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病虫草害防治
第九节 病虫草害防治
一、病虫草害种类
伊春地区农作物病虫害,分为病害、虫害、鼠害以及杂草。
病害主要有水稻恶苗病、稻瘟病、白叶枯病、大豆灰斑病、小麦赤霉病、禾谷类黑惠病、黄瓜霜霉病、黄瓜病毒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蕃茄灰霉病、茄子黄萎病、青椒烧病、白菜黑白斑病等。
虫害主要有蝼蛄、地老虎、金针虫、水稻根潜蝇、玉米螟、蚜虫、马铃薯甘八星瓢虫、大豆食心虫、甘蓝夜盗葱蝇等。
鼠害主要有鼹鼠(小家鼠)、褐鼠、黑绒姬鼠、小仑鼠等。
杂草主要有稗草、三棱草、苋菜、灰菜等。
二、防治
(一)病虫害
解放前到建国初期遭病虫害,农民多迷信,即嗑头作揖烧香念佛,以乞求虫王爷收回虫兵。
50年代中期,一些农民用土法防治病虫害,如用灶洞油子防黄瓜地格子,少数地方用人工捕杀害虫,或挖截虫沟加以控制。
60年代初,贯彻执行国务院提出的“全面防治,土洋结合,积极消灭”的方针。全市各公社,生产队普遍设植保员,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开始试用六六六、赛力散等农药。初期农民怕烧坏庄稼,施用范围极小。伊春区黎明生产队,1960年仅1亩地用六六六拌在粪里防地下害虫,浩良河一队仅1分麦田用赛力散拌种防赤霉病、黑腥病。1962年,六六六、赛力散普及应用,同时,亦用乐果、敌敌畏、敌百虫、百治屠等农药。病虫害基本控制,一些剧毒农药如1605、1059也试用在大田作物上。
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病虫害防治一度放松。1973年,农科所成立,重点防治大棚黄瓜霜霉病。此后,防治工作加强,直到1984年,初步探索出用生态和药剂相结合控制黄瓜霜霉病,即选抗病品种,育壮苗、整枝、打底叶、控制大棚温湿度、开天窗、放夜风、底风、百菌清药物控制。
1972年,用生物(瓢虫菌)防治甘八星瓢虫成功。1978年,开始在伊春区黎明生产队进行葱蝇发生世代周期、成虫卵的田间消长规律观察并进行田间防治。1979年,基本摸清了葱蝇在伊春的生活规律,结束了葱蝇在伊春引起韭菜、葱绝产的历史,其防治方法是诱杀法,忌闭法,灌根法,喷雾法,毒球熏蒸法。
1982年,全市由北到南,自东向西普遍发生草地螟害虫,受灾面积达66766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0%,防治面积479600亩,占发生面积的70%。在观测预报的基础上进行防治,即扑杀成虫、压低基数(人工扑杀、药剂灭杀、灯光、火光诱杀);挖截虫沟(沟深、宽各30cm上窄下宽,沟底每隔半米挖一个小坑,坑上撒在666粉防幼虫迁移,就地消灭)。深翻灭虫;药剂防治。
1983年后,全市联合防治马铃薯甘八星瓢虫,效果尚好,1984~1985年,每年防治面积近10万亩,平均防效96%,通过联防,马铃薯增产30%以上。1985年,田间瓢虫成虫和卵仅为1984年的1/30~1/40。此间,小麦病、虫、草害加重,为此全市进行联合防治,采取换茬、精选种子、施农药等措施,使病、虫、草害有所减轻。当年对茄子、青椒等蔬菜苗期猝倒病,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选出最佳药剂拌种双,防效稳定且效果在95%以上,且经济效益高。
1985年,市发生特大洪涝和火灾。农作物病害、虫害发生面积近95万亩,防治面积45万亩。其中,病害发生面积38万亩,防治面积14.5万亩;虫害发生面积57万亩,防治面积30.5万亩。大田病虫害发生面积74万亩,防治面积28万亩;蔬菜病虫害发生面积17万亩,防治面积15万亩,经济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4万亩,防治面积2万亩。本年化学除草面积24.5万亩。其中,水稻田化学除草面积7.5万亩,麦田化学除草面积7.9万亩,豆田化学除草面积8.3万亩,马铃薯田化学除草面积0.65万亩,其它田化学除草面积0.15万亩。年内灭鼠23.8万只。其中,农田灭鼠3.4万只,使其密度由17.8%降低到5.5%。农产品检疫8756吨,农作物产地检疫23万亩。
本年,全市推广了10项新技术。辛硫磷闷种防地下害虫,推广面积4.4万亩;辛硫磷灌根防治地蛆,推广3万亩;拌种双防治蔬菜苗期猝倒病,推广4万平方米;大棚黄瓜霜霉病综合防治,推广500亩;菜田化学除草,推广0.15万亩;甘八星瓢虫联防3万亩;敌杀死应用14万亩;超低容喷雾30万亩;敌克松防稻秧立枯病0.5万亩;脱毒种薯栽培推广240亩。
示范项目有DT杀菌剂防治黄瓜角斑病1000亩,拿朴净除草8.95万亩,蔬菜无公害栽培1.5万亩。
试验项目有蕃茄根腐病防治,新方法治黄瓜枯萎病,白菜苗期虫害防治,喷雾法防治地蛆,菜田新除草剂筛选,甘八星瓢虫侧孢菌引进试验,地下害虫调查。
水稻稻瘟病,解放前,该病使水稻绝产。50年代采取选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合理密植、合理灌溉,消灭菌源。80年代,应用稻瘟灵(富士1号)、可湿性粉剂(每亩75克对水80~120公斤)喷洒效果好。
大豆灰斑病,大豆灰斑病曾影响大豆出口。50年代,该病防治办法主要是调换茬口;60年代,采取药剂拌种进行防治(50%福美双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可控制该病);70年代始控制该病发生。1985年,应用生态控制和药物控制,办法主要有选用无病种子并且用50%福美双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清理田间病残体,并且进行秋翻、轮作以减轻其危害;在发病盛期喷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隔7~10天喷1次,共喷2次可取得显著效果。
小麦赤霉病,50年代,该病是本市小麦绝产的主要病害,俗名叫(小麦红丹病)。60年代,用赛力散拌种,此病基本控制(拌种方法是按种量的0.3%拌种)。1978年,赛力散禁止使用,该病防治办法在小麦齐穗期,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也可喷洒50%多福合剂500倍液,50%二硝散或40%灭甘丹200倍液,每亩喷药液75公斤,隔7天喷1次,可根据病情、气象和品种决定药量。
(二)鼠害
1983~1984年,全市开展灭鼠歼灭战,使鼠害密度压低到国家规定的5%标准以下。1985年,全市有307个单位4万多人次参加灭鼠活动,灭鼠238万只,夺回鼠口粮食45万公斤。
(三)草害
本市杂草种类繁多,草荒严重,特别是水稻、小麦常因草荒引起绝产。建国初期,只能人工除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除草代替了人工锄草,而且除草剂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
麦田杂草,50年代,麦田阔叶杂草如灰菜、蓼、苋菜、苣荬菜。养麦蔓应用24—D、2.4—5滴丁脂,当时麦田禾本科杂草如稗草、马唐、野燕麦无法根治。1968年后,用28%(36%)禾草灵乳剂对1年生禾本科杂草防效,特别是对野燕麦有特效,对阔叶杂草无效。1972年后,应用混合配方,即65%野燕枯水溶性粉剂24—滴类除草剂混用1次防除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
玉米田杂草,解放前只能人工锄草。60年代,试用阿特拉津;70年代,试用西玛津除稗草、狗尾草、野苋、鸭舌草、三棱草、藜、苍耳等1年生单子叶和双子叶杂草,但是这2种农药对大豆、小麦有害。第二年连作玉米可施此药,否则不能用,因此推广面积停步不前。
水稻田化学除草,水稻解放前常因草荒而绝产。60年代,主要应用24—DJ酯防三棱草、鸭舌草、野慈菇。70年代,应用禾大壮稻田除草效果特别好。80年代,增加了敌稗、二甲四氯、除草醚等化学药物除草。使水稻田生产成本降低、产量高。
三、农作物检疫
本地主要检疫对象为危害性杂草—毒麦、野燕麦、菟丝子、水稻白叶枯病、花草苗木白粉虱等。
建国初期,这些危害性检疫对象不被重视放任自流。1955年,有些检疫对象造成危害。特别是毒麦,在乌马河区等地含量达15%,造成人畜中毒,当时仅采取人工田间拨毒麦、串换种子等办法。到60年代,毒麦消灭了,70年代,又开始回头,1974年,乌伊岭区毒麦含量高达10.8%,多次发生人畜中毒。1976年,红星区河南农场毒麦含量高达30%,全场人、畜中毒。同年,市植保站成立,植物检疫工作纳入日程。1985年,全市毒麦发生面积达20万亩,含量平均高达11.5%。为此进行人工普查,检疫、换茬、种子串换,田间拔毒麦,当年基本消灭。
同年,植物检疫费948元,种子产地检疫8756吨,产地面积检疫23万亩,苗木检疫40600株,小麦检疫4300吨,大豆检疫3340吨,水稻种检疫17吨,蔬菜种检疫50公斤,地瓜检疫600吨,苗木检疫2900吨,葡萄检疫55吨,林木检疫600万株,并对支边草籽全部进行了检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