新青发电厂扩建1台6000千瓦机组,次年6月,投入运行。1983年10月,伊春林业发电厂2台25000千瓦机组投产后,嘉荫县火力电厂1台3000千瓦也建成投产,伊春电力不足的历史彻底扭转。为此,网内友好发电厂、101发电厂关停,新青发电厂限产。
1985年,网内有发电厂2座,即新青和伊春林业发电厂,共有机组7台。其中,新青发电厂5台(4×3200千瓦十1×6000千瓦);伊春林业发电厂2台(2×25000千瓦)。电网总设备容量68800千瓦。此外,嘉荫县火力发电厂1台3000千瓦机组于10月投入运行,并入伊春电力网。至此,电网最高峰53522千瓦,全年发电量21374.8万千瓦时,满足需要又略有盈余。此时,网外企业自备电厂有8座,总设备容量55750千瓦。发电最高峰负荷40600千瓦,全年发电量17443万千瓦时。
二、网外发电厂
铁力干馏厂电站 1958年筹建,1963年投产,总容量5000千瓦(1×1000十1×1500十1×2500)。
铁力林业局发电厂 1968年筹建,1971年投产,装机容量(2×750十1×1500千瓦)。1979年,将原2台750千瓦机组拆除,扩建安装1台3000千瓦机组。1981年,又扩建安装1台3000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7500千瓦。
双丰林业局发电厂 1976年筹建,1980年投产,装机总容量4250千瓦(1×3000十1×1250千瓦)。
桃山林业局发电厂 1980年8月筹建,1982年投产1台3000千瓦机组。1983年又扩建安装1台同类型机组,装机总容量6000千瓦。
铁力县发电厂 1964年筹建,1971年投产1台1500千瓦机组。1974年,又扩建安装1台1500千瓦机组。1984年,又扩建1台同类型机组,总装机容量4500千瓦。该厂属县办火力发电厂,为县内的工矿企业、市政生活和农村供电。
5座火力发电厂共装机13台,总装机容量27250千瓦。由本企业自营、自发、自管、自供,经济效益比网内电厂高。1982年统计,标准煤耗率1061克/千瓦时。1985年后,这些厂采用低真空运行。
三、市辖区外发电厂
“二一○”发电厂,原为伊春筹建,后为省电力工业局直属发电厂,建厂在本市南岔区浩良河境内,筹建于1967年9月。1974年,2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后又扩建2台机组,并入省东部电网,总装机10万千瓦。
浩良河化肥厂电站,属省建设兵团企业自备电站,1974年投产,装机2台、18000千瓦,为本厂生产和生活供电。
四、柴油机发电
1952年,伊春县采用两条腿走路方针,即在抓紧火力发电厂建设的同时,安装小型柴油机发电。1954年,原有柴油电站33个,总容量990千瓦。同年,又购进44台分配到各林业局,为企业自备临时发电站。以后每年都购进一定数量的柴油发电机,到1962年,柴油发电机增加到147台。1965年后,友好发电厂、新青发电厂相继投产,输电线路随之延伸。为此,各区局的柴油发电机设备拆除,并转移到山上林场。到1985年,全市有柴油发电机456台,总容量25275千瓦,年发电量2000万千瓦时。
五、水力发电
1958年,伊春开始兴建小水力发电站,先后建设了13座。建设中堤坝渗水无法修复,被迫停建4座废止5座。到1985年,仅存4座,即美溪卧龙河水电站、嘉荫红石水电站、铁力县卫国水电站、铁力县何凤楼水电站。
晨明水电站 1957年4月动工,10月1日发电,装机24千瓦。该电站是利用日伪时期修建的水田灌区引水渠道,引用小亮子河水发电。夏季生产,冬季停运时改用柴油机发电。1978年,亮子河火力发电厂投产,该电站报废。
大青川二○二水电站 1958年投建,该电站是带岭区15位老人为合伙办养鸡场,解决鸡场照明,利用大青川小河建起的仿古式木制大轮水车发电站。装3千瓦直流发电机1台,建成后连续发电2年,因鸡场倒闭而废止。
小昆仑水电站 1958年7月,小昆仑农场在小昆仑河上仿照大河流放原木塔(象扎蝈蝈笼一样,里面装满了石头)的方法,修起一道30米长的木堤,提高水位2米,带动15千瓦发电机发电3年,后因该农场被撤销而停运。
丽林水电站 1958年丽林林场在大丰河支流上修建,安装24千瓦发电机。该电站于1961年8月被一场特大洪水冲毁而报废。
伊春水电站 1958年,在伊春木材综合加工厂对面的伊春河北岸,安装2台100千瓦发电机组。于6月初开工,7月中旬建成发电,发电不到2个月,被一场洪水冲毁。
红山水电站 位于上甘岭区红山火车站对面,汤旺河北岸。坝址地形较优越,库容较小,河谷狭窄,两岸山高在100米以上,谷宽650米,河槽宽80米。设计坝高14.8米,坝顶长325米,总装机容量6000千瓦(2×3000千瓦)。1958年5月动工,1961年8月完成大坝基础,准备筑坝时被一场洪水冲毁,被迫停建,损失资金3485488.69元。
桦杨水电站(又叫金珠电站) 1977年3月动工,7月峻工发电。安装2台2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1981年因水渠被洪水冲开,多处塌淌和淤积,水轮机达不到出力而停止运行。
神树水电站 1979年建,1980年发电,装机容量25千瓦。1982年因水量不足而停运。
美溪卧龙河水电站 引五道库河水发电,总装杭容量600千瓦(3×200千瓦)。该电站于1977年10月筹建,1982年6月峻工投产。冬停夏运,到1985年,共发电620185千瓦。
红石水电站 位于嘉荫县黑龙江畔,是伊春市最大的水利发电站。1976年筹建,1979年9月20日投产发电,装200千瓦水轮机6台,装机总容量1200千瓦。该电站冬停夏运,1985年发电量为122万千瓦时。
卫国水电站 位于铁力县境内安邦河横泰水渠上,装机容量100千瓦。1970年动工兴建,1972年8月发电,冬停夏运。
何凤楼水电站 位于铁力县安邦河灌区东干渠上,设计发电量25千瓦,每年只能汛期发电3个月,供何凤楼村照明、米面加工等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