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农业投入与经济效益

第四节 农业投入与经济效益



  一、农业生产投入

  (一)固定资产投入

  1949~1956年,伊春农村靠镐头开垦,人畜力耕作,固定资产投入只用于畜舍、仓库和小型温室。1964年,农村固定财产总值达571万元。1966年为598.1万元,占全市农业固定财产总值的42.7%。1967~1976年,大型农机具在农村普遍使用,多数农村社队的办公室、仓库、畜舍实现了砖瓦化。到1976年,市区农村固定财产总值达1091.5万元,比1966年增加493.4万元,增长82.5%,平均年递增6.2%。村平均固定财产达19.1万元,比1966年增加8.6万元。到1980年,达到1605.5万元,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1982年,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土地和生产资料承包到户,生产资料作价变卖给农民。1983年,农民自有固定性财产达151.7万元。1984年达到296万元,比上年增加144.3万元,增长95.1%。1985年,农民固定财产总值达到411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15万元,增长38.9%,户均自有固定财产达632元。

  (二)生产费用投入

  1956年前,生产投入主要是种子、食草、饲料。1957年,各项农业生产费用投入增加较快,达到118万元。由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农业种植面积的扩大,到1966年,农业生产费投入增加到372万元。1957~1966年,市区累计投入生产费达2016.4万元;1966年比1957年增长3.15倍。1966~1976年,生产费投入较快,1976年投入410万元,比1967年增长171.2万元,增长71.3%。1977~1985年,市区农村进行了财务整顿,降低了生产费用和非生产性开支。1980年,市农牧渔业局在大丰区金锋大队进行费用定额和劳动定额试点,制定费用定额和劳动定额。次年金锋大队生产费下降了3.5万元,下降了18.7%,平均每个队节支7000元。市农牧渔业局在试点基础上提出市区每个生产队节余1000元。1982年,市区170个生产队节约生产费20万元。1983年农村联产承包后,生产费由农民自筹,减少了集体经营时非生产性开支。本年投入463.8万元,比承包前减少85.1万元,减少15.5%。土地承包后,农民购买良种、化肥、新农药、应用新的增产技术和措施。1983~1985年,市区农村生产费共投入1351.7万元,年均达450.5万元,户均投入生产费693元。

  (三)化肥、农药投入

  1955年,伊春农村开始使用化肥和农药,1956年使用化肥、农药253吨。1957~1963年,共投入化肥、农药216吨,年均投入30.8吨。1966~1976年,化肥农药供应量有所增加,此间,共投入化肥9303吨,年均930.3吨,亩均施化肥2.1公斤;共投入农药1251吨,年均投入125.1吨,亩均施农药0.3公斤。1977~1985年,市区农村化肥投入总量达13137吨,年均投入化肥1459.7吨;9年间使用农药总量达1922吨,年均使用213.6吨,亩均使用0.35公斤。1985年,市区施用化肥2205吨,是历史上投入化肥较多的一年。

  二、经济效益

  (一)固定资产投资效益

  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市区农村每百元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平均为128.9元。1967~1972年,由于各地建立了固定资产购置审批制度,控制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购置,建立了固定资产维修保养使用制度,保证了固定资产的完好率,此时每百元投资效益从135.5元提高到186.3元。从1973年开始,每百元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开始下降,到1978年,由1:1.45下降到1:1.05,1979年为1:0.97,1981年为1:0.81。下降的主要因素是非生产性固定资产增加,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被破坏,生产性固定资产不能维护保养,不能发挥扩大再生产的能力。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每百元固定财产投资效益开始回升,当年为1:1.3,1984年为1:2.03,1985年为1:2.09,是有史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最高的一年。联产承包以后,农民自有的农机车辆除用于农田耕作,农闲时搞运输增加收入,温室和塑料大棚生产效益也较高。1983年农民自有固定财产为151.7万元。1985年达411万元。

  (二)生产费投入效益

  1956年,生产费每元投入效益为3.82元。1962年每元效益降到3.07元。1966年降到2.27元。1967~1976年,每元生产费投资效益平均为3.36元。比1966年前每元投资效益增加0.18元。1967年总收入为830万元。1976年总收入为1169.3万元。农村社队在经营管理方面,深入贯彻毛泽东主席“勤俭办社”“民主办社”的指示,严格控制不合理开支。农村改革初期,由于人们对改革的认识不一,加之管理不善,使生产费用效益下降。1977年,每元生产费投资效益为3.18元。1983年,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土地承包到户,农民自筹生产资金,注重了勤俭节约,每元生产费投资效益又达到3.23元,比1982年每元效益提高0.68元。1984年达到3.76元。1985年,虽然市区遇到严重水涝灾害,每元投资效益仍达到3.54元。

  (三)农田效益

  1949年,伊春农业亩效益26.76元。随生产条件的改变,农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到1956年,亩效益提高到39.06元。1957年后,贯彻“八字宪法”增加了对土地的投入,增施粪肥,普遍进行深翻、水利化,提高了亩效益。至1959年为55.03元。1961年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亩效益下降到19.05元。1964年,经过恢复又提高到29.59元。1967~1976年,亩效益在25元上下徘徊。1976年亩效益只有22.84元。到1980年,亩效益达50.8元,比1977年增加16.6元。1981年遇到自然灾害,亩效益达25.7元。1982年又上升为57.1元。1984年亩效益达到64.3元,是县市区农村有史以来效益最高的一年。1985年,市区遇到水灾,亩效益达47元。

  (四)农村劳动生产率

  1956年,伊春农村劳动生产率只有739元。1957年提高到798.4元。1958年每个劳力创造价值达864元。1960~1961年,遇到严重自然灾害,劳动生产率下降到353.1元。1963年劳动生产率达到827.7元。到1966年达到871.8元。1967~1976年,伊春农村劳动生产率平均达835元,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增长11.1%,年均增长83.1元。1977年为813元。1981年达到970.5元。1982年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后,劳动生产率第一次达到1167.5元。1985年虽遇水、涝灾害,劳动生产率仍达1314.4元。

  (五)农村户均、人均收入

  1957年,农村户均收入638.8元,人均收入184元。1960年,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人均收入只有91.8元,户均收入388.2元。1966年人均收入109元,户均收入508.3元。1957~1966年,市区每年农村人均收入104元,户均收入421.4元。1967~1976年,正常的家庭副业不能发展,使一部分村屯处于贫困之中,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人均收入为116.9元。1975年人均收入最高为150元。1977年,农村生产有了发展,人均收入有所增加,到1980年达到152.6元。1983年,土地承包到户,人均收入达到325元,户均收入达1786.4元。1983~1985年,人均收入连续超过300元,户均收入年均达到1604.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