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农机具革新

第三节 农机具革新


  1949~1957年,农机具以革新改良旧农具为中心,重点是改良春耕农具重耙和夏锄农具铡草机。
  1958~1960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迅速在农村开展农具改良运动的指示》、《关于深耕和改良土壤的指示》,全市掀起了全面改革各种生产、生活工具的群众运动。提出轴承化、线索化、旧式农具全面改良化。1960年,市区定型推广5项先进农业工具。其中整地工具1项、播种1项、植保1项、蔬菜1项,农田运输1项。
  1961~1971年,以机引播种机、土豆收获机、中耕机具改良为中心,突出解决“犁后喘”。随着拖拉机的不断增加,平作农具不适应垄作需要的问题突出了,伊春耕地有80%实行垄作,而现在的机械作业项目仅限于翻地、耙地等,通称为翻、耙、压“老三样”,不能进行起垄、趟地等垄上作业,为达到精耕细作,一些地方在畜力不足的情况下,用拖拉机带大犁趟地,人扶犁跟车跑(即为犁后喘)。农民编出顺口溜说:“犁后喘真不好,丢了鞋扎了脚,摘了帽子又甩袄,两班轮换还受不了”,“猛起车拉坏犁,急刹车触肚皮,满身汗一脸泥,鞋子掉了没法提”。经过摸索,土洋结合,先后搞出4、5种联结工具,把6个、9个或更多个大犁排在东方红拖拉机后面,人不在扶着犁跑,坐在联结架上作业。农民把这种土办法叫做“犁后乐”。1970年,全地区农村普遍开展制造“犁后乐”的群众运动。如,友好区为适应当地开荒需要,对重型五铧犁进行革新,加长了犁铲和犁床,地轮加宽,把五铧改为三铧,加大犁柱间距离,延长犁翼增加支杆,同时,还把革新情况反馈给黑龙江农业机械厂,厂家采纳了伊春的意见,做了相应改进。为了解决伊春市区起土豆(马铃薯)难的问题,引进并改制了土豆(马铃薯)收获机,1969~1970年,生产了20台,改进了联合收割机,增加了第三清粮室。70年代初中期,围绕整地、播种、中耕等生产环节,改革机引农具。为解决大豆除草问题,引进了对辊式大豆疏苗机,革新了“瞎扒拉式”大豆疏苗机(1971~1973年,累计推广了230台),水平圆盘式疏苗器,超低量喷雾装置。1977年,引进、革新了随动式锄草疏苗机、水田除草机、水耢耙、手扶拖拉机安装水田叶轮,以适应水田作业的需要。还革新制造了大豆脱粒机和精选机,以及新式壤耙。此间,市农机研究所研制成功了2CM—4马铃薯种植机,并获省、市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铁力县在东方红大队进行搞试点,在7铧犁和48行播种机上加装上深松、播种、追肥等部件,使其能深松、起垄、条播、点播、中耕、追肥、喷药等多种作业的万能机。
  1978~1985年,以改革小型机具为主。1978年,引进、革新了小型拖拉机配套的ZBQ—2型气吸式播种机和其它中耕机具。1980年,市农机研究所革新了与铁牛—55型拖拉机配套的2行畦作地膜覆盖机,一次完成作畦、整形、镇压、放膜、压膜、紧膜、覆土等复式作业,适合于蔬菜、大豆、棉花等作物。地膜覆盖机是伊春首创,获黑龙江省1980年科技成果四等奖,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一等奖。并推广到新疆、山西、吉林、辽宁、山东、江苏等省。1983年,在机引薄膜覆盖机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改进,研制出1DF—1型人畜力薄膜覆盖机,配套动力为1匹马或2个人垄作地膜覆盖机,被省定为全省重点推广项目。1985年引进、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工作,当年棚盘育秧8800盘,机械化插秧270亩,手动机械插秧15亩。还对1DF—1(C)型和3BF一2.4型地膜覆盖机进行改革,并及时投入使用。其中,适合垄作的推广了20台,畦作的5台。本年,农村又出现了新的“犁后喘”,农民叫“累死爹”(即儿子开拖拉机,爹在后面扶犁)。农户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状况,改革以中小型为主的工具又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