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章 水利

第六章 水利


  1949~1961年,随着林区的开发和土地的垦殖,为解决蔬菜生产,南岔、大丰、西林、伊春等地一些农户打土井,用马拉解放式水车灌溉水园子。共打土井156眼,安装马拉水车135台,灌溉面积900亩。
  1962~1967年,在伊春、南岔、友好、五营、翠峦、乌马河、美溪、西林、大丰、带岭等城镇近郊修建61处小型电力灌溉站,架设农村输电线路75.25公里,安装变压器53台,总容量为1250千伏安,灌溉面积5570亩。
  1967~1976年,水利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其中,1973年,在农业学大寨浪潮中,成立地区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大搞以梯田、方田、条田为主要内容的家田基本建设。1975年,全市水利工作走上正规。
  1976~1980年,水利工作抓了“六小”(即:小自流、小水库、小塘坝、小抽水站、小井群、小水电站)水利工程建设,采取引、蓄、提、喷的方法发展灌溉、发电和养鱼。1979年,全市新建小水库、小塘坝、小自流、小抽水站和喷灌小井群工程395处,占建国30年来水利工程总数的59%。新增实灌面积3.13万亩。全市灌溉面积达到11.37万亩,其中蔬菜灌溉5.06万亩;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1952~1985年,全市用于水利建设方面的国家投资2181.26万元,地方财政自筹200余万元,群众自筹70万元;共完成土石方950万立方米。截至1985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18万亩。其中,实灌3.36万亩,水田0.16万亩,余为菜田;有小型机电抽水站237处。电机井339眼,深井17眼,防病改水井13眼;修建各种形式的菜田喷灌工程65处,喷灌面积为0.95万亩;建成小型水库2座,塘坝17处;治涝面积12.6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5万亩;修筑防洪河堤146.4公里。其中,汤旺河堤防57.6公里,保护城镇人口60万人,农田5.99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