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分布与结构

第一节 分布与结构



  一、分布

  伊春乡镇企业,以城镇为骤集点,并逐渐向乡村扩散,1977年前,多分布在伊春、南岔区及铁力、嘉荫县城。本年,无工乡占56%,无工村占99%。1977~1983年,铁力、嘉荫两县发展了一部分乡镇企业,市区从二轻和街办工业中划出一部分乡镇企业。由此,全市各区(局)遂有乡镇企业。1985年,南部以铁力县为主,集体和个体企业有1241个,从业人员6267人,总产值2225万元。其中,一般工业产值1236万元,建材业产值426万元,交通运输业产值183万元,其它产值380万元。中部以南岔、伊春、友好、五营区为主,有乡镇企业465个(包括个体企业),从业人员9346人,总产值3679万元,占乡镇企业产值的59.63%。其中,一般工业产值1981万元,交通运输业54万元,建筑业281万元商饮服务业72万元。其多为木材加工、综合利用和山特产品采集加工、建筑建材业、矿产业,活性炭、百叶箱较为出名。北部嘉荫县以朝阳镇为主,有乡镇企业488个(包括个体),从业人员1892人,总值618万元。一般工业产值233万元,交通运输业82万元,建筑建材业205万元,商饮服98万元。与前2区域相比,发展速度较慢,企业规模很小,定型产品很小。1985年,铁力县有企业1214个,产值2100万元;南岔区有企业150个,产值194万元;美溪区有企业155个,产值377万元;伊春区有企业85个,产值590万元;西钢乡镇企业公司产值1022万元。年末全市无工乡、村,占59%。

  二、结构

  本市乡镇企业以建材、木材加工,农副业为骨干。1977年前,主要是农副产品加工,种养业,尚有部分建筑业。主要产品有食用油、饲料及红砖、砂石等。1978年,发展到机械工业、森林工业、食品工业,纺织、缝纫与皮革工业和发电工业等。但规模都很小。此时全市有社办工业企业106个,主要产品22种,主要是建筑材料、食品加工、农机配件。1979~1983年,生产项目增加了黄金、水泥、工艺美术和木材加工等。1984年,生产项目发展到冶金工业、电力工业、建筑建材业、饮食业、粮食加工业、服装加工业、土豆制品业、造纸业、工艺美术业、药材和养殖业。1985年,主要产品有28种。其中,建筑材料业和木制品加工及农副产品加工占的比重很大。在这些产品中,真正定型的产品没有多少,企业产值在20~30万元左右。本年生产黄金30公斤、铁制农具4000件、铸件170吨、元钉12吨、电器修理2600件、红砖4375万块、块石14.2万立方米、碎石2.8万立方米、石灰石2000吨、砂子14.3万立方米、电石33吨、水泥3101吨、混合油395吨、活性炭107吨、卫生纸140吨、土篮2200付、木材加工1.5万立方米、百叶箱878个、鞋楦子1.1万双、豆油加工860吨、粮食加工172万公斤、服装加工6.6千件、麻刀83吨、麦精露6422箱、啤酒1190吨。1983~1985年,获市优质产品5项,即农用潜水泵、儿童服装、气象百叶箱、测量标杆和活性炭。获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产品有4项,即活性炭、百叶箱、潜水泵、标杆。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1项,即活性炭。填补省内空白产品2项,即百叶箱、标杆。出口创汇企业1家,即铁力县朗乡冷冻厂。