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伊春林业电力网
第三章 供电
第一节 伊春林业电力网
1958年,伊春发电生产单位主要有翠峦林业局发电厂、伊春发电所;翠峦一友好间41公里22千伏木杆结构送电线路和伊春、翠峦、乌马河、双子河4座变电所,系翠峦发电厂区域性单独送电,结构简单,年设备利用率不足50%。1963年,伊春发电生产单位主要有18列车电站、友好45列车电站、友好加工厂电站、翠峦局发电厂4座。伊春林管局根据东北林业总局关于伊春单一电源并列运行的指示,从8月25日,伊春电力处开始为电力合一机组并列运行做准备,建设完成5600千伏安变电所1座,改压输电线路16公里;安装伊春一友好5600千伏安变压器3台,配备解决伊春变电所变压器1台,并改设了友好地区的配电线路;电站、电厂取消了直接分支供电负荷。10月,伊春电力处在翠峦发电厂设立调度室。11月9日,3座发电厂由单独运行转入并列运行,初步形成了小型电力网。1964年,成立电力调度机构,并开始实行发、供、用电设备统一检修,统一了电压。运行电压由22千伏升压至35千伏,配电电压统一为6千伏,低压用户为380伏、220伏,周波为50赫兹。同年,伊春-东风亘长110.7公里、伊春-南岔亘长97公里的35千伏送电线路投入运行,开始向沿途的13个林业局供电。1965年,并网运行的发电厂有网内电厂3座,企业自备厂2座,总装机容量16400千瓦。1966~1971年,友好发电厂2号机和新青发电厂3号、4号机投产并网,电网装机容量达24300千瓦。1968年10月2日,伊春-南岔亘长97公里的送电线路由35千伏升压至66千伏运行。1977年,南岔水解厂电站扩建1台6000千瓦机组,12月,并网发电。在电网高峰负荷时可为电网输送4000千瓦电力。1980年,朗乡林业局发电厂扩建1台6000千瓦机组;将南岔-木曾35千伏送电线路延长22.3公里;把朗乡、带岭两座企业自备电厂并入伊春电力网;对伊春北部上甘岭、五星、新青等变电所进行改造和调整。1981年,将亘长100.8公里35千伏系统,升压至110千伏运行。8月29日,新青发电厂扩建1台6000千瓦机组投运并网,电网装机容量为27800千瓦。1983~1984年10月,伊春林业发电厂2台25000千瓦机组投入运行。友好发电厂、一○一发电厂(30列车电站)关停,新青发电厂限产,电网的经济效益有明显的改善。
1985年,伊春林业电力网以伊春区为中心,南起朗乡,北至边境嘉荫县(兵团),西至翠峦,形成上中下3大供电负荷区。电网覆盖面积3500平方公里,供电人口80余万。截至年末,与林业电力网并列的火力发电厂7座,总装机容量105550千瓦,电网高峰负荷53522千瓦,全年发电量21374.8万千瓦时。有110千伏变电站5座,变电容量40600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8座,变电容量41780千伏安;10千伏变电站12座,变电容量50095千伏安。110千伏送电线路2条,总长度225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9条,总长度185公里。主系统装有距离、零序等保护装置3套,变压器差动保护装置13套,远动保护装置4套。同时,通讯手段共装有调度电话34路,载波电话17路。随着电力网形成和逐步完善,电力联网的优越性日见显著。至此,一个独立的伊春林业企业自备电力系统初具规模。
此外,尚有企业自备电网和合江部分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