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灌溉工程

第三节 灌溉工程



  一、自流引水灌区

  1942年,汤原所辖的浩良河北阳村有几户朝鲜族人在柳树河上,用木材和石头修拦河坝,引河水自流种植水稻600亩。1945年,带岭、南岔范围内仅有6处小型自流灌区,主要分布在浩良河、晨明、桦杨和带岭,灌溉水田2100亩。1949年,对日伪时期修建的6处小自流灌区进行了维修。1956年,扩大了北阳和晨明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400亩,实灌面积2250亩。1958~1970年,小型自流灌区猛增到22处,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3220亩。其中,水田1360亩、菜旱田水浇地1920亩,实灌面积1840亩。1974年后,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中,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地区水利建设“一自流、二打井、三喷灌”,到处搞小自流引水工程;到1980年,全市小自流引水灌区达到43处,有效灌溉面积10488亩。其中,水田1150亩、菜旱田水浇地9338亩,实灌面积7020亩。1985年,水利工程有所减少,灌溉面积下降。截至年末,全市自流灌区有35处,有效灌溉面积8748亩。其中,水田1250亩、菜旱田7499亩,实灌面积4615亩。

  二、机电井、站

  建国初期,由打土井,用马拉解放式水车灌溉水园子,逐渐发展到修建机电井、抽水站,由灌溉春夏菜发展到灌溉秋菜、小麦等大田作物。1962年,市被列为全省发展郊区蔬菜生产城市,国家给一部分投资扶助修建电力灌溉站,架设农村输电线路,当时简称为电灌。先在伊春、南岔修建后,逐渐扩大到各区局。1962~1971年,共修建小型电力灌溉站77处,灌溉面积8760亩,架设农村输电线路96公里,安装变压器70台,总容量1880千伏安。但由于城镇建设,蔬菜生产地被征用,电灌站大部分不复存在。1972年,电灌工程,输变电部分由市农电局负责,低压线路及电灌站由水利部门建设管理。1975年,成立地区水利局,在抓电灌工程的同时,兴建一批距离电源较远的柴油机抽水站。1985年,全市有机电并、站灌溉面积为5.04万亩,修建电力抽水站144处、电井157眼、装机容量2590千瓦,柴油机抽水站93处、机井182眼、装机容量3541马力。

  三、喷灌

  市农业蔬菜喷灌始于1974年,其时,在伊春区卫东公社扶林二队试验60亩,1975年,又在美溪区青松三队修建了轨道式喷灌系统,喷灌面积150亩。1976年,在带岭区永兴大队和新青区新立家属队搞了喷灌试验。至此,喷灌试点发展到4个,喷灌面积近400亩。1977年,从外地引进一些比较先进的喷灌机。1978年,根据本市耕地片少,零星分散,地形复杂,多数分布河流两岸,浅层地下水丰富的特点,搞了真空井和井群喷灌,在南岔区浩良河大队第二生产队100亩蔬菜地打了20眼真空井,实验成功。1980年,全市共打成真空并540眼,建成喷灌井群38处,喷灌面积3505亩。同年,市委、市政府号召大力发展喷灌,省水利厅投资44万元,自筹45.6万元,购买了喷灌设备,以南、北、中3个喷灌实验点,带动全市各区、局、厂、矿。在当年春旱连夏旱的情况下,显示了喷灌的优越性。新青区入伏后45天没下雨,90%的秋白菜采用了喷灌,获得了丰收,亩均产近5000公斤左右。本年,全市蔬菜喷灌面积达到8893亩。1981年,全市普遍推广了喷灌,超过500亩的有6个区、厂,全市喷灌面积达到10124亩,当年新建7处。其中,5处为半固定式,2处为井群。1982~1985年,重点建设一批固定式和半固定式管道喷灌工程,新增喷灌工程20处,新增喷灌面积1637亩。到1985年,全市喷灌工程达到65处,喷灌面积9690亩。

  四、滴灌

  1975年,地区水利局在美溪区青松大队第三生产队修建1座7.5米、容量15万立方米的滴灌水塔,打了1眼真空井,安装1台4BA—18型离心泵供水,在塑料大棚里搞了500平方米滴灌实验。滴灌作物有黄瓜、西瓜和西红柿等,不但高产,而且省水、省工,不受地形限制。1978年,有伊春区卫东公社红旗队和黎明队,友好区贮木场农业段,红星区清水河林场,南岔水解厂农场二分场等单位进行了滴灌实验,滴灌面积35亩。其中,有3栋温室和6处塑料大棚安装了滴灌设备。1979年,金山屯区家属队在2栋温室和7个塑料大棚里安装上滴灌设备,使全地区滴灌实验面积达到45亩。同年,友好区搞了1栋2000平方米渗灌实验。此种灌溉方法将滴灌毛管埋在地面以下15厘米,按照株距扎孔出水,浸润在作物根系附近,效果很好,利于控制塑料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和防止霜霉病。1980年,市农科所和市水利局共同在塑料大棚内搞2000平方米‘小白龙’(即25毫米直径的薄膜软管)试验,效果也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