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防汛 一、防汛组织
1953年,县政府成立临时性的防汛指挥部,各基层也相应成立临时机构。1967年,防汛和防火工作合在一起,统由军事管制小组和市生产指挥部负责。1971年,防汛工作由农业局主抓,成立防汛办公室,人员编制3~5人。防汛期间,临时抽调水文、气象等有关部门参加。1975年,成立地区水利局,防汛工作纳入水利局正常业务之一,并在局内设防汛办公室,对外称伊春市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各区、局防汛指挥部有的设在农业科,有的设在城建科,还有的防汛、防火指挥部在一起,这种组织形式一直延续到1985年。
二、雨情水情传递
水情站网 1953年,设立西林水位站。1954年,设立晨明水文站和小白雨量站。1955年,成立伊春水文站。此后,全市相继成立一些雨量站、水位站、报汛站等,共24个,上下形成网络。除正常观测积累水文资料外,汛期担负着向省、市及各地防汛领导机关报讯的任务。
水情传递 建国初期,借用铁路、林业电话传递电报,读传影响电报质量。60年代,报汛站逐步架起了专用线路,开通话传电报。但对深山密林中的报汛站仍无济于是。由于汤旺河洪水暴涨暴落,有线通讯往往遭到破坏,从1979年始,陆续增设红灯对讲机及10瓦、15瓦单道带电台报汛。伊春水文勘测大队中心站安装1台100瓦电台,直接与各报汛站、省防汛指挥部对话,报告水情、雨情。1985年,有电台15部,其覆盖面为报汛站的65%。此间,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安装邮电和林业电话2套。(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