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治涝 一、涝区
伊春易涝地,主要是两山夹一沟的草塘、山脚下和河流两岸较为平坦的水湿地、塔头甸子及白浆土和灰粘土较多的耕地。涝洼地、局部“尿炕地”分布面广、零星,超过万亩的只有克林涝区1处。易涝面积随土地开垦面积增加而增加,1975年为12.9万亩,除涝面积为9.66万亩。1982年,涝区面积为20.11万亩。1985年,除涝面积为12.63万亩。
二、除涝
克林农场隶属汤旺河区办农场,位于汤旺河区西北,小兴安岭北坡,距汤旺河区74公里处。克林农场1978年开荒,到1981年,共开垦农田1.1万亩。由于地面坡度较大,耕作层以下有半米厚的灰粘土,质地粘重,透水性能很差,降水不能侧向排除,不能垂直渗泄,致使耕作层土壤含水量经常处于饱和状态。深达2米左右的冻土层,直到每年6月中、下旬才能消除,造成内涝。又因秋季降水集中,丰产也不能丰收。本年,市水利勘测设计队对克林涝区进行了勘测规划,提出治涝工程规划报告,其原则是旱涝兼治,以治内涝为主,现有耕地为主。在措施上,采取水利工程和农业种植相结合,治水和改土相结合。治水主要是开挖田间排水沟。在北部挖6条排水干渠,1条截流沟,在南部挖5条排水干渠,分别排入克林河,南部有4条排水干渠通过自然沟汇入库尔滨河。设计治理标准为5年一遇。交叉建筑物采用1张定形图纸,即统一预制内径0.8米的钢筋混凝土管作涵洞,根据排水量确定单孔或多孔。设计排水干渠、支渠39条,总长25.75公里,独立支渠150条,总长2.1公里,合计总土方量66637立方米,工程总概算为95988元,国家投资扶助52111元。农场1980年在无设计的情况下已开始搞了一些排水工程。市水利局1982~1985年,共投资补助3.89万元。(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